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研究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中國90後中流行佛系少年,按照佛系少年字面的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更通俗一點話就是「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這些佛系少年一切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有人甚至不想離開校園去社會參加工作,把考研當成繼續佛系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考研黨中就有了一批佛系研究生,然而很多見證中國改革開放,認識到只有拼搏才能成功的80後教授們,如果遇到了佛系的研究生,那麼衝突就會發生,只要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每一位科研大牛成功的背後都是靠著時間和實驗數據的累積,甚至很多人通宵做實驗,然而遇到佛系研究生,他們根本只是在享受校園生活,而對科研並不感興趣,就像復旦大學馬臻教授吐槽的一樣:高校的教授們最怕這類研究生:沒有轉變本科時的思維,作為研究生習慣於像本科生那樣上課、參加社團活動;開展科研之後經常請假,晚上和周末不來實驗室;不會做實驗,不會寫論文,兩手一攤把皮球踢給導師。
上海交大同學想念的倪教授
由於上海交大倪冰冰教授對於一名研究生對科研玩世不恭的態度感到憤怒,因此在學術交流群中大爆粗口,因此被上海交大停止了教學工作,然而通過上海交大學生們的微博留言來看,倪冰冰教授平時很少罵人,而且上過倪冰冰教授科的學生們都覺得倪冰冰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然而卻因為一時的暴怒,不能在教授知識,對於倪冰冰教授來說並沒有多少損失,畢竟這樣的大牛,就算是上海交大不想要,全球知名高校搶著要,當年如果不是倪冰冰教授念在上海交大母校情的份上,作為國際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專家,微軟總部的科學家,屢次競賽獲得世界第一,這樣的頂尖科研人才離開高校,去科技企業的話,賺的錢更多,現在損失最大的就是上海交大的學生,他們失去一位名師的授課!
中國的學生缺少契約精神
用一位海歸青年教授的話來說,中國的研究生們覺得做任何事都是在幫導師,從來沒有想過去主動學習,而他們當年在海外學習時,爭分奪秒地去努力做實驗,因為他們覺得所有的實驗都是在為自己,因此才會成為回國後的科研大牛,任何成功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尤其是科研工作,歐美的學生並不比中國學生聰明,但是他們有一種契約精神,知道攻讀研究生就是應該主動去做實驗,而中國的研究生則認為,導師交給的實驗都是為了他們,就像最近一位中國企業家說的一樣,其實中國工人的勤奮都是假的,只有給他們自己幹活的時候才真的很勤奮,如果給別人打工和幹活,他們都想著辦法去偷懶!
2019年教育部出臺清退研究生制度非常及時,中國的嚴進寬出的研究生制度需要淘汰制,當研究生們認識到加班實驗是為他們自己的時候,過一份契約精神,少一份佛系的懶散,那麼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會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