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春走軍營】
●大改革、大調整、大搬遷、大移防……一聲令下,毅然決然,兒子離開了父母,丈夫離開了妻子,父親離開了兒女
●連綿巍峨的太行山那面,陸軍第27集團軍的男人們築起一座新營盤。家,就成了留守的女人們需要撐起的另一座營盤——
115名軍嫂撐起另一座營盤
■記者 李秀寶 武天敏 梁蓬飛 錢宗陽
滹沱河畔,石家莊市。一個軍營大院裡,看不到幾個穿軍裝的人,只見一座軍人躍馬揚鞭的雕像傲然矗立。
除夕,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當留守在這座營盤的軍嫂們走過這座雕像,她們的思念飛向了遠方……
縱馬一躍,能跳多遠?一年前,伴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號角,在這裡駐守了46年的陸軍第27集團軍官兵拔營起寨,翻過太行山,移防到山西太原,成為全軍首個因改革而調整部署的軍級單位。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集團軍機關和直屬隊115個軍人家庭開始了「雙城」生活。當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突然壓在留守的軍嫂身上,她們由來已久的艱辛、酸楚,被瞬間放大;她們長期養成的堅強、勇敢,也更加凸顯。
農曆雞年將近,爆竹聲漸緊。一年前曾經目睹官兵毅然決然開赴山西的記者,再次來到這座營盤,走近留守的軍嫂們……
「好不容易團聚了,他又走了」
一年前那個清冷的寒夜,軍嫂們的熱淚,好像融化了滹沱河的冰雪,平靜的河水驟起波瀾。
千方百計把工作調動到石家莊,一家人的團聚才剛開始,軍嫂喬春燕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丈夫孫海東要隨部隊移防太原。
分別的那一刻,淚眼婆娑的喬春燕站在送行的人群裡,向遠去的丈夫不停揮手。
「好不容易團聚了,他又走了。」此情此景,讓喬春燕想起了與丈夫的第一次分別。1997年夏天,喬春燕與孫海東新婚不久,孫海東踏上了開往內蒙古野外駐訓場的列車。那時的喬春燕並沒有意識到:離別,將成為他們日後生活的常態。
2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97年、2003年,我軍兩次改革接連展開,孫海東5年間換了2個單位、3個崗位,離家越來越遠。如今,當年的新媳婦喬春燕已過不惑之年。
部隊移防,軍令如山。由團聚到分離,由欣喜到揪心,同樣的故事,不同的主角。猝然的分離,讓這座院落裡的許多軍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意味著什麼。
軍嫂王春寬與丈夫柴龍軍結婚12年,一直住在石家莊城區的父母家裡,按她的話說「就像沒出嫁一樣」。直到2015年初,柴龍軍上調集團軍機關任職,夫妻倆才搬進了單位的公寓房。然而,短短10個月後,兩個人又成了「牛郎織女」。
一紙命令,讓兩個人剛剛籌劃的許多「小目標」成為泡影。下一步丈夫會去哪裡?日子該怎麼過?一切都沒有答案。站在家裡的窗前,王春寬的心一時也像被籠罩在華北大平原上的霧霾裡。
其實,有時「被蒙在鼓裡」反而是幸福的。最糾結的,是提早知道部隊要移防的軍人們。一邊是軍令,一邊是愛人,為了不讓分離太突然,軍人們其實早就小心翼翼地做著「滲透」和「鋪墊」。
移防前一個多月,偵察連連長劉磊的妻子彭曉萌懷孕了。亦喜亦憂的劉磊試探著告訴妻子:「我過幾天可能要去太原。」天真的彭曉萌以為丈夫是出差,一邊按著電視機遙控器,一邊漫不經心地回答:「去唄!」
移防的消息尚未公布,裝甲裝備處處長姚曉紅一天突然對妻子王海青說:「你趕緊去學車吧!」沒想到,駕駛證剛拿到手,部隊就要開拔了。王海青這才恍然大悟:「以後,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任務是我的了!」
「軍人的家屬都懂規矩,對他工作上的事兒,向來是他不說,我不問。這回,我好後悔……」姚曉紅臨走的時候,王海青像是丟了魂兒,竟然忘了幫助他收拾行李。
天色已深,一座公寓樓裡,只有軍嫂馮雪家的窗戶還透著光亮。這個春節,丈夫梁明道因為擔負戰備值班任務不能回家團圓,她只好與兒子、婆婆一起過年。夜闌人靜,馮雪仍不忘開著一盞電燈。
這是她多年養成的習慣。丈夫在家的日子,不論他回來多晚,馮雪總是特意留一盞燈。每當半夜醒來,看到一臉疲憊的丈夫酣睡身邊,她的心就安靜而踏實。可是這一年來,馮雪每次夢醒,燈還亮著,丈夫那熟悉的鼾聲卻沒了……夜不能寐,馮雪總是翻出家裡的相冊,看了又看。記者走進她的家,發現客廳、臥室,牆上、案頭,到處都是梁明道的照片和全家人的合影。
照片留得住面容,卻鎖不住思念。一天,見婆婆思兒心切,馮雪驅車帶著老人、孩子趕赴太原探營。窄小的營院、低矮的營房、斑駁的牆壁……在集團軍機關條件簡陋的新營區,梁明道的母親邊走邊看邊抹淚:「我兒可憐啊,在這地方受苦了!」
男人們離開了,生活如何繼續?拭去淚水,考驗剛剛開始。
軍人家庭做後盾,強軍目標方可期——
「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打開地圖,石家莊到太原,相距僅200多公裡,中間隔了一座太行山。但對沒有男主人的軍人家庭來說,山那邊宛若在天邊。
丈夫走後,平時習慣丈夫剝好煮雞蛋再起床吃早餐的王海青,一下子陷入了無助和迷茫,生活逼著她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擔。
王海青是河北省煤田地質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兼機關紀委書記,經常忙到一抬頭,天就黑了。如今,肩上的重擔一頭是工作,一頭是家庭。陡然增多的勞累,使她的心臟出現早搏。
一天晚上,王海青感覺心慌得厲害,趕緊把兒子姚澤華叫來:「如果媽媽有什麼意外,你就撥打120,再敲鄰居家的門……」姚澤華至今記得,媽媽當時的叮囑裡,沒有提爸爸一個字。
「跟他說有什麼用呢?」這是很多軍嫂的口頭禪。其實,每當家裡遇到大事難事急事,哪一位軍嫂不想告訴自己的丈夫呢?
集團軍後勤部助理員郭健隨部隊移防山西不久,妻子銀雙就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要不要叫上丈夫一起回家探望?那天,銀雙撥通了丈夫的電話。話到嘴邊,卻只說回家看望父親,隻字未提父親的病情。她知道,大山那邊,新營區百廢待興,郭健正是最忙的時候。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語傳。恐添離人淚,不敢說相思。集團軍政治部幹事杜一飛的妻子郝靜坤,懷孕兩個月不幸流產。那些天,她一次次拿起手機,又一次次放下;一次次撥出丈夫的電話號碼,又馬上摁斷。此時,她多想把丈夫叫到身邊,趴在他肩頭大哭一場。
分離驟然降臨,哪一個軍人不是給家裡留下一攤子事兒?「我少一分打擾,他就多一分專注。」郝靜坤說:「他這一走,看上去很多事兒我扛著。其實,這個家哪是我一個人在扛啊?」
面對記者,她講出了這個家庭一年來發生的更多故事。杜一飛的爺爺是一名老軍人,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聽說孫兒所在的部隊移防山西,孫媳婦這麼多難處,身在老家的爺爺捲起鋪蓋,執意搬進了養老院。杜一飛的父母毅然荒棄農田、關掉經營5年的超市,到石家莊幫助兒子照顧家庭。
一場軍隊改革,攪動一家三代!這兩天,聽說記者來採訪,杜一飛的父母託郝靜坤帶來一封信,信中寫道:「國家好,家庭才好;軍隊好,軍人才好。無論如何,我們一定克服一切困難,堅決支持他們的工作。」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一年,因為搬遷,集團軍軍史館的資料被分散保存在各個旅團裡。記者走進某旅史館,那些歷史深處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輝——
71年前,這支部隊的戰士王元春離開新婚的妻子於秀珍,從此轉戰大江南北,夫妻倆整整10年沒有相見。於秀珍多次冒著炮火,帶領群眾推著獨輪小車送衣送糧上前線、搶救傷員。
48年前,北疆戰雲密布,這支部隊奉命從江南魚米之鄉移防塞北苦寒之地,僅用37小時,就將分布在蘇滬一帶的8個團收攏完畢,緊急開拔,所有的軍嫂被拋在千裡之外,沒有一個拖後腿。
19年前,長江流域暴發特大洪水,這支部隊緊急飛赴決口的九江大堤。為不讓丈夫惦記,時任集團軍工兵團道橋三連連長張國興即將臨產的妻子,提前做了剖腹產手術……
時空交錯,今昔同輝。如今,改革大考不亞於戰爭的考驗。軍人家庭做後盾,強軍目標方可期。正如那首專門寫給軍嫂的歌曲《妻子》中唱到的:「真正的軍人,你撲向了風雨,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一支軍隊的肩膀有多硬,軍嫂的肩膀就有多硬!
軍人的妻子很強大,軍人的孩子早當家——
「部隊培養了你,也鍛鍊了我」
部隊移防這一年,營盤在變,留守的妻兒老小也在變。集團軍幹部趙崇發現,愛哭的妻子王博已經很久沒在自己面前哭過了。
王博是獨生女。談戀愛的時候,趙崇說話嗓門大一些,她都會掉淚。趙崇隨隊西遷的那一天,怕傷心的王博並沒有出現在送行的人群裡。但她很快就感到,最痛的不是離別,而是身為軍嫂獨自當家、有事必須獨自拿主意的艱難,一下子將她推向了生活的風口浪尖。
丈夫離開不久,王博發現自己懷孕了。「我倆已經有一個兒子,早就想要二胎,最好再生個『小棉襖』,要是平日裡,不知該有多高興。」王博說著流下了淚。去年5月,兒子意外摔傷骨裂。那段時間,她隔三差五帶著孩子跑醫院,兒子太小,哭鬧,做X光、CT檢查時,必須有媽媽守著。擔心過多的輻射影響胎兒健康,她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做流產手術。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對不起這個小生命。」此後很多個夜晚,王博總是想:「假如當時丈夫還在石家莊,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如今面對記者,身為教師的王博講出了心裡話:「其實,軍人的工作壓力比軍嫂大,帶兵不比帶孩子輕鬆,我們在家裡帶的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帶的是人家的孩子。這個區別我懂,我對你們哭,不能跟他哭……」
「不能跟他哭」,需要一顆真正心疼丈夫的心。信息化處處長張鋒利的妻子王進霞一開口,擦淚的紙巾已經溼了好幾張。那年,她遭遇車禍,差點癱瘓。然而,正在參加演習的張鋒利按規定不能使用手機。「我傷成這樣,他卻失聯了!」委屈,傷心,王進霞心裡充滿了怨恨。20多天後,丈夫回來了。「哎呀,我一看見他滿臉鬍子、又黑又瘦,心一下子就軟了。誰讓自己嫁給了這個男人呢?」
「男人的價值,是做女人做不了的事兒!」回想起這些年走過的風風雨雨,偵察連士官汪偉的妻子李辛平對分居的酸楚漸漸釋然了,心裡多了身為軍嫂特有的驕傲。
這一年,李辛平見證了丈夫成長的足跡——南京、南昌、北京、許昌、確山……汪偉參與的大項軍事任務接連不斷,連獲「無人機專業技術能手」「特種射擊教練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年底順利晉升三級軍士長。最讓她開心的,是女兒翻看爸爸的榮譽證書時,竟然提出新學期要和爸爸比誰拿的獎狀多。
軍嫂馮雪,也為丈夫梁明道喝彩。這一年,身為偵察處處長的丈夫負責組織備戰2016年澳大利亞國際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集訓。結果,由第27集團軍神槍手組成的我陸軍射擊代表隊,取得了35金、54銀、7銅的優異成績,在21支各國參賽隊中,名列作戰部隊抽組參賽隊第一。
「部隊培養了他,也鍛鍊了我。」軍嫂王海青打開家裡的保險柜,拿出她和丈夫獲得的8枚立功獎章,這是夫妻倆互相幫助、比翼齊飛的見證。近幾年,因為單位改制,王海青的工作崗位多次調整,幸虧有丈夫支持,她才能很快適應新崗位。
「國家在改革,軍隊也在改革。儘管有痛苦,但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沒有發展。」王海青對丈夫承諾:「現在輪到部隊改革了,我會像你支持我那樣支持你。」她們一家,被評為河北省省直機關「情系國防好家庭」。
軍人的妻子很強大,軍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年,郭健8歲的女兒郭雅鑫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幫媽媽打掃衛生;柴龍軍11歲的女兒柴嘉雲,已經會做六七樣菜,獲得的6個獎狀也是班裡最多;姚曉紅正在上高中的兒子明確了志願,考軍校,成為一名軍人……
一個家庭、兩座城市,一支部隊、兩座營盤。當「一」拆成了「二」,軍人、軍嫂、軍娃的成長也在不知不覺間提速了。
今後,流動是常態,離別是常事——
「你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一聲命令,千人千車邁過太行山!
然而,地上的山好邁,心裡的山難邁。改革方興未艾,下一聲命令,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官兵們在關注,軍嫂們也在諦聽。
這幾天,集團軍機關的兩個舉動引起了記者注意——
一個是一部反映第27集團軍發展歷程的紀錄片正在緊張修改,另一個是集團軍機關部門領導代表本部門對下一步改革表態發言。
雖然沒有人道破,但大家心裡明白。「脖子以下」的改革開始了,這裡的軍人們將何去何從,暫時還沒有答案。
常言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今卻是「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隨著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深入推進,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部隊從一個營盤走向另一個營盤,更多的官兵從一個崗位走向另一個崗位,也會有更多的軍人家庭面臨諸多的「不確定」。
「爸爸,你不會脫軍裝吧?」那天,面對兒子的提問,偵察處處長梁明道愣了好一陣兒——下一步的事情,誰能預料呢?
「軍人都有兩個家。脫了軍裝,回到地方,自己的家就團圓了,但和部隊的家就永別了。」改革關頭,舍與得的天平最難平衡。集團軍黨委進行思想摸底時,梁明道和妻子馮雪一起徵求母親的意見。老母親說:「在部隊一天,咱就好好幹一天。你們都要聽組織的,媽也聽。」
是啊,改革大潮中,聽從那一聲號令的,豈止是軍人自己?
軍嫂彭曉萌忘不了與家人的兩次長談。
第一次,是她決定嫁給偵察連連長劉磊之前。彭曉萌的爺爺也是一名老兵,部隊幾次換防,奶奶跟著爺爺奔波半生。奶奶喜歡劉磊,也心疼曉萌:「奶奶是怎麼過來的,孩子你都知道。不要看他穿著軍裝很帥,一旦和他結婚,你就要一個人把這個家料理好。」這一點,彭曉萌覺得自己做到了。
第二次,是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消息傳來。這一次,丈夫或許還要走得更遠。「你要隨時準備好,放棄現在的工作,跟著他把這個家打包帶走。」媽媽的提醒,反而讓彭曉萌心裡少了猶豫,多了篤定。她告訴記者:「我和劉磊商量好了,他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他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軍嫂王菲是個孤兒,丈夫吳健是她的全部依戀。部隊移防這一年,王菲最受不了兩歲的兒子澄澄想爸爸。兒子手裡無論拿著什麼玩具,都會當成電話呼叫「爸爸」。開頭永遠是:「爸爸,你忙什麼呢?能來我家住兩天嗎?」結束總是:「爸爸你忙吧,我在家等你。」王菲給兒子買來了《我的爸爸》《爸爸讓你依靠》等很多圖畫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拉近父子的心。一段時間,關於軍隊改革的小道消息比較多,王菲覺得吳健心裡有點飄,就安慰他:「別擔心,你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他去哪裡,我都等他!」
和別的軍嫂不太一樣,這些天,偵察連戰士吳志雷的妻子梁豔盤算著自己的小日子。這幾年,她和老公很節省,結婚時連婚戒都沒買,卻準備在石家莊買套大一點的房子。她說:「搬家太費錢了,不想再搬了,就想把這個家建得寬寬敞敞、漂漂亮亮的。他去哪裡,我都等他;他啥時回來,啥時都舒服。」2015年底,吳志雷服役滿12年,不忍妻子一個人受苦,打算放棄晉升四級軍士長的機會,可妻子堅決不同意。其實,梁豔心裡也在算另一筆帳:「改革總會越改好啊,生活總會越變越好啊,不會和我們美好的願望擰巴著。」
說實話,這是一座殘缺的營盤。但是,這也是一個鋼鐵的營盤。當部隊大改革、大調整、大搬遷、大移防,當流動成為常態、離別成為常事,當軍人們馬不停蹄奔赴另外一個地方安營紮寨,他們留下的院落依然溫馨,他們家中的燈火依然明亮。那是因為,他們的身後有她們,有那些痴痴凝望的目光,有那些柔情似水的守望,有那些深明大義的開朗,有那些挺拔自立的剛強。
春節到了,春天來了。讓我們祝願可愛可敬的軍嫂們,正像該開的花兒,一定會開的。軍隊的明天會更好,軍人的家庭會更好!
■短評
一支好部隊,要有好家風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漫翻史卷,每當軍人出徵遠行,《兵車行》裡的悽慘場景仿佛都會穿越般再現。然而,讀罷這篇通訊,我們心中湧起的是激情,升華的是力量。面臨改革強軍的時代大考,第27集團軍一群可敬可愛的軍嫂們,交出了一份與他們的丈夫同樣精彩的答卷,堪稱以實際行動支持改革、擁護改革的好軍嫂。我們同時也看到,一支好部隊,要有好家風。一名好軍人的身上,總是聚集了整個家庭的正能量;一支好部隊的身上,總是傳承著優良作風的正能量。好家風,既是軍人小家的好家風,也是部隊大家的好家風。當父母、愛人、兒女,共同為改革時代的軍人構築起堅強的後盾、溫暖的港灣,無論戰車縱橫何處,無論軍人仗劍何方,我們都有理由堅信:改革必成、強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