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讓孩子更加依賴我們,而應讓他擁有"離開我們依然幸福"的能力。在和孩子相聚的有限時間裡,儘可能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獨立,找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過上自己的生活。
文丨閔丹
編輯丨judycai
本期嘉賓:
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
2020年的11月1日,三川玲在朋友圈曬出了一份邀請函,這是一個奇特的時間巧合,緣起於對孩子一個關鍵節點的教育選擇。
2019年的雙十一,女兒小丸子從名校休學正式開啟了間隔年,2020年的雙十一,她即將出發去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業內人士講述她的間隔年故事。
從她代表全家做出了讓小丸子休學這個決定之後的五味陳雜、不知所措到逐漸平靜,再到一年後小丸子帶著間隔年的成長收穫,順利的適應了新學校的生活,這個過程中的三川玲也在不斷的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究竟什麼才是適合孩子的好的教育」。讓她覺得慶幸的是,因為讓青春期的女兒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不斷的嘗試和突破中有了新的註解。
讓女兒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時間再撥回到一年前,2019年的國慶假期,三川玲真切的感覺到了12歲女兒小丸子在適應新學校「痛點」——寫不完的作業,整整一個假期,除了基本的吃飯、睡覺需求,小丸子都在寫作業,而按照小丸子的說法,同學之間的交流裡寫作業到晚上12點並不算什麼,還有寫到凌晨2點半的。
睡眠不夠、早飯顧不上吃、完全沒有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一系列的矛盾點在這個假期讓小丸子集中爆發了。也許是時候應該給小丸子換一種學習方式或者學習環境了,三川玲開始重新思考,為了短期學習目標而犧牲孩子的健康、個性甚至的生命可能性,「這個對孩子的整個生命而言有多大的意義?」
從2013年創辦「童書媽媽三川玲」的教育類公眾號,記錄女兒成長的點滴,分享育兒心得、教育理念開始,不管是基於工作需要還是為了女兒更好的成長,三川玲對於教育的思考一直在進行著,在「幼升小」階段就曾對女兒的學校教育進行過探究的她,回想了過去的 6 年期間體會到小丸子因為傳統教育的高壓,而沒有辦法能夠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痛苦,也覺得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一家三口為此開了家庭會議,她徵求了女兒小丸子的意見,也徵求了小丸子爸爸的的意見。他們說都可以——留在學校繼續戰鬥,或者間隔年都可以。三川玲說,「都可以」意味著不做決定,「所以,其實是我下的決心,我做的決定。我願意承擔做這個決定之後的一切責任。」
作為多年的媒體人和童書編輯,她的腦子裡不是沒有被各種教育理念所環繞,但當時的那一刻,雖然反覆在問自己:你是否在讓小丸子逃避困難?你是否頭腦發熱了?你是否太過興奮了?你這樣做是不是姿勢漂亮過內容?你真的應該為她做選擇嗎?但再多的教育理論落到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抉擇,在小丸子和丸子爸爸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下,她需要代表全家做出這個決定。
也因為這個決定,身邊有關心,也有質疑,她在公號裡曾就此吐露了心聲,她知道她選擇讓丸子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她知道這是她內心相信的道路。因為,「沒有一個媽媽會讓孩子走自己內心不相信的道路。」
孩子有了困難有了思考 更有了獨立成長
一旦真正做出決定之後,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好消息很快就來了。
小丸子在休學的第三天去了一家雙語學校面試,第二天爸爸的電話就接到了錄取的通知,這就意味著,已經拿到學校OFFER的她,可以隨時選擇去這所新學校或在家休滿一年再去。
休學在家的日子,一家人陸陸續續地看了一些學校,每一所學校,三川玲都讓小丸子去學校實地拜訪,和那裡的老師、學生聊一聊,再結合學校的介紹以及網絡和朋友的評價,再進行綜合的考量。「整個擇校過程中,一家人都是坐在一起討論,小丸子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會傾聽我們的想法,最後大家一起做決定「,因為,「我們的初衷是讓小丸子選擇一所她心甘情願去的學校。」
小丸子也有著自己一套的標準,但也沒急著去下決定,因為在決定之前,她已經有了這一年的目標,是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到底什麼樣的學習,才能既輕鬆又能學到東西?在媽媽的建議下,她開通了自己的個人公眾號,記錄自己的間隔年的生活,以及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讀書、旅行、寫作、電影等各種計劃,計劃每天寫作2000字,記錄下自己的想法。
這個過程中,三川玲也給小丸子布置了各種類型的「作業」,和爸爸媽媽的同題作文或者一家人「我們仨」的分享,可以是好書、好電影,也可以是好用的工具,還設置了投票環節,優勝者由讀者票選產生,而小丸子在第一周的分享中就曾「拔得頭籌」,她分享的一款pad繪畫軟體,最受讀者的喜歡。
除了每天都在家練習寫作,小丸子也有時間在自己喜歡的繪畫上傾注更多的時間,她在網絡社區lofter上開了帳號,這是媽媽不知道帳號、密碼,完全屬於她自己的空間。「除了定期向我們公布粉絲數量外,別的真的一概不知道了」,說到這個,三川玲說,最開始也曾好奇孩子到底寫了些什麼,拼命的想要知道帳號,到後來開始慢慢適應孩子步入青春期,看到小丸子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渴望獨立的一面,儘管會有失落感,還是表示了尊重和支持。 在家的日子裡,三川玲和女兒小丸子也有了更多的時間相處,一家人會每天早上一起碰個面,每個人三分鐘的時間,講一講對於每天的計劃和安排:「我創造了什麼,我學習了什麼,我發現了什麼。」晚上睡覺前,再一起看看這些期望,互相提一些建議。
而因為疫情,一家人每周還有三、四次可以一起散步或者做瑜伽。 相比以前在學校只看到分數,間隔年裡近距離的觀察也讓三川玲每隔一段時間都能看到孩子一些驚喜的成長,因為通過公眾號以及每天的寫作,她可以看到小丸子的思想上的變化,面對寫作的困難,她有很多的思考,而且嘗試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地方,很多事情她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她也能夠自己解決」。 偶爾,在寫作「卡殼」的時候,小丸子也會向爸爸媽媽兩位前輩討教經驗,爸爸和媽媽都會根據各自的經驗給出一個方案,而等到小丸子的稿件發出來,三川玲才發現,孩子既沒有採納爸爸的意見,也沒有用媽媽的方案,而是有了一套全新的第三套思路。
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小丸子在向兩位寫作「前輩」學習,另一方面,她也在學習中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法,「剛開始,想要完全和爸爸媽媽的創意不一樣其實還是有點困難的,但我感覺到了小丸子不想依靠父母,渴望獨立和成長的意願。」 支持小丸子的獨立,三川玲今年進行家庭財務分析的時候,採納了小丸子提出的建議,她大膽的將外地的一處空置房子的處置權交給了小丸子,從去物業部門申請辦理民宿到撰寫宣傳文案以及進行租金的安排,這些她都全部交給了女兒去做。
讓我們接近孩子的真相,這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
從高考報大學選了離家最遠的廣州、大學畢業捨棄大學教師的鐵飯碗去當記者、有了孩子選擇做了童書編輯,到後來放棄廣州的一切來到北京、辭職創業……談起自己的一步步關鍵節點的選擇,三川玲說,孩子其實挺像自己的,非常獨立。但和自己的母親期望自己能通過考大學改變命運不一樣,小丸子這一代有了更多的選擇,三川玲希望這些選擇是「遵從內心的」。
從雜誌主編到童書出版人,正是由於女兒的出生,三川玲開始大量思考教育問題,在遇到《孩子:挑戰》這本書後又變得不一樣了。三川玲記得,那是一位朋友特意送給她的臺灣版,並「安利」她說,這本書在歐美很受歡迎,因為帶來了很不一樣的家庭育兒觀念,這讓既是童書編輯又是媽媽的她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 如何做父母?如何更好的開展家庭教育?一口氣讀完了書,讓她迫不及待的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中國父母看到作者在四十年裡,跟數百個家庭保持聯繫,觀察這些家庭的孩子,記錄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由此得到了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第一手資料。
她迫不及待的向所在出版社的負責人進行了推薦,「當時老闆並不同意做,我堅決要做,於是就辭職了」。 「能夠讓我們接近孩子的真相,這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在三川玲看來,這本書是意義非凡的,不僅因為後來她成功了將這本書引進到了中國,今年還出了50萬冊的紀念版,更因為離開出版社以後,她創辦了童書媽媽三川玲,邀請家長們一起做讀書會,家庭營地,教授孩子寫作,帶著媽媽們寫作,自己編寫教材,自己也在圍繞著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不斷的探索著答案。 而這些變化,女兒小丸子不僅是推動者,更是見證者。
回想起剛剛做公號的時候,三川玲和丈夫這兩位多年從業經歷的媒體人,經常就選題、文章的思路、框架等在家裡就開起了討論會,小丸子就是旁聽者,再大一些,小丸子就坐在媽媽的腿上看著媽媽的想法變成了電腦上的一個一個的字符,從第一個讀者到後來成為稿件選題的「反饋器」。
「在我的身邊看著我寫作,我們兩人有各自的劇本,各自的想法也會有碰撞的火花」,但慢慢的,隨著小丸子的長大,她的意見的分量越來越重,因為三川玲發現,凡是小丸子喜歡的選題或者內容,基本閱讀量都能破十萬+,「可以說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練就了很好的眼力」。
自然生長 很高興小丸子能過自己心甘情願的人生
最真實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2017年,三川玲和小丸子就先後被邀請到TED進行演講,這是小丸子自己寫了演講稿,足足6000字,讓三川玲很吃驚,也看到孩子在在寫作上的天賦,「她如果做這個事情不費力氣,又享受其中,我們為什麼不鼓勁她做的更好,而拼命在她不想做而又無異議的事情上的雞娃呢,這是我最不願意去做的,因為完全違背了孩子的意願,是完全的不平等。
」 因為堅持一年在公眾號上記錄間隔年的故事,小丸子也「出圈」了,除了被國內的教育業內人士關注,還受邀參加今年聯合國兒童大會的活動並進行演講,媽媽三川玲的心裡是驕傲和自豪的,「通過寫作她找回了自信和快樂,不僅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都在提升,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並願意為之努力。」
可能和其它教育從業者不同,在無數個線上和線下的交流活動中,三川玲是能同時感受家長和孩子的焦慮的「老師」,三年來,線上線下開展的寫作營大概覆蓋了全國甚至海外的1萬個孩子從一些孩子們的作文裡,三川玲看到了孩子們思想上被束縛的情況。 不管是在採訪嘉賓還是被採訪時,「心甘情願」都是被三川玲多次提及的一個高頻詞。「因為一次的嘉賓採訪,我立下了志願,要過自己心甘情願的人生,現在我很高興,丸子也能夠過自己心甘情願的人生。」,她希望小丸子能心甘情願地學習,心甘情願地選擇學校,心甘情願地寫作,心甘情願地創造她人生的所有可能。
也因此,她不贊成一些家長們「課程一個接一個,把弓拉得太滿,讓孩子們甚至沒有喘息的機會」 ,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應該學有餘力。而她自己也在一直堅持,每天堅持一小時的讀書時間,每周固定三次的瑜伽練習,這樣不至於被外在耗幹了能量,而是建立一個自我的「加油站」。 在童書媽媽寫作課,最開頭的時候,我們會花三個小時,跟孩子們討論寫作究竟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喜歡什麼樣的寫作課,討厭什麼樣的,心甘情願上什麼樣的寫作課。這節課,我們叫「寫作元認知」。
寫作元認知課介紹起來,感覺似乎很浪費時間,但三川玲說,「 這三個小時,是浪費給心甘情願的。」孩子只要心甘情願,他們就會願意寫、喜歡寫,容易寫好,越寫越愛寫,越寫越歡樂。 正如三川玲在《通往幸福的教育》裡所說的那樣,「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讓孩子更加依賴我們,而應讓他擁有』離開我們依然幸福『的能力。」,因此,「在和孩子相聚的有限時間裡,儘可能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獨立,找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過上自己的生活。」她如是在做,也希望小丸子的人生是這樣的模樣。
快問快答:
問:如果完美的父母100分,你給自己的母親角色打多少分?為什麼?
答:90分吧,我覺得自己在媽媽的重點方面都做到了,再家裡,我和爸爸給她營造了一個愛和歡樂的家庭氛圍,但不能說自己是完美的媽媽,因為做媽媽不可能做到完美。
問:您認為母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答:最好的禮物,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家庭,我們全家的狀態都很鬆弛,小丸子有什麼想法都會得到支持和尊重。
問:對孩子的成長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答:最重要的就是她有機會知道自己人生的可能性,以及去做一個心甘情願的選擇,並為之全力以赴,這個很重要。
問:孩子是要窮養還是富養好?
答: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每個家庭都應該量力而行,但對孩子的精神上,一定要富養。
問:如何定義孩子的成功?
答:成功的人生有三個詞,心甘情願、全力以赴、享受其中。
問:您最想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答:人生這麼美好,一定要好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