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公布了新的小升初政策,均規定對民辦中學實行就近入學、電腦隨機錄取
▲ 義務教育的招生一視同仁,可以更好地讓學校把注意力從搶奪生源轉向提高辦學質量
▲ 新政策或將促進各家民辦學校在辦學策略上進一步向小學、學前階段延伸,一體化辦學將成為民辦學校的發展策略
□ 新華社記者 鄭天虹 吳振東 蔣芳
近期,多地小升初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實行公辦、民辦中學同步招生,就近入學,對報名人數超計劃的民校採取搖號錄取。
對於此前擁有自主招生權、以提前或「秘考」掐尖的優質民辦中學來說,這一變化意味著什麼?對於義務教育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強調免試就近公平教育,各種「秘考」與面試不再
上海2020年實施公辦民辦中學同步招生,5月6日至8日將進行民辦初中網上報名,超計劃的實行搖號。北京市日前公布義務教育入學方案,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開展錄取、同步註冊。
記者了解到,上海8個區的民辦一貫制學校,小升初直升意願人數未超過本校免試直升計劃數,學生全部予以錄取。另外6個區有13所民辦一貫制學校直升意願人數大於本校免試直升計劃數,將全部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不僅僅是北京、上海,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公布了新的小升初政策,均規定對民辦中學實行就近入學、電腦隨機錄取。其中,對部分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保留了直升機會,對所有報名超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實行100%搖號。
上海家長徐先生說,以前這段時間,家長們都忙著帶孩子參加各種優質民辦中學的「秘考」、面試、面談。「今年政策變了,民辦學校雖然還是比公辦學校招生早,但只能通過搖號碰運氣。我家附近的公辦初中還不錯,我們就不拼民校了。」
各地的新政策,是落實2019年7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意見要求,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教育界人士表示,受政策影響最大的是各地的優質民辦中學。新政策下,這些學校不得以任何考試為依據招生,且原則上也不能跨區招生了,實際意味著不能再公然爭奪優質生源了。
廣東省規定,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原則上面向學校所在區域內招生,無寄宿條件的民辦學校不得跨區域招生,有寄宿條件且需跨區域招生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學校申請核准。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說,當前,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是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擺在優先地位。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地新政策強調就近、免試、隨機,凸顯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
「擇校熱」降溫,一些民校著手改革
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長表示,「公民同招」將令「擇校熱」進一步降溫。
長期以來,一些優質民辦學校因享有招生自主權,與培訓機構利益捆綁違規掐尖,憑藉生源優勢獲得社會追捧,導致「擇校熱」高溫不減,加重學生負擔和社會焦慮,惡化教育生態。「這種生態是不健康的,必須改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說。
由於搖號增加了民辦學校的不確定性,部分原本打算考民辦中學的家長選擇了公辦中學。廣州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彭女士說:「為了拼民校,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孩子累,家長也焦慮。這個政策一來,我把培訓班都退了,安心上家門口的學校。」
但還有部分家長希望孩子上優質民校。南京六年級學生家長劉女士說,南京市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民辦初中在中考中的表現明顯優於公辦初中,憑孩子實力應該能考上。「但是現在實行搖號了,還不知道該怎麼辦。」她說。
記者調查發現,新的就近入學政策令一些家長試圖通過購買學區房進入家門口的優質學校。上海一家房地產中介工作人員小李告訴記者,最近諮詢學區房的客戶明顯增加了,尤其是一些優質公辦學校附近的房子特別受歡迎。
記者調查發現,上海政策發布後,無論公辦、民辦,小學加初中九年一貫制的學校都受到家長青睞。不少家長表示,一貫制學校的教學延續性更有保證,而且不用擔心小升初「再搖一次號」。
生源、管理是公辦學校與部分優質民辦學校突出的差異所在。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告訴記者,集團內學校對學生英語要求較高,搖號不可避免會帶來生源差異擴大,部分學生入學後很有可能不適應學校課程,學校正在抓緊籌劃課程改革。
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說,生源差異擴大將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挑戰,目前學校已開展教師培訓,強調教師不能「只會教好學生」,要求他們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教學。
特色道路和一體化辦學或為民辦學校發展方向
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僅以廣東為例,至2018年底,民辦學校在校生超725萬人,接近全省學生的1/3。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湯林春說,招生一視同仁,可以更好地讓學校把注意力從搶奪生源轉向提高辦學質量。
「義務教育階段對公辦、民辦學校要『一碗水端平』,政府應繼續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推動良性發展。」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說。
上海對民辦學校開出了「一攬子」扶持措施。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經費支持上,要求各區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落實民辦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政策,按照不低於上海市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補助公用經費;在教師發展上,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師資培訓、教研科研、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待遇,支持民辦中小學教師團隊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差異化的特色教育是民辦學校發展方向。南京一所知名民辦中學校長說,優質民辦學校之所以受歡迎,除了生源好,家長們看重的還有學校的教學方式、教學環境。下一步,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通過各種特色班繼續保持教學優勢。
此外,記者發現,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等已經開辦了幼兒園的民辦學校,在今年新政下,把大部分小學入學名額放在了直升一類。業內人士分析,新政策或將促進各家民辦學校在辦學策略上進一步向小學、學前階段延伸,一體化辦學將成為民辦學校的發展策略。
「公民同招」是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一步
□ 羅容海
「公民同招」是教育均衡化的必要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教育是民生工程,教育均衡直接關係人民福祉。近年來,為了推進硬體均衡,國家實施了校舍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薄改項目等;為了推進管理均衡,各地探索推行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為了推進師資均衡,縣管校聘等措施應運而生,鄉村任教經歷在各類評選中也越發重要;為了推進生源均衡,「公民同招」、嚴格電腦派位、完善招考制度等措施不斷加強;為了推進學生成長均衡,免試就近入學、學生減負、五育並舉、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等措施不斷。
由此可見,教育均衡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公民同招」,正是教育均衡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從2018年的數據看,全國民辦學校數量比重已超三分之一,就讀學生比重約為五分之一,在江浙一帶比重還要更高。生源均衡意味著入口均衡,所以「公民同招」也被譽為起跑線上的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邁出的重要一步。
「公民同招」是時勢所急、大勢所趨。然而,一部分學生二次選擇的機會沒有了,一部分受制於住房的家長尋求改變的渠道變少了,一部分民辦學校的生源要受影響了,種種不確定性增加了。凡此種種問題,儘管長遠來看都能夠逐漸解決,然而當下每一刻變動都涉及人的成長和家庭的福祉。所以,如何把這件好事儘量辦得更周全,讓配套措施儘可能完善,讓這項惠及民生的好事在迅速落實的同時還能柔軟地落地,這是當前的關鍵。
當然,還要繼續推進教育均衡整體改革,通過各種方法的紮實推進,把教育均衡推向「優質均衡」。特別是加強公辦學校體制機制創新,辦出一系列優質特色學校來,協同加強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和社會教育,實現生源本身的優質均衡。這種協同觀和整體觀,是推進教育均衡任何一個措施時,都必須要有的視野和觀照。也只有這樣,教育均衡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福祉,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融合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