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鄉村往事播報員。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七夕節的風俗習慣,如果想了解更多農村的話題,請記得關注我。你的每一次點讚、收藏、分享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關心和支持。
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之間一年又過去了一半。翻看日曆一看,2019年七夕節是8月7日,星期三,農曆七月初七。
一說起七夕節,我的思緒一下子就被拉回了30年前一大群小丫頭片子一起過七夕的場景,那一幕幕生動有趣的畫面就像昨天剛剛發生過一樣在眼前一一重現。那個時候的我還不諳世事,每到七月初七,我們小孩子們就會按照母親大人的吩咐,偷偷地商量著黃昏後該去哪家菜園子偷韭菜包餃子,大家一邊割韭菜,一邊述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時不時還會抬頭望向深邃的夜空,看看到底哪裡是」鵲橋「。等大家把上好的韭菜弄回來準備就緒後,就開始比賽包餃子,誰包得又快又好又多,誰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還有的小夥伴包餃子的時候在餃子餡裡放一枚錢幣,誰吃到這個帶錢餃子,誰就是最幸運的孩子。後來慢慢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這樣過七夕的方式就叫做」乞巧「。
那麼,到底七夕節是怎麼來的?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我國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關於乞巧節的傳說故事,牛郎織女應該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話說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在老牛的幫助下娶織女為妻。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擔上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划,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長日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七夕節又有哪些主要的風俗習慣呢?
一、穿針乞巧、投針驗巧
這兩種方式都是小姑娘、婦女們通過穿針引線的方式來檢驗誰是巧女的方法。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習俗。
二、喜蛛應巧
通過晚上捉來的蜘蛛在夜間織網的疏密情況來檢驗誰是巧者的方法。
三、吃巧果,捏花瓜
巧果和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四、種生求子
每逢七夕到來前幾日,家庭婦女通過種生來求子,種生為宜子之祥。
五、為牛慶生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六、拜織女、聽夜話
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
七、染指甲、洗頭髮
少女們在七月七晚上染紅指甲,用七月七晚上接的露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做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來說,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八、吃麵條、包餃子
這個應該是我國北方的風俗,我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農民對這些習慣記憶猶新。七月七的晚上,麵條啊,餃子全部都是純手工,看誰的麵條擀得又細又長,看誰的餃子包得又快又好。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快到了,播報員真心祝福打開文章的你們:每分的每秒有人想你;每時的每分有人愛你;每天的每時有人關心你;每月的每天有人陪你;每年的每月有人疼你!七夕快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