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國語言文學系優秀校友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小聾女」鄭璇,被推薦為2014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候選人,鄭璇老師是全國首位聾人博士,全身心致力發展聾人高等特殊教育。網上投票時間為2015年1月18日9:00至1月25日17:00,請大家登錄http://2014gdcq.jrcq.cn(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投票),或關注【今日重慶】官方微信(微信號:jrcqcm),點擊右下角自定義菜單上的「感動重慶」或者回復「感動重慶」為我們的傑出校友鄭璇老師投票!
鄭璇,女,33歲,2009年於復旦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重慶師範大學教師。2歲半時,她聽力受損成為聾人,經過長的語言康復訓練,她克服辨音、發音等重重困難學會了說話。從小學到高中,她都是坐第一排,因為除了聽講,她還要從老師嘴型「看講」。但就是這樣,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路讀到了博士,成為我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求學期間,她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給聾人孩子上課,畢業後,她又放棄高薪來到重慶師範大學從事聾人高等特殊教育。她的夢想是,通過創辦聾人與手語研究中心,構建一道聾聽兩個世界的橋梁,為更多聾人服務。她是2008年北京帕運會火炬手;2012年,榮獲「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榮譽稱號;2014年,榮獲重慶市「夢想100人生規劃大賽」主城片區賽第一名。1981年,鄭璇出生在湖北武漢一個普通家庭。2歲時,鄭璇卻因過量注射卡那黴素而失聰,聽力損失為左耳95db、右耳110db,難以正常實現聽說交流。回想起無聲世界的日子,鄭璇微笑著說道:「那時候配上的助聽器和現在的耳背式很不同,是一個裝在紅色布袋的方盒子,通過一根線與耳朵相連接。」
正是這個「紅布袋」,陪伴鄭璇度過了童年和青春期,讓她重回有聲世界、掌握髮音技巧之餘,還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國家人文科學試驗班。助聽器和康復訓練固然彌補了失聰帶來的不便,然而,決意像普通孩子那樣生活和學習的鄭璇卻還遭遇另一個問題:人際交往。盲隔絕的是人和物,聾則是隔絕了人和人。聽不清、說不明,成為了鄭璇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也使得她初中和大學時期與同學關係較為疏遠。青春期出現的人際交往困難,讓鄭璇將更多的思想寄託於舞蹈與文字。自卑和壓抑之外,她用舞姿與閱讀為自己的青春奏響了明亮的樂章。
求學中雖有遺憾,有關個人身份認同的思考卻引領鄭璇走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她說道:「我一直在問『我是誰』,一方面,由於聽力受損,我始終與聽人不同;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掌握手語,我也不能自如地和聾人交流。」正是抱著不斷追問的信念,鄭璇就讀碩士期間寫下《中國手語的語言地位研究》畢業論文,由一名聽力困難者變為一名手語研究者,由此開啟了她與復旦的不解之緣。2012年5月,「2011年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鄭璇事跡報告會」在光華樓東輔樓103室舉行,優秀校友鄭璇與我校各院系90餘名研究生代表交流自強自立、樂觀向上的人生心得
2005年,鄭璇隻身從武漢來到了復旦大學,師從龔群虎教授,成為一名研究手語語言學博士研究生,也是中國第一位的聾人女博士。談起在復旦學習的4年,鄭璇難掩感激之情:「復旦讀博的4年,讓我真正地由一個『邊緣人』,成為了一個『雙語雙文化人』——漢語與手語、主流文化與聾人文化,也讓我真正理解到聾僅僅是一個身份標記,聾人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一樣,是社會亞文化類型。」
聾,不再讓鄭璇自卑,卻成為了她繼續自己夢想的動力。2005-2009年就讀復旦期間,懷著對舞蹈的熱愛、對生活的堅毅、對學術的堅持,鄭璇感動了一批又一批覆旦學子,獲得「復旦大學第十九屆光華自立獎特等獎」、「感動復旦人物」、「2007年度復旦大學校長獎」等榮譽獎項。2008年,鄭璇作為一名北京帕運會火炬手參加武漢站火炬傳遞,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世人:殘疾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特點,殘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2009年,即將畢業的鄭璇面臨著就業的選擇。當旁人欣羨滬、深兩地高校許之以萬元月薪允諾招聘時,她毅然選擇了位於西部的重慶師範大學,從事聾人特殊教育。當被問及是否後悔放棄高薪聘請時,鄭璇笑著說道:「找工作的目的在於自我滿足感,與物質相比,精神愉悅更為重要。身為一個能熟練與聽人和聾人對話交流的聾人,作為一個自由在雙語、雙文化間實現轉換的聾人,我想做特殊教育,搭建聽人與聾人間的橋梁。」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3年,鄭璇在科研學術水平方面有了許多突破。2011年,曾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的她被提升為特殊教育系副教授,並被評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教學水平的突破自然讓人欣喜,而讓鄭璇有成就感的則是與聾生間建立的深厚感情,因為她始終堅信,傳授給聾生的除卻適溝通交流的技巧,更是樹立了「聾人也能做老師」的榜樣。
從2歲的失聰人士到如今的特殊教育教師,鄭璇在漫長的思考中尋找身份認同,並實現了自我認識的轉變。她由一個聽力困難者(hard of hearing)、接受正常聽人教育而缺乏聾人技能的「紅布袋」女孩成長為一個真正融入聾人文化、掌握手語技能的高校教授;她由一個deaf(醫學上對存在聽力損失患者的病理稱謂)、自認存在短處的病人蛻變為一個Deaf(社會學意義上對接受聾人手語和手語文化的人的稱謂)、自認能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社會人;她由上課如履薄冰的聾人學生變為三尺講臺上的傳道授業者,努力讓聾生正視自我、獲得公平教育資源。
「聾人適應主流社會是艱難的,但我們必須學會樂觀和堅忍,善於接受生活對你的挑戰並勇敢地站起來。不管是口語族,還是手語族,我們都必須承認『我是聾人』,因為只有在認識自身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融入。所以,我們不妨打開心門,做到悅納自我。同時,我們要認識到社會是多元的,聾不過是人的又一個特點。」鄭璇在報告會上如是說,她將堅忍不拔的精神傳遞給了每一位在校研究生們,踐行了身為「復旦人」的理想和責任。來源:復旦大學新聞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