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叄裡河
作者:卡羅
杭州天成教育集團曾是民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專門學校,2010 年才轉制為公辦。這類用於「託底解決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專門學校」,在杭州市政府關於嚴格實施公民同招政策的說明文件裡,這類學校甚至可以不按 「同步招生規定的時間實施」。
這條信息是 S 的爸爸從網上搜索得來的。雖然杭州家長在教育上遠不如上海北京家長那樣拼,但是兩年耳濡目染下來,他也知道了雞娃、牛小和菜小這類 」黑話「。但不管怎麼排,像天成小學這樣用來 「保證人人有學上」 的選項是不會進入他的視線範圍的。
杭州本地論壇 19 樓上有個去年的帖子 — 「天成集團和天杭集團哪個好?」 下面有人回覆:「天成是民工子弟學校,校風很差的,學校裡啥人都有,你確定你要去天成?」 在杭州本地人看來,天成連菜小都算不上。
但是在今年嚴格的公民同招政策下 ,一向佛系的 S 爸爸差點經歷了從知名雙語學校到天成小學的巨大落差,也讓他知道了在中產菜小普小牛小的等級之外,還存在著用於為社會託底的專門學校。
面對新政策,家長一般分成三個陣營。
對有優質學區房的家長來說,如果一表排名靠前,出於穩妥考慮基本不會像往年那樣用公辦保底,同時選擇去民辦碰運氣。一表靠後的家庭參加搖號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因為即使搖不中回到公辦還是一表靠後的位置,毫無損失。而本來對口菜小的可能仍會報民辦,能搖中自然好,搖不中最差還是回到菜小。
最焦慮的是中間的家長,選公辦,對口如果不是名校會很不甘心,選民辦,如果沒搖中,就連之前的公辦也不能保證。
但總體來說,在公民同招的情況下,家長們的選擇比以往更加謹慎,沒有人會願意放棄穩妥的選擇去拼小概率的名校。新政策下,家長們更佛系了。熱門民辦小學沒有出現之前預料中的誇張搖號比例可以證明這一點。
因為自己的留學背景,也因為女兒出生在美國,S 爸爸一直希望女兒能夠在體制外學習成長。尤其是 S 坐不住的性格,更讓他覺得女兒不適合體制內的培養方式,所以更傾向於報民辦小學。同時,因為 S 一家沒有杭州戶籍,報公辦也只能是非戶籍生,除非早早買房落戶,進頂尖公辦的概率基本為零。
本著只報民辦的態度,S 爸爸也預約了杭州幾家熱門民辦小學實地參觀,最後綜合考慮教學理念、師資、硬體、離家距離等因素將崇文實驗小學作為首選。
當時杭州幼升小的政策還沒正式出爐,雖然公民同招以及民辦搖號是確定的,但問題就在於民辦搖號是否會嚴格按照百分百實施。結果等到今年杭州幼升小政策一公布,比想像中嚴格得多,民辦鎖區外加百分百搖號,讓孩子報民辦小學的風險大大增加。
政策一出,包括 S 爸爸在內的許多家長的計劃都被打破。
「如果只有上城區的孩子能報,那可能上城區的孩子都去報崇文,萬一爆表了搖號搖不進怎麼辦?」 而且因為鎖區,想報崇文還得去上城區買房或租房,時間根本來不及。
所以他不得不開始做兩手準備,一邊繼續選擇民辦學校,一邊開始考慮買房,雖然學區房是來不及了,但好歹有個地方可以報,免得到時民辦搖不中連個調劑的地方都沒有。最終,抱著國際學校應該不會過分熱門的想法,S 爸爸報了一所面向杭州全市招生的雙語學校,按照往年經驗,這是個不會出錯的選擇。
結果令人始料未及。「報名人數只超過招生人數不到 20 個吧,我們還是沒有進,運氣實在太差了。」 而之前想進的崇文,今年搖號比例也就 1.69:1,遠沒有想像中誇張,這讓 S 爸爸的心情更複雜。
在這之後,他嘗試找人打招呼,但得到的答案是今年的 「後門都關上了」,對方還轉了一篇杭州本地公眾號的文章過來,劃了重點,「第一批沒搖中的,等待第二批」。第二批反而更難,比如第一批差 6 個人沒招滿的上世外,在補招中瞬間成了家長們的救命稻草,派位比達到了 25.83:1。
民辦搖號沒中就只能 「退回」 公辦調劑,而作為沒有杭州戶籍的四表生,已經沒有選擇權可言了。如果是別的爸爸,可能已經愁到不行,但 S 爸爸仍能 「穩得住」 的原因在於,S 出生在美國擁有旅行證,再不濟還能去讀個純外籍國際學校。
雖然按照規定純外籍學校不再招收擁有旅行證的雙非寶寶,但因為杭州純外籍學校需求和體量沒那麼大,學校實際還是會招收這類學生。所以即使學費比雙語學校貴,但外籍學校不用搖號,課程也更自由,整體來說算是張不錯的底牌。
而正因有這樣一個保底選項,導致 S 爸爸在選擇過程中不夠果斷,既沒有提早買房,也沒做好搖號沒中的備選方案,使得孩子一步步從熱門民辦到雙語學校到公辦菜小再到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 之類的兜底學校,可能性全部走了一遍。
因為擇校過程的糾結,S 爸爸蠻後悔:「早知道就不這麼佛系了,房產中介推學區房還是有道理的。」
這種心態的家長不只 S 爸爸一個,小 Y 媽媽也算是一位心態平穩的佛系家長。在最初接受採訪時,小 Y 還在以上城區一所熱門公辦小學 「三表生」 的身份 「排隊」。三表生就是有杭州常住戶口,但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杭州沒有自己的住房或住、戶不一致。
因為父母工作原因,小 Y 一直在濱江讀幼兒園。之前他們一家的計劃是讓孩子在濱江上公辦小學,所以早早就開始在濱江看房。
小 Y 媽媽選擇公辦學校的心一直很堅定,覺得民辦學校對自己一家性價不高。一方面國際學校費用昂貴,目前也沒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打算,沒有上國際學校的必要。另一方面是現在公民同招,雖然進民辦學校不用像以前雞娃、報班、測試,但也存在搖號不中的風險,而且就算能進好的民辦學校,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會很大。
然而因為家人猶豫導致趕不上買房遷戶,再加上當時看中那套房子主要是為了對口的中學,對口的兩所小學卻不太均衡,所以她擔心萬一落戶年限不夠,好的那所小學進不去,被調劑去另一所菜小就得不償失。
「反正買學區房已經來不及了,乾脆還是按孩子戶籍報上城區的學校好了。上城區公辦學校整體質量還是好過濱江區,所以先排著勝利實驗的三表生吧。不過今年勝利實驗對口的中學從開元中學變成了北師大附中使得學校更熱門,我們三表生太靠後了,根本不報什麼希望,還是只能等結果出來再看怎麼辦。」
小 Y 媽媽表示,「小學階段差別不大,只要不是特別爛的學校都能接受。而且小學教學內容也比較基礎,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平時自己多花點時間教教孩子,給孩子更多陪伴,比起做題和成績,更希望他能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性格。」
幸好小 Y 運氣還不錯,雖然沒能進第一志願,但進了上城區另一所不錯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雖然到時候要搬校區,但好歹小升初能少操點心了。」
小 Y 媽媽還提到有家長更加「想得開」。小 Y 班裡有個同學,家裡買了自己之前看中小區的學區房,結果當時大寶被調劑去了菜小,就給孩子報了許多課外培訓班加補。到了二寶幼升小,「也打算這麼幹了」。
如果說 S 爸爸和小 Y 媽媽的佛系還有自我選擇的成分在其中,有些家長卻只能是 「被」 佛系了。
85 後兩娃媽媽莫妮卡在 19 樓爆料,自家大寶今年幼升小被調劑到了離家 5 公裡、也沒有直達公交車的公立小學。作為一個每天通勤兩小時、小寶未滿 15 個月的非全職媽媽,其實很不方便。
在 16 年底,莫妮卡一家在餘杭買了房。「因為年輕沒經驗,當時買房就和買菜一樣,太隨意了,看房加買房也就用了兩三天時間,錢付出去了,冷靜下來才覺得太衝動了,但是後悔不起。」 經過慢慢了解,她才發現房子周圍沒有公辦小學,最近的小學離家 2、3公裡,雖然有所離家很近的小學但無奈是私立的,學費 3 萬一學期。
莫妮卡當時沒打算生二胎,所以三年後讀私立也可以承受,「不過還是做了兩手準備,萬一私立進不去就上公立,所以早早就把孩子的戶口遷了過去。」
結果後來生了二胎,導致大寶私立學費吃力只能選擇公立。因為落戶餘杭已經快 3 年,報名核驗也是一表生,莫妮卡還很樂觀,「感覺上公立也是妥妥的」。
然而沒想到收到的通知是被調劑到了另外的校區,「離我家足足 5 公裡有餘」,更無奈的是從小區到女兒即將入學的小學沒有直達公交車,轉個公交車差不多要 50 分鐘,莫妮卡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
除了莫妮卡,還有家長在買了大江東的期房後,被有居住證的江幹區公立學校拒絕接收材料,而另一邊的大江東學校也因為未交房而拒絕接收。所以這位家長感嘆,當初狠狠心買房還買錯了,還不如當初不買房,老老實實在江幹交材料多好。
總體來講,今年幼升小局勢在「公民同招」和「百分百搖號」的雙重作用下變數很多,再加上民辦鎖區的限制,家長們的態度還是比較保守的或者說不得不保守,有些熱門民辦甚至沒有報滿。
搖號比例最高的是採荷實驗(小學部),達到 7.92:1。搖號超過 3:1 的還有 3 所,包括杭州錦繡育才中學附屬學校(小學部)、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小學部)和杭州文瀾未來科技城學校(小學部)。
這些搖號比例高的學校,基本都是九年制,在小學畢業升本校初中部多少能受照顧,熱度更高也就不奇怪了。
前所未有的公民同招相當於在政策層面強行為家長們梳理好了入學路徑,像以前那樣以公辦為底衝擊民辦名校的 「多樣化」 組合不存在了。新政策削弱了學區房家長的選擇,抑制了小升初階段的擇校焦慮,從整體上來說,這自然增加了公平性。
沒有更多的選擇,很多家長也就偏向早早選定一條可能性最大的路來靜靜等待升學。但是這種佛系是假佛系的,如果沒有一張綠卡或一個當地戶口作為底牌,S 爸爸和小 Y 媽媽最後就可能面臨被無限調劑的結果,現在應該還在等待教育局的通知。
就像家長幫論壇上一個真佛系家長,沒有任何託底選項,只是寄希望於搖號進民辦的這位新杭州人家長,看到自己女兒第一批沒搖中的結果,坐在辦公室裡忍不住就要哭。哪有什麼真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