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語言學博士,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2021-02-15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周末幹什麼?就看科學人!

大家好,又到了一周的最後一天,萬眾期待(萬眾:你還要不要臉)的科學人專欄又來啦!這期我們要介紹的是語言學博士的(逗比)生活。

今天的這位嘉賓目前正在鄰國日本留學,所以,除了給大家介紹語言學專業的相關內容以及文科博士的生活外,我們還邀請她講述了關於日本留學以及轉專業的經驗。

閒話不多說,直接鼓掌吧!

還有一句!

下期預告:化工專業就是造炸藥的嗎?清華的學霸有話要說。

從文藝學到語言學,從國內到國外,一路像跳棋那樣蹦來蹦去,最終成為一個苦苦掙扎博士論文的高學歷學渣,雖然自己並沒有優秀到可以產出足以被稱之為「經驗之談」的東西,但接下裡的這些碎碎念一般的個人體悟,也許能幫助後來人少走一些我走過的彎路吧(笑)。

雖然很多人強調專業優先,但私以為學校的重要性和專業是一樣的。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乃至地理位置,在擇校時候,都應該得到不亞於選擇專業的重視。我擇校的原因相當風花雪月(敲黑板!這是個反例,大家別學我!),因為這裡是我男神川端康成《雪國》的靈感舞臺,所以我就屁顛屁顛來了。結果第一年冬天雪大到我懷疑人生。

我就讀的新潟(xi 四聲,好吧我知道你們大概都不會讀這個字,捂臉)大學是一所坐落在日本海沿岸的國立綜合類大學,風(就)景(是)秀(個)麗(村)。

日本大分為國公立和私立,前者一般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專業齊全而且學費也比較厚道;私立大學中也有佼佼者,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早稻田、一橋、慶應等等,學費比較貴。

我們學校因為很村(沒錯日本中小型城市普遍很村),所以地方寬敞,不僅有各種球場,還有弓道部的射箭場(小姐姐們穿著傳統服裝彎弓射箭的樣子美哭了),學校還給馬術愛好者社團配備了馬廄(裡面養的真馬)和跑馬場。學校每年有學園祭之類的大型活動,和冬夏令營、異文化交流等林林總總的小活動,可以說是real充實。

因為每年都會有各國來的交換留學生,校園氣氛總體來說是寬容友好國際化的。不過畢竟是在日本,很多時候還是要入鄉隨俗,比如要把「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要內斂別總放飛自我、和師長前輩講話要點頭哈腰用敬語等等。

Exc me???這是你說的入鄉隨俗嗎??? 供圖:瘋小團

理工科的話,英語好很重要,日語差一點還可以搶救;文科的話,日語不好就是個死。申請的時候,最好有一定的日語基礎,否則學習且不說,僅是日常生活就夠你喝一壺的。

至於換專業,所謂隔行如隔山,專業大類相似、聽起來名字也差不多的,其實研究內容卻很可能差了十萬八千裡。出於成本考慮,通常換專業會出現在本科和碩士階段,博士換專業基本就是另起爐灶重新開局的節奏。所以如果不是真愛,換專業這事兒還望三思。對自己的專業猶豫不定的時候,建議大家可以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學習遇到了瓶頸?還是自己失去了熱情?又或者是自身能力不足?先搞清楚自己的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換專業。有些同學可能會顧忌之前的專業「浪費了時間」,雖然說人怕入錯行,但其實專業之間並非完全割裂的,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之前學的專業並不一定就是蹉跎了青春,反而往往在學習新專業的時候,曾經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會對你的研究大有裨益。俗話說技多不壓身嘛。

至於「做研究這件小事兒」,還是那句老話:本科學到的只是皮毛,碩士階段才算是邁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即使是博士畢業,也不過意味著學術之路剛剛開始。在日本博士論文要在網上公開,老師們對論文的學術性要求也很高。

曾有人花了十年才博士畢業,甚至有些老師自己都是「學分修了中途退學」(博士肄業)。我研究的方向偏對外漢語,所以日語漢語兩手都要抓,通常論文寫出來一個小章節,就需要請日本同學和老師分別過目,一遍遍把不自然的語法改掉,同時還要和漢語母語的同學討論語用是否自然妥當,然後再在課堂公開演講,和大家一起從理論邏輯上探討研究的可行性。社科類博士做研究的方法,一般是圍繞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做先行研究,同時選擇合適的理論支持(通常都是本流派的理論),然後進行查閱檢索數據收集,再把數據代入到自己的理論模型裡進行驗證。雖然是文科,但是我們也經常會用到公式和圖表哦~

充斥著XY的板書。供圖:瘋小團

簡潔的樹形圖。供圖:瘋小團

總的來說,語言學博士的日常就是在語料的叢林裡打獵,狩獵流程通常是:

採集:通過閱讀,從海量文獻中找出合適的選題,並在語料庫對符合關鍵字的語料進行篩選、歸納、整理和統計並撰寫文獻綜述。

精煉:對選中的語料進行分類和數據分析,用本流派(生成啦認知啦之類的)的理論反覆驗證。

溫故:對基礎理論的精讀和精研,往往最後會走向哲學這條不歸路……

知新:閱讀新的文獻(包括交叉學科的文獻)以保持專業領域先進性。

我們的研究有時候可能還要涉及到人類文化學、文字學和韻律學等方面的知識。統計學和社會學的知識有時候也會用到。所以多讀書吧小夥伴們,書到用時方恨少。So,如果你想要捕獲野生的語言學博士,那麼在圖書館的故紙堆,或者研究室的電腦旁邊,絕對一逮一個準兒。

在研究室裡,語言學博士露出了她的真實面目(念個除你武器給你聽聽?) 供圖:瘋小團

作為一個新手研究者,有一位好的導師太重要了。導師除了傳(修)道(改)受(論)業(文)之外,他/她的研究方法、學術資源、為人處世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選擇和聯繫導師之前,了解一下這位老師的研究方向和學術水平,以及性格、人品和風評等等。研究方向偏差或者性格不合會導致未來很痛苦,如果是出國留學,老師對留學生的態度(是否有歧視之類的)也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了解!畢業之後,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走學術道路,去高校任教或者進入研究所。也有人會轉行從事編輯出版行業之類的。

最後簡單說說語言學博士的生活,你們感受下:

看似課程很少,但其實每天忙成狗。我們學校的培養流程和國內差不多,修夠學分是畢業基準,論文發表達到一定數量可以申請博士論文開題答辯。所以除了上課,大家基本都在埋頭寫論文。留學在外,生活諸事也要自己親力親為,比如房租光熱水電保險的繳納、做飯洗衣採購清掃、打工賺錢養活自己等等。每天要保證上課和寫論文的時間,還要兼顧生活各種瑣事,有些已婚育的博士還需要兼顧家庭,真的是很辛苦。

作者:這樣的椅子我能扛十個!小推車:……  供圖:瘋小團

而學習並非每天都能保持高效。每周總有那麼七天身在學校心在逛,不想學習只想浪。又或者讀文獻發現自己的觀點被推翻、分析著分析著發現理論支持薄弱,信仰需要充值。又或者自己的研究已經不是熱點,研究價值下降等等,簡直是滿紙泣血言,一把心塞事兒。

一篇論文修改百八十遍是家常便飯,從核心內容到標點符號都要合乎規範。喜滋滋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被大牛們懟成dogge的簡直不要太多,每每在會上看到大大們如同群星閃爍,自己暗搓搓宛如一顆桑心的白矮星。而且,畢業延遲是常事。

和理工科不同,語言學博士沒有高大上的無菌實驗室也沒有白大褂,只有鋪天蓋地的文獻資料和……用來跟理工科博士抱頭痛哭的小被子。對語言學博士來說,詞典和語料庫就是實驗材料,堆滿文獻資料的辦公桌和電腦就是實驗室,實驗過程是一遍遍篩查數據、一次次代入語料來驗證理論和一趟趟查缺補漏。

好容易熬出頭畢了業,說好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卻連個影兒都沒得。好在顏如玉還是有的,畢竟文科妹子多,找對象相對有點優勢。然而一個月工資不夠送妹子一個包包,So sad。與此同時,你的同齡人可能已經加官進爵,二胎都會打醬油了。所以,沒有強大的內心,請不要輕易選擇讀博士

是的,語言學博士就是這樣一個,研究領域聽起來奇奇怪怪,研究過程看起來平平凡凡,畢業之後也依舊在吃土的存在。

但是啊,少年,但是你看,

浩如煙海的典籍是他的盔甲,歷經滄桑的詩行是他的武器,克林貢語和吐火羅文是他歌唱的殘章,從歐羅巴到亞細亞文明燦爛之處都是他的故鄉。

他騎著駑馬,握著長槍。他眼望大地,心懷悲傷,漫天的星光落在他的肩膀。

遠方也許是巨人也許是風車。

而他披堅執銳,就這麼一路走下去。

作者名片

編輯:婉珺

排版:小米

題圖:123rf.com

科學人周末專欄:我的專業是個啥?


科學人段子手們以「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向你講述讀博意味著什麼,不同專業的博士生們每天的日常是什麼,讀博前和讀博後內心發生了哪些變化,沒有對象的時候該如何度過漫長的單身生活,進口洗髮水和國產洗髮水在緩解脫髮方面的不同表現……

建築學、生態學、語言學、心理學、考古學、生物學、數學……他們曾經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細節的專業刻苦研究。

還沒讀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過:

PhD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他們每天都在幹什麼?

他們畢業之後好找工作嗎?

他們都找得到對象嗎?

他們真的都在遭受脫髮困擾嗎?

在考慮讀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猶豫:

我該不該讀博?

我該選哪個專業來讀博?

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到底該先找對象還是先讀博?

讀博之後如何保持頭髮的飄逸濃密?

關於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麼?你最希望了解的專業是什麼?留言給我們,你的問題大概可能也許基本上都將得到解答!

前期精彩回顧:

我不是治理環境汙染的,我是生態學博士!

建築學博士是做什麼的?搬磚工?包工頭?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拓展閱讀】想看看上一期包工頭……啊不對,是建築學博士的專業介紹嗎?快戳閱讀原文吧~

相關焦點

  • 聾人語言學博士:選擇不說話,也會很快樂
    聾人語言學博士曾被視為「異類」,直到重新選擇可不可以不說話鄭璇在講解手語碩士畢業後,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在大學任教。在聾人的世界裡,努力去用口語實現交流,是多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態。相較之下,手語被戴上了恥感的帽子。看到鄭璇,很多家長有了信心,「我的孩子也許一樣可以能說會道,上大學。」但鄭璇卻並不想成為家長們追捧的「康復明星」。漫長的口語康復訓練中,她經歷了太多孤獨與艱難。
  • 戰勝命運 她成為聾人語言學博士
    課堂上的鄭璇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和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日常工作是給聽障大學生以及特殊教育師範生上課。在工作中,鄭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將手語教學、書面語教學和人際溝通教學相結合,讓聽障者能夠更好表達自我、和外界溝通。
  • 專家呼籲抵制網絡用語 還能不能讓人好好說話了
    專家呼籲抵制網絡用語 還能不能讓人好好說話了  衝鋒耗 • 2014-09-09 16:56:00
  •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還能不能好好說話?當然可以,但父母也要改變
    這世上最難過的事莫過於孩子站在父母面前卻不能好好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也許有人會說這句話多簡單,不就是張嘴的事情。是挺簡單,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來說,這個簡單無疑要加雙引號。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他們說不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是因為害羞,可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而言,他們就是單純的不知道該怎麼說這句話。
  • 鄭璇: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鄭璇是一位傳奇聾人: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並最終投身於特殊群體的教育中,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會英語、中、美手語等多種語言
    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和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日常工作是給聽障大學生以及特殊教育師範生上課。在工作中,鄭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將手語教學、書面語教學和人際溝通教學相結合,讓聽障者能夠更好表達自我、和外界溝通。
  • 張嘴卻不能好好說話,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該怎麼辦?
    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有不少的家長在後臺詢問一個相同的問題:「老師,為什麼我們家孩子明明開口說話的挺早,但現在就不會說話了呢?」按照大眾的育兒經驗判斷,一個孩子早點說話肯定說明這個孩子以後能說會道,會有大出息。
  • 為什麼要讀博士,要不要讀博士,怎麼讀博士?
    剛剛畢業了,現在整天在宿舍窩著,突然翻起來以前的照片,然後發現了以前發的帖子 (從專科畢業到德國博士在讀的經歷,純手打文字),不過現在已經搜索不到了,不過在網上還能搜得到。然後就想起來了聊這個話題。為什麼要讀博士?
  • 這樣說話,太傷人了,我們能不能好好說話?
    人與人之間出現了縫隙,往往是因為說話方式不對無論是夫妻之間,或者對待父母,不能好好說話,都會傷害到對方。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丈夫,加班到很晚才回到家。妻子還沒來得及說話,丈夫嘆了口氣:「為什麼總要我催著做,你就不能主動點兒?」話音剛落,他才發現餐廳裡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個漂亮的奶油蛋糕,上面寫著:「老公工作辛苦了!」他明白剛剛那句話很傷人,卻沒法撤回;而妻子開門時的笑容,也消失了。
  • 媽媽,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她說媽媽不好好說話,她爸說是你不好好說話吧?她說是媽媽不好好說話。然後她爸爸進來問我問什麼罵銥姐姐,我說我沒罵,她爸就轉過去問她,你媽媽說沒罵你,你怎麼撒謊,她眨巴眼睛,手扯著衣襟不說話。我就問她,媽媽沒罵你為什麼撒謊跟爸爸說我罵你,我罵你了嗎?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唇耕手耘為「聾」「聽」世界搭建橋梁 (1/...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7) "← →"翻頁 近日,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在重慶師範大學特教樓用手語為
  • 讀到博士的人,全都後悔了?
    但這個過程並沒有讓我感到痛苦吧,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對服裝真的越來越有熱情了,我是那種很享受解決問題之後的快感的人,至於畢業和將來的規劃,我並沒有考慮太多,把書讀好、好好寫論文才是最重要的。
  •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原本對於先一天他說的來對接業務,我還想著可能是這位所謂的老總事多忙忘了,加上我的三次尋找他也許真的不知道,因此,對將我在我的上司面前信口開河地倒打一耙,姑且看作是他為自己的顏面找點好看,或者是藉此施壓一下合作夥伴之類的自高自大而已,沒想到如此幾次三番之後,發現原來他把說出的話並未當話,而是當成了空氣,連自己都不知所云了什麼,不知所云也就罷了,還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好像別人欠了他什麼似的,我突然明白,這樣的人是不需要你跟他好好說話的
  • 好好說話,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善良
    有人說,摧毀一個孩子,從不好好說話開始。貶損他,打擊他,否定他,這些語言會像釘子一樣,用穿透歲月的力量,釘在他的生命裡,終其一生,無法擺脫。好好說話,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善良。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以愛為外衣,裹挾著惡毒的話語,化成無形利劍,直直刺向孩子敞開的心扉,還洋洋自得「我是為你好」。
  • ...聽」之間架起橋梁——記中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
    (李向博攝)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柯高陽)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唇耕手耘,在「聾」與「聽」之間架起橋梁——記中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的報導。中等身高,齊耳短髮,紅色圍巾,鄭璇的普通話清晰流暢。若不是她耳朵上戴著助聽器,很難把她與「聾人」聯繫在一起。
  • 孩子說話晚,還能好好說話嗎?可以家長要先改變
    現在,孩子說話邏輯差和表達能力差,說話吐字模糊不清漸漸成了語言發育遲緩孩子的特徵表現。那麼,孩子還能好好說話,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嗎?這當然是可以的,前提是我們要找到原因。很多家長把語言發育遲緩和孩子的認知性構音障礙混到一起,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
  • 南大語言學博士父親寫給博士兒子、兒媳婚禮上的致辭走紅
    原標題:南大語言學博士父親寫給博士兒子、兒媳婚禮上的致辭走紅   婚禮致辭咋這麼多金融、物理詞彙?  原來作者是一位南大語言學教授,兒子兒媳分別是物理和金融專業博士一對新人和雙方父母在婚禮上(左一為王海嘯老師)。
  • 語言學前沿:AI時代下的應用語言學,來自UCL博士的分享
    通過研究語言學的字句語法、基礎理論,應用語言學家試圖解決語言世界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進行語言教學,如何翻譯,如何建立語言規範等等。而近幾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等學科的發展對於應用語言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9年的AAAL重點討論了AI、網際網路對於語言學習、教學產生的幫助,而今年BAAL的主題則是應用語言學面臨的挑戰。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在重慶 鄭璇: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我們
    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她自2009年入高校執教,潛心鑽研特殊教育教學和科研,努力用「唇耕手耘」在「聾」「聽」之間架起溝通橋梁。鄭璇1981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在她兩歲時,一次醫療事故造成她雙耳嚴重失聰,僅左耳剩下一絲微弱聽力。經過幾年艱苦的家庭語言康復訓練,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學會了與健全人交流,並背起書包走進普通學校。
  • 夫妻爭吵的導火索:「你怎麼說話呢?」、「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等活都幹完了,回到臥室裡,看到躺在床上的張新,小梅就打開了話匣子:「你能不能說說你媽,孩子還小,總是用舔完的筷子給孩子夾菜,孩子生病了怎麼辦?你說我們是沒給生活費還是怎麼地,我為了把碗洗得乾淨點,多用了幾滴洗潔精,你媽也要說我一通。你媽拖地的時候總是一地的水印,我特意把拖布擰的幹一些再拖,你媽還要在一旁叨叨叨,沒完沒了的。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