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高校的「佛系」招聘刷屏。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在貴州省黔西南州,雲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地區)招聘「語言學博士」。這個招聘文案文風樸實風趣,在如今浮華成風的現實中,顯得很是清流,因而在網上大受好評。
如果嚴肅地歸納下,這個招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確實就是其佛系特徵:明確說沒有科研要求,申請不申請項目發不發文章全憑心意。為了強化對專業要求的寬鬆,最後還特別強調興義是個適合養老的地方,意思是博士們去了這裡一定很安逸。
這些年,大家對高校已發論文、搞科研為評價硬指標,很是厭煩。出於對異化現實的反感,對於這樣一個可以隨心所欲的高校,未免就心生好感起來。可是,如果不是吃瓜群眾般的借題發揮,而是從科研層面認真去看這個招聘,恐怕就很難誇讚起來。
招聘裡面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條,是承諾評職稱容易,副教授、教授,這些在通常高校非常之難的事兒,在這個學校裡面,似乎像叫個外賣一樣容易。只要達到最基本的條件,就能有綠色通道、快速搞定。真正的佛系,是當你不願意付出太多努力的時候,也能夠在沒有世俗榮譽利益的處境中心態淡然。現在這算怎麼回事呢?是付出不多,卻能輕易得到教授、副教授頭銜,這叫佛系還是雞賊?
整個招聘如果深入佛系的表象,其內裡傳達的價值觀,其實是很世俗的——就是你不需要承擔太大壓力,卻可以獲得還不錯的待遇和環境。這滿足的是一種虛假想像,好像只有在沒有競爭,很隨心所欲的情況下,才能夠當好一個老師,才能夠當一個有所成就的學者。
其實,世界上從來沒這樣的好事。談到高校的時候,我們經常喜歡和國際接軌,看看那些世界知名的高校,對於教授們會全然沒有科研要求,有沒有文章、有沒有科研項目都無所謂嗎?事實上,國外無論教學型的學院還是科研性的大學,對老師也都會有學術要求,只不過重質不重量,但絕對不會全無要求。我們可以反對現在的論文數量至上,但如果變得崇尚毫無要求,那只會走到另一個極端。
教學也好,科研也好,進步只會是在競爭中實現。我們可以呼籲競爭規則的完善,但不能排斥競爭。說穿了,興義這個招聘能夠佛系的本質,正是不健康環境的產物,一方面知名度不高、地理位置不好導致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同時還享受著制度的「優待」,可以更寬鬆地授予副教授、教授。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崇佛系會造就什麼好老師、會產生多少有價值的科研麼?最現實的結果,只會是真招了人去「養老」。所謂佛系,更可能是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的代名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