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瀾,生於1837年5月1日即道光十七年(農曆丁酉年)三月廿七日,逝於1920年2月14日(農曆己未年)十二月廿五日。
斯人已去,後人長記。
陳春瀾的高德,並沒有隨著他的故去而消散。
1919年12月2日,校董會成立之時,全體校董一致奉陳春瀾為春暉中學校主。
1922年9月10日,是春暉中學正式開校的日子。開校當日,開學儀式比較簡單,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經亨頤校長北上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職,人不在春暉;二是春暉校董會定下的校慶日是12月2日。不過,在開校當天,王佐以校董會主任的身份,給全校師生講話,介紹了春暉辦學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告訴師生們,要記得校主陳春瀾捐資辦學的大德,叮囑大家以勤勉學習來表感恩之情。
1922年12月2日,農曆11月14日,春暉舉行隆重開校典禮。典禮上,校董會主任深情回憶了春暉創校的經過,緬懷春瀾公的功績,他這樣說:
鄙人與陳春老相交三十年,鄙人向以教讀為業,對於教育素所重視,力勸春老贊襄教育。自從上虞開辦算學堂以來,屢仗春老的幫助,當時各項經費,雖不如現在之大,卻全仗他資助接濟,後來經君為建築省教育會募款,我亦勸春老出資萬元。春老在橫山本村,自光緒三十四年起先後創辦春暉初、高小學,立案時,鄙人曾勸他辦完普通教育。厥後一緩再緩,不果進行。彼時年老,甚思及身成功。但辦事不但須財,還須得人,我已年老,所信賴者唯經君子淵。因與商量,共襄此舉。子淵當時計劃,提出經費十萬,春老卻恐太少,願加捐五萬,推鄙人及朋友中熱心教育者十一人為校董。這是春暉中學的開始,事在民國八年今日。
典禮上,來賓紛紛致辭,表達了對陳春瀾的敬意:
浙江省長代表:
「翳惟陳氏 代出良賢 英才樂育 桃李門牆
春風時雨 惠我梓桑 人文蔚起 邦家之光」
會稽道尹代表:
「往歲邑紳陳春瀾先生徇各士紳之請,讀捐20萬金,創辦春暉中學校,熱心毅力,欽佩良深……陳君雖往,遺範長存。」
上海澄衷中學的曹慕管校長的發言:
「我不述祝辭,也不講教育,以上虞人的資格來說話。我以為這學校在上虞,能使人了解到做人的道理,做人的意義。大多數人不會知道,人的性質有兩種,一是理性,一是獸性。現在社會上愈居高位的人,愈不知做人,愈在高位,獸性愈加發達。此校的學生將可以了解做人的意義了,何以呢?此校的校主是陳春瀾先生,他以二十萬的家財辦立此校,使大家可以求學,這是做人的事情。人應該是利人的,不是利己的。現在像陳先生的利人的人能有幾個?我們都應學他的利人,學他的做人。
……諸位小兄弟、小朋友,方才幾位先生說你們很幸福,你們現在確實幸福。但你們若享慣了這幸福,不知世途艱難就不好了。這樣大的房子,是隨處可得的嗎?這樣光明的電燈,是隨處都有的嗎?你們知道,你們現在享的福,是校主陳春瀾先生的恩惠,不是你們自己的幸福。不要點慣了電燈,就厭惡火油燈,住慣了洋房就厭惡小屋。你們要知道校主家裡還沒有電燈也更無洋房哩!」
春暉中學開校不久,陳春瀾的生前好友和親族商議,決定捐資建造春瀾先生的紀念堂——春社,以弘揚他的辦學精神,感謝他的辦學恩德。
春社位於象山腳下,春暉中學老校門對面,整體坐北朝南,廳堂較大,是三開間平房,堂內設有春瀾先生的神位和遺像,每逢先生生辰、忌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西首還有兩間並列的平房,除用作休息外,還兼做校董議事。甚至急用之時,還兼做客房。當時發起人還特意寫就一篇《春社緣起》,廣召後人:
記曰:「法施於民則祀之。」又曰:「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凡以神。夫有功烈於民者,教民美報也。」是故后土能平九州,則祀以為社,契為司徒而民成,亦在祀典。故鄉先輩春瀾陳先生有古陶朱公之風,能致富,尤能善用其富。舉凡國難之紓,鄉校之設,以逮親戚之篤,故舊之不遺,靡不慷慨散其金,不少吝。其所霑溉亦既溥矣。歲已未髦而浸衰,瀕易簀矣。猶憫鄉之秀士無由以升於學也,則捐金巨萬,創立中學於上虞北鄉白馬湖之濱。百年樹人,計至遠焉!兩載以來,黌舍垂成,弦歌在邇,鄉人子弟之被其澤者將靡有既。先生雖不為司徒,祀之禮也。
等之於先生也,或忝族娟,或同州裡,或夙荷解推之惠,或曾聯縞紵之歡,居恆與先生周旋最密。今者同攄懷舊之念,竊附成群之義,思立社以報明德。白馬湖山重水複,風物清夷,先生最後盛業之所在也。爰擬於校北山麓,買地築室,名曰春社,用志不忘。各醵兼金,共成隆典,庶幾先生俎豆明禋,永受湖山供養,而吾輩春秋佳日,亦得為觴詠之流連,且示校中師保生徒以飲食教誨之所本。蓋斯一舉,三善備焉。單出畢作,古之祀也,凡我朋好,盍興乎來!
春社建成,一直沒有掛匾額。1923年5月,蔡元培應經亨頤校長邀請,考察春暉中學,在和經亨頤的交往中,蔡元培多次聽經亨頤說到陳春瀾,並為陳春瀾出巨資創辦了春暉中學深感欽佩,同時為陳春瀾沒能看到春暉中學建成就溘然與世長辭感到無限痛惜。這次來到白馬湖春暉園,他首先去春社拜謁陳公,然後回到山邊一樓小憩。經亨頤請蔡元培為春社題匾,蔡元培高興地答應了,當即鋪開宣紙,筆蘸濃墨,用他所擅長的行楷寫下「春社」二個擘窠大字,隨後落款鈐印。
來到仰山樓,蔡元培還為師生作了題為《羨慕春暉的學生》的講演,他講到:
這春暉中學是已故陳春瀾先生獨立出資創設的。他何以要出了許多私財來創立這個春暉中學呢?他雖有錢,如果不拿出來辦這個學校,試問誰能強迫他,說他不是?可知他底出錢辦學,完全出於自己底本心。他因為有感於自己幼時,未曾得到求學的機會,有了錢就出錢辦學,使大家可以來此求學,這一層已很足使我們感動了。我們要怎樣地用功,才不致辜負他這片苦心?春瀾先生出錢辦學時,想來總希望得著許多善良的學生,決不願有壞學生的,我們要怎樣地努力作好學生,才不至違反他的希望。……春瀾先生出了這許多錢來辦這個學校,於他自己是絲毫沒有利益的,雖用了春暉二字做校名,他老先生死了,還自己曉得什麼。他底出錢辦學,無非要為幫助我們求學,他這樣幫助了我們,我們將怎樣地學他去幫助別人呢?這校底歷史,種種都可以鼓舞我們,勉勵我們。
蔡元培的話,真的是情之所至,動人肺腑。
經亨頤任春暉中學校長之後,自言要對得起春瀾先生的信任囑託,決議辦好這所新式中學,甚至提出一個目標「本校必要辦到最完備最新式一個優先的中學校」。定位很高,行動很實,經亨頤著手踐行新教育,實行新學制,傳播新文化,用高規格辦學,延聘名師大家,共襄教育盛舉,一時間,春暉名聞遐邇。春暉初創世時期的風採,總算沒有辜負春瀾先生的遺望,春瀾公在不遠的旋網山上也可安慰了。經亨頤多次指著先生的照片向前來春暉參觀、考察的友人和春暉的教師、學生說:「我們對這位故春瀾先生是應當永遠表示感謝敬仰的。」
1924年,為使校董會這一學校最高權力機構的各項工作有序運轉,讓春瀾公的委託得到長效響應,校董會開會討論,制訂了《規程》,其中第一條,明確寫清陳春瀾的校主地位
「第一條 本會由故創立人陳春瀾先生請定王佐等十一人為會員。嗣後如有因特別事故出缺時,由本會開會公推,以創立人繼承人同意補充之。」
春暉中學建校之後,聲譽日隆,生源日增,規模日益擴大。1927年,範壽康應經亨頤之邀,出任春暉中學校長。
範壽康任校長之後,提出擴辦高中的設想。要擴辦高中,勢必要增加大量的學習生活硬體設施,這就需要校董會大力支持,才能以辦成。陳春瀾先生早已西去,家族後人是否還願意投資?
許是陳公遺德長佑,結果是美好的。
王佐領銜的董事會接到請示後立即召開會議商量擴辦之事,與會董事在討論時,意見驚人的一致。他們說:辦高中不但是人心所向,而且也是校主陳春瀾的心願,當年春瀾公給校董們的委託書中就有「辦至中學程度為止」的話,「中學程度」自然也包括高中。至今初中已經畢業了四屆,學校的聲譽也在不斷擴大,「北南開,南春暉」基本上已經成為共識,擴大規模,提高檔次,正是時候。至於建造學生宿舍、添置設備和新增教師的薪水,歸結到一點就是錢,自然由校董會出面籌集齊數。教師的選擇則是校長和代理校長的事,相信一定能夠很好解決。
於是,董事們推薦校董主任王佐、董事陳一齋專程赴上海與當時的校主陳秋山(陳春瀾後裔)商議。陳秋山了繼承春瀾公風範,商議很順利——「陳氏慨允出資十五萬元」。
再次投入十五萬銀元,又是一個大手筆!
1928年開始,大約兩年時間,學校北側的生活區東西兩端建造了男女生宿舍各一座,分別命名為「二字房」和「西雨樓」。有了後勤保障,接下來就諸事較順了。1928年秋,春暉中學高中部正式招生,採用「閉卷考試、擇優錄取」方法,人數限定為30名。因為是招收首批高中生,生源質量直接影響日後的教育和畢業時的質量,所以學校對招生工作十分重視。除了在白馬湖本校設立考點外,還在寧波湖西省立四中分部、杭州平海路省教育會、上海老西門林蔭路江蘇教育會設立了考點,考畢一星期後,分考點揭曉。錄取的新生多為春暉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也有少數歷屆生和外地學生。有一位叫陶思麒的,就是在上海考點錄取後來白馬湖讀書的。這一年下半年,增加了高中,初中招生也擴大了規模,學生人數一下子由一百三四十人增加到二百多人,非但本省各縣,就是遠如四川、湖南、廣東的學生,也有紛紛聞名來學的。
歲月更迭,春暉也在大動蕩的社會轉型中,命運多舛。
1941年,為避免抗戰受難,春暉中學遷址到上虞南部的山區,在一座泰嶽寺落腳辦學。
直至1946年,陳先生為主創辦的春澤墾牧實業公司,又繼續捐助上虞諸多學校田產200畝,作為補充學校教育經費之需。
1946年,抗戰烽火剛歇,百廢待興,春暉從虞南山區遷回白馬湖,條件極為艱苦,事事待整,處處缺錢。於是,特事特辦,春暉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舉行25年校慶,紀念手冊上這樣寫道:「這學校是上虞陳春瀾先生獨資創辦的。想不到一個商人,會這樣的慷慨,一下子就拿出了二十萬塊錢來辦一所中學。這該是一個奇蹟,但是確是一個有意義的舉動,春暉長存,陳先生是不朽的。」(算一下,其實這一年春暉中學開校才24年,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紀念方式)
1949年,上虞解放,原春暉中學校董會自行解體,校長徐如願也自動離職,私立春暉中學一度陷入迷茫。1949年夏,章育文等旅滬春暉校友和章培等與春暉有親密關係的進步人士主動承擔起維護春暉、再續弦歌的重任。他們在上海多次集會,商量重新組織校董會。在徵得校主陳春瀾後裔同意後,新校董會於8月成立,成員多系春暉校友和德高望重、熱心教育的名流賢達。他們是:章育文、黃樹滋、範洗人、裴鑑德、李寶煦、章培、胡子嬰、胡愈之、張孟聞、陳鶴琴、陳礪安、曹錫光、葉作舟、張同光、胡毓芷、朱雲臺、羅子德、趙熾昌、朱漢章、田我醒、李仲選、範廷玉、範壽康、王伯治。董事會公推章育文為主任校董,黃樹滋、範洗人、裴鑑德、李寶煦為常務校董。
新校董會決定推選新校長,並籌募修繕校舍經費。開始推定黃樹滋為校長,因黃樹滋受浙江省軍管會文教部之聘擔任省立杭初主委,於是得文教部同意,改推胡玉堂為校長。胡玉堂成了解放後春暉中學的首任校長。
1956年,春暉中學根據國家政策,統一改制為公辦學校,至此,春暉以校董會主持辦私立學校的歷史,畫上一個句號。
1968年,文革浩劫,學校被迫改名繼抗中學,遷址小越招生辦學,春暉之名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有人說起改名的原因,大意是「春暉」二字是紀念和歌頌陳春瀾的,而陳春瀾是一個大資本家、大地主!歷史給了這位老人的善心這樣的回報,陳老地下有知,不知何想?
所幸的是,白馬湖畔還是有一些知識的種子留存,這裡先後辦過幹校、白馬湖中學、師範的教學點、建過農科所,飽受磨難的湖畔校園,總算留下一些琅琅書聲,在晨風暮靄中悠悠傳遞。
而在很多年裡,陳氏家族的後人,大多在上海各謀前程。因為各種各樣的身份考量,親戚家人一直沒能回到老家橫山,來看看這位留下大善的老人。
陳公的墓地,也逐漸失去守護,而被屢屢盜挖,連墓碑都毀損不見。他的安息之處,僅存於附近村民的記憶裡。
但春瀾點王辦春暉學堂的善事,並沒有因此而隨風而逝,人們記著他,也用某種方式守護著他。
這種方式就是:橫山春暉小學堂,一直書聲不斷,附近村民的孩子,大都依然受著春瀾公的恩澤,直到20世紀80年代。
1978年返址復校後的學校發展,可謂走上康莊大道,不僅校舍得到全面修復,教學質量也是與日俱優,跨入浙江省重點中學行列。可惜的是,作為校主陳春瀾的歸根之處,一直鮮有人去過問。
2004年,遠在加拿大的一位華僑專程寫信給春暉中學,信中寫道:
春暉中學校董會暨校長教師們臺鑑:
讀2004年12月14日北美世界日報(上下古今),「陳春瀾之墓夷為平地」一文中:「八十多年來,白馬湖春暉中學為國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真謂:桃李滿天下。豐桃實李的同學們,不論其年齡和地位,一旦回憶起春回母校的同時,可曾想到一位為建校資助一切資金的實業家——陳春瀾先生,謝世後的安息之地,早被人破壞得一片狼藉、夷為平地,真是於心何忍」實令人深為感動!
我雖非春暉中學校友,但為顧念前輩對學校教育之貢獻及經營之心血,貴校若能登高呼籲校友們喚起良知,發起設立「陳春瀾墓園重建基金會」運動之義舉,深信不論國內外的春暉中學校友或非校友,必定會響應支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提的貴校「春社」中所記「春社……是私立春暉中學校董會為慷慨捐款創辦校主陳春瀾先生而建的紀念館,常年供奉陳先生靈位,讓春暉師生『乘涼不忘栽樹人』,感恩勵志……」誠可藉此喚起學生更為勉學,並引起更多關懷教育人士,對祖國教育及貴校辦學精神的欣賞,和積極支持。
專此敬頌
教祺。
欣賞貴校辦學精神的鄉親
敬啟
2004/12/22
信件引起春暉中學李培明校長的高度重視!是時候找回被遺忘的大德了。
學校組成專門力量,一面奔赴上海、武漢等地,了解陳春瀾的家族歷史,一面再次尋訪鄉人村民,藉助村民和幹部的力量,多方搜尋陳春瀾的歸根之處。
據悉,陳春瀾先生去世後,埋葬在橫塘賈家村旋網山。舊中國,戰亂不斷,兵匪猖獗,而先生生前是遠近聞名的巨富,盜墓賊以為先生的陪葬一定很多,便多次前往盜挖,既有兵又有匪,有時兵匪相遇,發生械鬥。至於盜走了多少陪葬,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陳春瀾先生與其妻李氏之墓的規模可以推測,陪葬不會太多——其大小與一般老百姓的墳冢相差無幾。只是因為墓穴的建造材料是洋灰,外槨用優質三黃土夯築而成,所以給盜墓賊帶來了困難,一次不能得逞再來一次,據說一共被盜挖了四五次之多。
陳公在天有佑,借著在當地村民、村委的幫助,陳春瀾荒蕪不堪的墓地終於找到——位於上虞驛亭鎮賈家村旋網山半山腰!這一年,已經是2006年,離陳公離世已有86年。
學校決議原樣修復,這一想法得到上虞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2007年初夏,春暉校主陳春瀾先生的墳塋得以重修。
現在,走到驛亭賈家村旋網山,你可以看到修葺一新、規模不大的「陳公春瀾先生與妻李氏之墓」,墓碑字體系集經亨頤爨(cuàn)寶子碑體而成,碑陰有文略述先生生平並記錄墳塋變遷、修復經過:
「世事變遷,蒼狗白雲,公之窀穸,屢遭險釁,墓園被毀,墓穴被盜,碑石不存,棺槨無跡。今逢盛世,百廢俱興,陳公與妻李氏之墓得以重修,撿拾遺骨,分而葬之,立石碑於墓門之前,書其事於碑石之後,志其功績,彰其厚德。亦以致春暉萬千後學緬懷景仰之情。」
修復工程竣工不久,春暉中學領導、教師代表率先前往祭奠,校長李培明在祭文中稱:
「公之於春暉,功德無量。悠悠百年,弦歌不輟,萬千學子,得以成才。如今春暉,日益昌盛,春暉之名,蜚聲遐邇。歲歲春風,年年秋月,高山景行,遺澤長存。我輩當飲水思源,不忘根本,奮發努力,再創輝煌。」
這些話,表達了春暉人的共同心聲。
回到小越橫山同興裡。
同興裡大宅院,始建於晚清,於民國期間擴建,坐北朝南,建築宏大,東西長近百米,南北深逾65米。平面布局以三條縱軸線和三條橫軸線交叉展開,每條軸線上均設有垣牆、正門、山牆,構成既相連又相對獨立的16幢建築。軸線之間置有公共甬道並開門相通,使建築之間相互貫通,分中有合。這種中西合璧宅院式民居在我市的晚清至民國時期建築中堪稱罕見。前文也已經講到,「同興裡」其實主要是由陳春瀾和兄弟、侄輩一起出資興建,是陳氏家族的重要物質財產,見證陳氏家族曾經的輝煌。
由於年久失修,加之自然災害、人為因素,宅院內的木構、牆體、屋面等殘缺破敗現象嚴重,此狀引起了政府部門高度重視。2006年,同興裡大宅院被列為上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起,同興裡大宅院修繕工程全面啟動,據說,這是上虞地區近20多年來單體投入最大的修繕工程,政府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想,這也是陳氏的大德善風衍生的感召力。
同興裡大宅院修繕原則:修舊如舊、不改變原有結構、保留修繕可識別標誌、無確切依據保持現狀。兩年之後,往日破敗不堪的同興裡大宅恢復了粉牆黛瓦、古樸幽靜的江南第一民居風採。
大宅修繕完成後,為讓更多人感受到鄉賢陳春瀾的愛鄉重教精神,讓更多人在他的精神昭引下,投身教育等公益事業,政府又啟動了「陳春瀾生平事跡陳列館」布展工程,以場景復原的方式,將陳春瀾故事布展於同興裡大宅正軸線上幾個居室。在東廂房展室中,專門布置了春暉三賢議事的矽膠像,室內古色古香,人物栩栩如生。所有展室布展工作於2011年完成,此處遂成為紀念陳春瀾的重要場所。2013年,同興裡大宅與春暉中學舊址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娥江是上虞的母親河,十八裡景觀帶位於曹娥江東岸,此處專門設置了 「春暉集賢」銅質雕塑群,落成於2005年。該雕塑群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院、杭州雕塑院的資深專家教授設計製作,展示了與春暉中學有密切關連的十六位歷史人物,以創辦人、早期名師、來訪名人等一定的邏輯關係,或獨立、或組合,姿勢不同,神態各異,分列在江邊公園的草地、竹園,相隔不遠,似斷還連。其中春暉三賢為一組,位居該雕塑群之首:陳春瀾端坐在中間,雙手拿著《春暉中學計劃書》,右側站著王佐,左側站著經亨頤,認真聽取兩位教育行家的講解,再現了他們當年商議辦學的情景。遊人漫步其間,會在有形的視覺衝擊中感染到一種獨特的人文氣息,感應到一種獨特的春暉精神。
2008年,春暉百年校慶前夕,從曹娥江十八裡景觀帶複製而成的春暉三賢銅像安放於春暉中心花園,該雕塑由上虞江河建設集團捐助。現在,當人們進入春暉中學南大門,迎面而立的三賢雕塑便成為進入眼帘的第一個景點。陳春瀾先生端坐其中,慈祥安然,伴著晨風晚霞,看著一屆屆春暉學子茁壯成長。
2016年,春暉中學校史館移址仰山樓。展館共有8大展室,其中「百年曆程」展廳內擺有春暉三賢的彩塑,模擬當年陳春瀾住宅「春記」堂前的場景,中堂是明代畫家吳偉(號小仙)的《灞橋風雪圖》,兩邊是吳昌碩書寫的對聯: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中堂書畫既符合陳春瀾的身份地位和旨趣,又體現了春暉三賢的親密關係,還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雕塑中,陳春瀾和王佐端坐在八仙桌的兩邊,經亨頤雙手拿著剛剛寫就的計劃書,正在向兩位前輩描繪即將誕生的春暉中學:這是一所「最新式最完備之中學」,她將「一洗從來鑄型教育之積弊,為當世教育家所樂聞,父老子弟所歡迎也」。
春暉北校門外的「春社」,幾經破壞,幾歷修繕,如今,終於得以安全的坐落在象山腳下。春社內設陳公靈位,正牆上掛有對聯「能致富尤能善用其富萬世景仰,當頌德更當奉為公德千載流芳」,左右牆上布置了陳春瀾生平事跡連環畫展板,每逢正月、清明,陳氏後人與春暉師生常去緬懷。
每逢清明時節,春暉學子總會列隊遠足,過馬路,走村道,穿田野,來到旋網山陳春瀾墓前,依次敬拜,緬懷陳公為春暉後人帶來的福祉,這是感恩一課,亦是勵志一課。臨走前,學子齊整肅立,共同吟唱校歌《遊子吟》,青松環抱的旋網山,久久迴蕩著正大溫情、感人肺腑的旋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陳氏春瀾,春暉校主。慈心功德,青史長銘。春暉精神,代際相傳。
他因為有感於自己幼時,未曾得到求學的機會,有了錢就出錢辦學,使大家可以來此求學,這一層已很足使我們感動了。我們要怎樣地用功,才不致辜負他這片苦心?
——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