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有不少的家長在後臺詢問一個相同的問題:「老師,為什麼我們家孩子明明開口說話的挺早,但現在就不會說話了呢?」按照大眾的育兒經驗判斷,一個孩子早點說話肯定說明這個孩子以後能說會道,會有大出息。
但是孩子的成長不能按照固定的公式往裡面去套,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要知道,就算是具備固定結構的戲劇和相聲生搬硬套公式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果,更不要說孩子的成長了。對待孩子的成長,我們更應該從細微處入手,避免錯過一些特殊的情況。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說話早晚」對孩子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影響。其實從兒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只要不是過早或者過晚地說話,時間上的先後並不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產生太大的影響。真正能夠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還是得看語言邏輯、語言結構等方面。
一些家長過於追求語言發展速度上的快慢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對兒童來說,語言發展的真正核心還是在於「先字音、後結構、再邏輯」這九個字。不打好字音的基礎就貿然加快速度可不是一件好事,搞不好就會把「語言發育遲緩」這頭怪獸放出來。
不過,家長們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為什麼孩子「說話挺早,但到了後面就不怎麼會說話了呢?」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語言發展中的「快」和「慢」如何定義:語言發展速度中的快指的是超過同齡孩子的正常水平,慢則與之相反。
不過語言發展速度中的「慢」可是又有幾分講究:什麼階段是正常的慢?什麼階段又是容易出現語言問題的慢?
先說正常的慢:指的就是兒童語言發展速度落後於同齡孩子3-6個月的一種語言狀態;
再說容易出現語言問題的慢:指的就是兒童語言發展速度長期落後於同齡兒童半年以上的語言狀態。
前者不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後者卻容易讓語言發育遲緩趁虛而入,徹底拖垮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讓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落後和緩慢。
因此,判斷一個孩子有沒有受到語言發育遲緩的影響,「半年」就是一個很好的區分標準。父母們可以根據這個時間段來觀察一下自家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是否達到了正常的範圍。
當我們知道了語言發展速度中的「快」和不同層次的「慢」之後,接下來就要說說「為什麼孩子張嘴說話了,卻仍舊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知道這些原因,或許就能夠幫助孩子早一點恢復正常的語言能力。
「心有靈犀」的親子互動略顯尷尬
很多家長都喜歡猜孩子想幹什麼,美其名曰這是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但孩子有沒有感覺舒服我們不知道,可語言發育遲緩感覺很舒服,因為父母過於遷就孩子的行為進一步壓縮了孩子語言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促使語言發育遲緩非常容易就出現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
家庭語言環境的複雜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南北地域文化交織的地方,爺爺奶奶一口南方方言,姥姥姥爺一口北方方言,爸爸媽媽回家又是普通話,如果再加上各種視頻軟體中的方言,這活脫脫一個方言大雜燴。成年人聽見這麼多不同聲音都煩躁,別說一個連話都說不好的孩子。
結果,紛繁複雜的語言環境導致孩子語言邏輯越發混亂,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問題。
孩子能夠開口說話的確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但不要因為開心就任由複雜因素衝擊孩子的語言發展。長時間下去,語言發育遲緩不出現才是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