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庭村裡的稻草人吸引遊客。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番庭村美麗的田園風光。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成立全縣首家旅遊合作社,保護生態精心擇商
保亭番庭村:不負山水旅遊生金
「種稻不如種菜,種菜不如種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弓村番庭村民小組村民說道。前半句是多年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後半句則是這兩年的新感受。
原因是啥?——村裡的旅遊發展起來了!
放眼環視番庭村,是脈脈青山。探身近觀,是綠樹成蔭,田青水流。穿過花木小徑,方能進入村內民居。而經過基礎設施改造,這裡的房屋清新典雅、風格統一,所到之處乾淨有序。美麗鄉村,裡裡外外,不負「美麗」二字。
璞玉成了美玉,美玉有價值。番庭村臨近檳榔谷、呀諾達兩大景區,有開發區位優勢。三道鎮委書記王書軍說,政府考察發現,這裡民風淳樸,發展意願強。綜合考量,在去年推進旅遊扶貧中,選定番庭村進行旅遊村莊打造。
搞旅遊對村民來說,「上手」難度高,怎麼辦?「我們村成立了全縣第一家旅遊合作社。」番庭村村民小組組長王理說,在政府引導下,該村成立的合作社吸納了全村58戶人家中的48戶入股,設餐飲部、演藝部等,還請來專業人士當理事長。
在合作社帶領下,村民們種了花兒,擺起長桌宴,設了露營地,搭起舞臺,還扎了稻草人、修了棧道、打造了風車長廊,田園意趣中頗帶幾分浪漫。
番庭村開始迎來遊客。「去年底,政府結合農耕文化節在這裡搞旅遊活動,一下子吸引了400多人過來,40多個露營攤位全被搶光!」王書軍透露。
去年底合作社分紅,戶均得到約3500元——不算多,但比對此前人均1000多元的年收入,已足夠驚喜。
土特產成遊客搶手貨
番庭村的傳統產業是種植水稻、檳榔和橡膠。隨著近年後兩者價格走低,種檳榔和橡膠已賺不到多少錢,種水稻則一直薄利。「一畝水稻,頂多賺400元,遠不如冬季瓜菜—一畝豆角,可賺上萬元。」王書軍介紹,因此村民們有個說法,「種稻不如種菜」,但冬季瓜菜畢竟又不能全年種。
但旅遊讓村民多了生財之道。他們發展起各類瓜果採摘,這是一年四季皆可發展的。8元一個椰子,3元一個青瓜,村民覺得值,遊客覺得不貴。村民黃秀金說,客人多時,曾把村裡現有的土特產買光。
合作社理事長彭麗華將目光放得更遠。在農產品渠道耕耘多年的她說,海南的農產品在內地更值錢,合作社計劃接下來建立渠道,與內地企業合作,把包裝農產品賣到內地的同時,通過它把遊客吸引過來。「發展鄉村遊要和售賣農產品結合,我們將把更多特產打造成旅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