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公民同招」元年,青島率先落地,這關乎每個孩子擇校的改變正在到來。
青島市內三區的民辦初中歷史性的第一次與區屬公辦初中同一時間填報志願,同一天電腦派位。這意味著,熱點私立學校無法再像以前一樣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報名「佔學位」,生源優勢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顯著,民辦初中和公辦初中在招生上回到了同一「起跑線」,結局孰優孰劣得全憑後期的真才實學。
政策落地,擲地有聲,青島私立學校「擇校熱」明顯降溫。
從前期公布的數據來看,青島大學附屬中學報名錄取比例1.6:1,海信學校小升初報錄比為1.7:1,超銀廣饒路校區1.2:1,超銀鎮江路校區1.3:1,而國開、志遠、智榮、長泰、銀海等學校報名人數遠低於招生人數,就連大熱的超銀金沙校區也未能倖免,報名人數才佔招生人數的7成。
這說明政策的調控,讓部分家長在擇校這件事上變得理性,不再盲目跟風。
這一政策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公辦、民辦學校站在同一賽道、同一起跑線上,堵住私立學校前期「掐尖」的亂象,讓優質生源隨機分配,刺激各類學校展開真正的實力比拼,讓教育公平均衡化發展。
其實,民眾對私立學校的詬病已久。
其一,私立學校提前「佔學位」讓一眾公立學校苦不堪言,初中要背負升學率,私立學校把好的生源優先搶去,讓公立學校在升學率上只能佔下風,形成惡性循環。
其二,私立學校學費高昂,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優質教育成為了少數人的權利,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其三,為了拿出優秀成績敲開優質學校大門,孩子早早就被送去各類培訓班,學英語、學數學、學信息技術。孩子過早被壓榨,到了高中容易造成後勁不足,成為了應試教育的過早犧牲品。
「公民同招」政策落地之後,這些弊端能夠得到緩解,這是一劑良藥,但能否藥到病除,還得看時間的檢驗。
「公民同招」只是一個起點,義務教育學校被洗牌之後,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民辦學校不能提前錄取尖子生,生源會慢慢趨於平均,私立學校的優勢可能會慢慢被公立學校追趕。當私立學校的優勢不再,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資源配置、教師薪資等會不會下降?
很多都是未知。
歡迎關注,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