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聾人考取語言學博士:生活給我十倍障礙,我就用百倍努力回擊

2020-12-13 未名林

聾人,在無聲的世界裡,失去的不僅是動聽的聲音,還有和他人同等競爭的權利。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雖然身有殘疾,卻偏偏不信命運的邪。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2歲就因為生病發燒失去了聽力。在許多人以為殘疾人就該比身體健全的人弱勢的時候,鄭璇的人生卻像開掛了一般。

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

她不僅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分考取武漢大學本科,並連讀碩士,還考取復旦大學博士,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語言學博士的聾人;

她克服聽力障礙,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她喜歡舞蹈,與著名舞蹈藝術家邰麗華共事,參加過《千手觀音》的演出;

她性格開朗自信,熱愛運動,當選為2008年奧運會(帕運會)火炬傳遞手。

鄭璇在傳遞帕運會火炬

鄭璇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如果生活給了她比平常人多10倍的障礙,那她就要用比別人多100倍的努力去回擊。

命運不公無法讓人低頭

小孩子像鮮花一樣美麗,也一樣脆弱。兩歲半的時候,一次生病發燒就奪去了鄭璇的聽力。父母沒有就此退步,開始想方設法幫助她與人們正常交流。在3歲的時候,她就開始佩戴助聽器,雖然聲音微弱,但她細心聆聽各種聲音,練就了很強的辨音能力。

為了幫助她學習發音,父母為她購買了錄音機,她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聽,然後在父母的幫助下不斷重複練習。幾年之後,她通過讀唇和助聽器的幫助,能夠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的時候,也能到普通小學去上學。

鄭璇小時候和父母

學習是一件十分費力的事情。為了學好知識,鄭璇上課時緊盯著老師的口型去辨別老師說的話,下課後再向其他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的知識點,回家後又在父母的幫助下再次學習。就這樣,她順利了學完了中小學的課程,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

鄭璇就讀於武漢大學國家人文科學實驗班,後來又被保送本校讀研,最後考取了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有聽力障礙,她卻偏偏選擇語言學,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的聾人。

感同身受,與爾同行

作為一名身體不算健全的人,鄭璇能夠深刻地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殘疾人面臨常人無法想像的困境,也明白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因此,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付出,去幫助更多人。

她總結了自己在克服聽力學習語言的經驗,已經自己多年來學習、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聾人教育上面。她捨棄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到重慶師範大學成為一名教師,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聾人學習語言,學習如何順利與他人交流。

相較於教授聾人如何與人交流的技巧,鄭璇更注重教會他們樹立信心。她深知,作為殘疾人,自身的條件不如身體健全的人,甚至還要承受來自他人異樣的目光。殘疾人,首先要重拾信心,才具有改變自己的勇氣,以及持續努力的動力。

十年來,她培養的特殊教育畢業生已經有800人,本人也多次當選為「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2018年又當選「全國最美教師」。因為有相同的經歷,所以更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想法;因為知道他們的感受,所以願意和他們一起走得更遠。

鄭璇老師在課堂上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鄭璇的經歷,讓人想起了美國著名的聾啞人作家海倫·凱勒。一個出生僅19個月就被疾病奪取了聽力和視力的人,一個不知道聲音和世界的光明的人,卻考入哈佛大學,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包括她最著名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誰能想像,她的一生,需要比別人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換來這樣的成績?光明,對於一個健全的人來說,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沒有視力的人來說,三天光明也是一種奢侈。

海倫凱勒和她的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就連比爾蓋茨也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世界的不公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就這樣屈服了。中年失聰的貝多芬,也沒有停止過創作音樂,更沒能阻止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中國的張海迪,高位截肢也沒有阻止她筆耕不輟,走向遠方。這樣振奮人心的故事實在不少。

《哪吒:魔童降世》有一句話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假如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

《哪吒:魔童降世》劇照

殘疾人也好,身體健全的人也好,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其實,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很容易的。還是那句話,就算生活給了你比別人多10倍的障礙,你也能夠用比別人多100倍的努力回擊。

因為,你所有的耕耘,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的。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與其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如不認命!
    鄭璇,一個讓人感觸頗深的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2歲時因意外醫療事故,導致雙耳嚴重失聰,僅左耳剩下一絲微弱的聽力。在求學的路上,她付出了較之常人百倍的辛苦,僅僅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培養特殊教育畢業生近800人。
  • 鄭璇: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鄭璇是一位傳奇聾人: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並最終投身於特殊群體的教育中,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在重慶 鄭璇: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我們
    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她自2009年入高校執教,潛心鑽研特殊教育教學和科研,努力用「唇耕手耘」在「聾」「聽」之間架起溝通橋梁。鄭璇1981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在她兩歲時,一次醫療事故造成她雙耳嚴重失聰,僅左耳剩下一絲微弱聽力。經過幾年艱苦的家庭語言康復訓練,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學會了與健全人交流,並背起書包走進普通學校。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鄭璇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同樣一個教學目標,教好一個聾生所付出的精力可能是正常學生的十倍。」鄭璇說,為了把聾孩子們教好,她常常備課到深夜,一個手語動作、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她都精益求精,反覆斟酌;一個簡單的生字或者一句話,她可能要用手教幾十遍。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放棄高薪支教西部,是什麼給了她動力?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放棄高薪支教西部,是什麼給了她動力?——海倫·凱勒就拿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來說,她從2歲開始,一場意外的醫療事故讓她從此墜入無聲世界,但是她並沒有向生活和命運低頭,從此開啟了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學習之路。依靠自己「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已一位殘障人士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在自己26歲時獲得語言學博士。
  • 戰勝命運 她成為聾人語言學博士
    課堂上的鄭璇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和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日常工作是給聽障大學生以及特殊教育師範生上課。在工作中,鄭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將手語教學、書面語教學和人際溝通教學相結合,讓聽障者能夠更好表達自我、和外界溝通。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會英語、中、美手語等多種語言
    作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和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日常工作是給聽障大學生以及特殊教育師範生上課。在工作中,鄭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將手語教學、書面語教學和人際溝通教學相結合,讓聽障者能夠更好表達自我、和外界溝通。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10年培養特殊教育畢業生近八百人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10年培養特殊教育畢業生近八百人 2019-10-26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聽」之間架起橋梁——記中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
    (李向博攝)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柯高陽)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唇耕手耘,在「聾」與「聽」之間架起橋梁——記中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的報導。中等身高,齊耳短髮,紅色圍巾,鄭璇的普通話清晰流暢。若不是她耳朵上戴著助聽器,很難把她與「聾人」聯繫在一起。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唇耕手耘為「聾」「聽」世界搭建橋梁 (1/...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7) "← →"翻頁 近日,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在重慶師範大學特教樓用手語為
  • 這位聾人博士超厲害
    今天,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衝上微博熱搜 38歲的鄭璇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 2歲時因意外醫療事故 她墜入無聲世界
  • 中國唯一聾人語言學博士,她是學生的「知心姐姐」
    她是目前中國唯一的聾人語言學博士,是享譽特教圈和手語圈的聾人學者,更是學生心目中的勵志榜樣和「知心姐姐」……5月16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市殘聯獲悉,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鄭璇作為自強模範受到表彰。
  •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上熱搜,用行動詮釋什麼叫勵志!
    最近,有這樣一位女博士登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她之所以被大家關注,是因為她是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10年培養特殊教育畢業生近800人,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遇到恩師高中的時候,她就讀武漢二中,她的班主任對她的影響特別大,她的班主任叫陶筱琳,經常和她溝通交流,對她寫下了很多鼓勵的話,她也對老師敞開心扉,將日記給老師看,老師鼓勵她用筆傾訴自我,還嘗試寫詩歌、小說,後來她的隨筆被某文學網站放在首頁推薦,他的語文在高考的時候拿下了130分的好成績。
  • 聾人語言學博士:選擇不說話,也會很快樂
    聾人語言學博士曾被視為「異類」,直到重新選擇可不可以不說話鄭璇在講解手語碩士畢業後,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在大學任教。在聾人的世界裡,努力去用口語實現交流,是多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態。相較之下,手語被戴上了恥感的帽子。看到鄭璇,很多家長有了信心,「我的孩子也許一樣可以能說會道,上大學。」但鄭璇卻並不想成為家長們追捧的「康復明星」。漫長的口語康復訓練中,她經歷了太多孤獨與艱難。
  • 打破聾人的溝通魔咒!看這位北師大聽障學者的不設限人生!
    在世界範圍內,殘疾人事業日益引起關注,很多人都在為此努力著,這些故事,也許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走進北師大聽障學者鄭璇的世界,了解她打破聾人溝通魔咒的故事。在武大時,一直在健聽人群中學習生活的鄭璇逐步接觸並融入了聾人群體,學習了手語。共同的失聰體驗讓她對這個群體有了深沉的情懷,她意識到溝通是這個群體最大的障礙。如何掃除這個障礙呢?鄭璇想努力尋找答案。於是,她考入復旦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第一個手語語言學家龔群虎教授,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 從10個人物來談聾人職業的9種可能性 | Know Deaf 人物
    人靠臉,樹靠皮,英俊的他理所當然憑藉自己的外表火速走紅,然後被劇組找去拍攝一部以美國聽覺障礙青少年為題材的家庭劇,這部劇就是《錯位青春》。在小有名氣之後,《全美超模大賽》的主持人泰拉同樣在IG上發現了他,邀請他參與第22季的節目,他才從一個演員轉型為一名聾人模特。有一次,節目的挑戰是拍一支音樂MV,對於一個重度聽損,從小就在無聲世界裡生活的人來說,這次挑戰非常困難。
  • 用手譜就無聲世界的歡歌
    對於具有聽力障礙的人而言,手便是他們的「嘴」,手語代替聲音「說」出他們心中所想。全國自強模範鄭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特教教學,架起聽障群體之間的溝通橋梁,幫助聾人朋友譜就無聲世界的歡歌。新華網 李相博攝鄭璇是我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她開創了中國聾人進入大學任教,並在短短幾年內成為教授、研究生導師的先河。在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外,鄭璇的腳步從未停歇,奔跑在幫助聾人群體的事業上。
  • 今天是國際聾人日 走進聾人群體記錄他們的努力和渴望
    今天是國際聾人日,記者走進聾人群體,記錄下他們的努力和渴望。史琍,「大愛聾人」組織者,《聾人百科辭典》主要編寫者,3歲時因注射鏈黴素致兩耳失聰,母親為了不讓她變成「啞巴」,一直教她讀唇語和發音說話。如果不是口型誇張些,史琍現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交流。
  • 聾人文化
    聾人文化的定義: 「聾人因其獨特的語言系統,也就自然群聚形成一個群體,彼此分享經驗、興趣、生存的技巧,進而產生類似的行為及聾人」(Corai Padden,1989) 「文化的產生,肇始於血統、語言和生活習慣,而以語言的影響力最為重大。
  • 聾人語言學博士:選擇不說話,也會很快樂
    會說話的聾人不認同手語,認為只要有一絲的可能學會口語,就必須要牢牢抓住它,讓自己回到「正常」,手語能不學就不學。但對於手語使用者來說,他們認為作為聾人,手語就是群體的標誌,「這是一種身份象徵。」鄭璇想要找到那個平衡,但發現往下走很難。雙方的問題她都明白,「用手語的人為什麼會對用口語的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