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早教,即早期教育的簡稱。廣義的早教指的是從出生到上小學之前進行的兒童早期教育。
狹義的早教是指在嬰幼兒0-3歲這個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內,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敏感期發展的特點,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
早教側重嬰幼兒潛能的開發,目的是促進他們體能、智能、情感、人格、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包含內容
許多人都以為早教就是教寶寶認字、唱兒歌、背古詩或者學算術讀英語等內容。實際上這些內容都是達成早期教育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早教並不意味著提前或超前教育,是要利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藉助玩具或教具,通過親子互動等形式來為寶寶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寶寶潛能的更好發展。早教的課程也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一般而言,早教圍繞以下幾大方面進行課程和內容設計:
1.大動作,就是基本的抬頭、坐、爬、走、跑等用到身體大肌肉的動作。
2.精細動作,是與大動作相對應的,運用身體小肌肉進行的動作。精細動作很大一部分內容指的是手的發育發展。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力發展就是體現在手指尖上的。
不論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吃飯刷牙穿衣服,還是藝術技能比如畫畫做手工,都離不開手。從單手操作到雙手協調配合,從簡單抓握到手指尖的參與,每一步都是需要訓練或者說鍛鍊才會發展的更好。
3.感官系統。感官指的是我們能夠去感受、感知這個世界的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系統即感官和對應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每一種感覺都有各自的發展敏感期,也會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互促進,尤其能夠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4.語言和表達。雖然寶寶出生時候只會哭,直到一歲左右才會講話。但實際上語言力量的積攢從出生就開始了。開口說話只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表現。
寶寶的表達從哭泣開始,慢慢加入了表情和動作,然後模仿大人的發音口型和具體發音,直到最後說出語言,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5.社會與關係,即大家口中的社交能力。這一部分也包含了如何建立自己的人格、塑造性格等內容。
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是獨立的基礎,與他人建立關係能力的發展是以後與他人溝通與合作的基礎。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的是親子關係的優劣是會影響到寶寶未來社會關係的建立和質量的。
6.認知。簡單來說,認知是人們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是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一種能力。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0-2歲的嬰兒只依靠感覺和動作來理解和認識周圍的環境。認知結構建立在動作上,之後變得越來越協調。」
由此可以看出,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發展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彼此促進。所以認知的部分在之前的五大方面內容中都有所涉及和體現。
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知道,早教不是單純地玩遊戲或者玩玩具,背古詩或者唱兒歌等割裂的內容,它是一個科學而系統的內容。
這些內容是彼此關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同時這些內容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基石,否則就會出現爸爸一個理念,媽媽一個理念,寶寶無所適從的狀況。
什麼時候開始早教
嚴格來說,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教育就已經開始了。因為早教的特殊性就在於家庭教育佔比很大,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身教,其次才是言傳。
你和寶寶的每一次互動,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他。並且寶寶天生就擁有超凡的學習能力,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都在3歲以內,這也是寶寶從0歲就可以接受早教的現實支撐。
但家長也無需因為錯過了幾個月就開始焦慮,當您選擇了解、接觸早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在了正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