日前,一份《2019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亞洲幼教年會上發布。《白皮書》以不同類型家長作為研究樣本,呈現了中國孩子和家長在這一階段面臨的變化和挑戰。通過對幼升小家長訪談發現,七成家長對孩子「幼升小」感到焦慮。不過,廣州家長相對北京、上海的家長來說,已經是相對「佛系」。
七成家長對「幼升小」感到焦慮
《白皮書》指出,近七成家長對幼升小感到焦慮,而且呈現出媽媽比爸爸焦慮、收入越高越焦慮的特點。家長們普遍擔心孩子專注力較弱、 獨立性不夠引起,最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小學學習要求。
孩子正讀小班的李先生則表示,最近一兩年網上多了很多關於小學家長陪讀的討論,大多數是家長們的吐槽,甚至有「陪娃讀作業心梗發作」這類消息,無論是真實情況還是段子,都給後來者一種「孩子上了小學家長就日子難過了」的感覺,對於沒有過經驗的年輕父母,確實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壓力。
廣州市第一商業職工幼兒園園長周敏賢表示,確實發現有部分家長在面臨孩子「幼升小」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擔憂以及焦慮情緒,比如擔心孩子早晨起不來床無法按時上學,擔心小學放學時間較早、沒有人帶孩子,擔心沒時間陪娃做作業,擔心孩子功課跟不上等等。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該園也會為大班孩子的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對孩子入學有心理上的準備。
上海引領「雞娃」陣營,廣州奉行快樂教育?
《白皮書》展現了不同城市的家長在對待「幼升小」的態度的不同特點。其中,廣州家長就顯得較為「佛系」。從焦慮程度上來看,一線城市的家長比二線城市家長更焦慮,而一線城市中,最焦慮的家長群體集中在北京、上海。
從幼小銜接班的報讀率上看,廣州家庭的比例也並不高。根據目前規定,幼兒園裡不允許提前教學學科知識,《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近9成家長認為需要提前學習拼音認字、簡單運算等基礎學科知識,更有過半家長認為要儘量多學。而在一線城市中,上海受訪家庭幼小銜接報讀率是最高的,達46.2%,其次為北京,37.4%。廣州家庭的報班率為32.9%,略高於深圳的30.4%。
近年來,家長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視度普遍加強。《白皮書》中總結,一線城市中,上海家長對於習慣、專注力的要求最高,認為學習習慣需要通過樹立規矩、要求孩子嚴格遵守來培養;而廣州家長相對最「佛系」,不少受訪家長表示,「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尊重低年級的孩子愛玩的天性,學習習慣要慢慢培養」。
專家:在做不感興趣的事情時也應能保持專注
總體來說,三成家長對孩子現階段的專注力不滿意,但對於專注力的理解,上海家長群體和廣州家長群體也有不同傾向。上海家長更傾向於認為對於非興趣的學習內容也能保持專注,叫做專注力強;而廣州家長認為,專注力和興趣相關,對於感興趣的內容能保持專注,則叫做專注力強。
廣州市惠愛醫院兒少科心理治療師殷煒珍提醒,要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過渡到以學為主的小學課堂,大部分孩子經過短暫的時間都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然而,有一類孩子,即使經過良好的幼小銜接,也很難做到「上課好好聽講」,這時候應該留心排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賈豔濱教授表示,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可以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不同場景中都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即使是在有些無聊的場景下。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伍仞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伍仞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