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在無聲的世界裡,失去的不僅是動聽的聲音,還有和他人同等競爭的權利。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雖然身有殘疾,卻偏偏不信命運的邪。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2歲就因為生病發燒失去了聽力。在許多人以為殘疾人就該比身體健全的人弱勢的時候,鄭璇的人生卻像開掛了一般。
她不僅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分考取武漢大學本科,並連讀碩士,還考取復旦大學博士,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語言學博士的聾人;
她克服聽力障礙,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她喜歡舞蹈,與著名舞蹈藝術家邰麗華共事,參加過《千手觀音》的演出;
她性格開朗自信,熱愛運動,當選為2008年奧運會(帕運會)火炬傳遞手。
鄭璇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如果生活給了她比平常人多10倍的障礙,那她就要用比別人多100倍的努力去回擊。
命運不公無法讓人低頭
小孩子像鮮花一樣美麗,也一樣脆弱。兩歲半的時候,一次生病發燒就奪去了鄭璇的聽力。父母沒有就此退步,開始想方設法幫助她與人們正常交流。在3歲的時候,她就開始佩戴助聽器,雖然聲音微弱,但她細心聆聽各種聲音,練就了很強的辨音能力。
為了幫助她學習發音,父母為她購買了錄音機,她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聽,然後在父母的幫助下不斷重複練習。幾年之後,她通過讀唇和助聽器的幫助,能夠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的時候,也能到普通小學去上學。
學習是一件十分費力的事情。為了學好知識,鄭璇上課時緊盯著老師的口型去辨別老師說的話,下課後再向其他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的知識點,回家後又在父母的幫助下再次學習。就這樣,她順利了學完了中小學的課程,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
鄭璇就讀於武漢大學國家人文科學實驗班,後來又被保送本校讀研,最後考取了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有聽力障礙,她卻偏偏選擇語言學,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的聾人。
感同身受,與爾同行
作為一名身體不算健全的人,鄭璇能夠深刻地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殘疾人面臨常人無法想像的困境,也明白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因此,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付出,去幫助更多人。
她總結了自己在克服聽力學習語言的經驗,已經自己多年來學習、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聾人教育上面。她捨棄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到重慶師範大學成為一名教師,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聾人學習語言,學習如何順利與他人交流。
相較於教授聾人如何與人交流的技巧,鄭璇更注重教會他們樹立信心。她深知,作為殘疾人,自身的條件不如身體健全的人,甚至還要承受來自他人異樣的目光。殘疾人,首先要重拾信心,才具有改變自己的勇氣,以及持續努力的動力。
十年來,她培養的特殊教育畢業生已經有800人,本人也多次當選為「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2018年又當選「全國最美教師」。因為有相同的經歷,所以更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想法;因為知道他們的感受,所以願意和他們一起走得更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鄭璇的經歷,讓人想起了美國著名的聾啞人作家海倫·凱勒。一個出生僅19個月就被疾病奪取了聽力和視力的人,一個不知道聲音和世界的光明的人,卻考入哈佛大學,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包括她最著名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誰能想像,她的一生,需要比別人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換來這樣的成績?光明,對於一個健全的人來說,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沒有視力的人來說,三天光明也是一種奢侈。
就連比爾蓋茨也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世界的不公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就這樣屈服了。中年失聰的貝多芬,也沒有停止過創作音樂,更沒能阻止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中國的張海迪,高位截肢也沒有阻止她筆耕不輟,走向遠方。這樣振奮人心的故事實在不少。
《哪吒:魔童降世》有一句話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假如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
殘疾人也好,身體健全的人也好,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其實,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很容易的。還是那句話,就算生活給了你比別人多10倍的障礙,你也能夠用比別人多100倍的努力回擊。
因為,你所有的耕耘,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