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特教觀察」關注更多內容
鄭璇是一位傳奇聾人: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並最終投身於特殊群體的教育中,為此付出自己最美的年華和時光。
曾登上央視、出現在手語舞《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鄭璇
2歲女孩遭遇意外,幸好父母沒有放棄
鄭璇是獨生女,兩歲半的時候有一次生病發燒,因醫療事故造成嚴重聽力損失。
「不服輸的父母沒有放棄我。」鄭璇的父母對她的早期幹預做得很好,3歲時就戴上了助聽器,從小習慣了聽聲音,辯音能力也比較強。
幼時的鄭璇和父母
為了幫助鄭璇發音,她爸媽還節衣縮食買了錄音機,「還特別為我買了一個雙卡收音機,這在80年代,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支出了。」
經過漫長的語言康復訓練,她克服辨音、發音等重重困難。幾年後,依靠助聽器和讀唇,鄭璇可以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時,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鄭璇背起書包就讀於武漢一所普通小學。
求學路上,鄭璇付出了異於常人的艱辛。上課時,她坐在第一排,緊盯老師的口型汲取知識;下課後,她再向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下的內容。回家後,父親還要結合筆記重新給她再講一遍。完成當天課程,父女二人還要預習第二天的新課。
高中遇到「恩師」,鼓勵她進行文學創作
鄭璇告訴記者,求學生涯中除了父母的精心陪伴,在武漢二中讀高中時的班主任對她影響非常大。
她的班主任叫陶筱琳,是一位教政治課的特級教師,「很多心裡話不會告訴父母,但是會和她說,甚至連日記本也給她看。」而這位老師,每次都寫下很多支持、鼓勵的話。
入讀武大保研,一口氣讀到復旦博士
在陶老師的鼓勵下,鄭璇不停地用筆傾訴著自我,還嘗試寫詩歌,小說。後來,她的隨筆集被「榕樹下」文學網站在首頁推介,高考語文考了130分。
印象最深的是,陶老師說鄭璇就像一朵純白的花,正在慢慢舒展開每一片花瓣。對於當時自我感覺灰頭土臉的鄭璇來說,這是何等美麗的比喻。
鄭璇酷愛舞蹈,參加過《千手觀音》的演出
上天總是眷顧努力的人。高考前最後一次模擬考試,鄭璇考到了武漢市江岸區第一名,後來高考順利被武漢大學錄取,就讀於武漢大學國家人文科學實驗班。通過努力,在放棄聽力部分的情況下,大二時,鄭璇順利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
2009年她更是獲得了復旦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放棄沿海高薪工作,選擇當一名教師
「我非常希望能把研究成果應用到聾教育上面,把理論轉化成生產力。」博士畢業後,鄭璇選擇了投身聾人高等教育,做一名老師。
當時,她沒有選擇沿海地區的高薪工作機會,也沒有考慮其他院校,直接把簡歷投給了重慶師範大學。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的她,順利入職成了一名高校老師。
給外國孩子介紹中國12生肖
今年是鄭璇在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教系任教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她創設了「三位一體」的溝通課程,致力於特殊群體教育。她培養的特殊教育畢業生近800人,其中畢業聾生從教率達到30%。連續多年蟬聯「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2018年當選「全國最美教師」。
國外交流生活中的鄭老師
十年來,她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代表城市手勢語料採集、信息標註和語料庫建設」等6個項目;主研「中國手語類標記與類標記謂語研究」等國家級重大項目4項和市級項目4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1篇;出版三本專著和多本譯著;
2015年她還受邀擔任國家通用手語重大課題結題會的專家評審。學術界同行評價鄭璇:「開創了中國聾人進入大學任教並獲副教授職稱和碩士生導師資格的先河」。
此外,她還作為中國首位公派聾人身份的教師,到國外進行了一年的授課和交流。
海倫.凱勒曾說過:「不論出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而鄭璇就是這樣一個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榜樣。
來源:未來網
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