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也被當做中國傳統的情(虐)人(狗)節。中國人過節,最離不開的是吃,無論是莊嚴的祭祀大典還是民間的歡慶節日,總有花樣繁多的食物。今天七夕除了塞狗糧,大家都會吃點啥?吃餃子呀!(啥???你們北方人還有沒有點創新啊摔!)
我沒騙你,七夕真的真的有地方要吃餃子的!01古 人 在 七 夕 吃 點 啥 ?/ 各地風俗不一,但真有吃餃子的 /七夕又叫做乞巧節,傳說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次的相逢。織女是天女,主司瓜果、絲帛和珍寶。乞巧節的食俗主要是擺設「巧果筵」,包括花糕、花點、花瓜、花果。還要盛陳美酒、菜餚於庭中,這些用來祭祀織女,禮畢就可以自己吃和送人。新鮮水果都是當季時新的,乾果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和瓜子。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
吃巧果
花糕和花點也就是巧果(乞巧果子),這是流傳最廣的七夕食物,有白面和米麵的,有爐烤和油炸的,有圓餅和梭形(織女的織布梭)的,花樣有飛禽走獸和奇花異草的,各地風俗不一。在《東京夢華錄》裡,稱為「笑靨兒(兩人相會笑靨如花)」、「果食花樣」,圖案則有捺香和方勝等。宋朝街市出售的七夕巧果,先把白糖放入鍋中化為糖漿,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於案上擀薄,晾涼後再用刀切成長方塊,最後折成梭形巧果胚,入油炸成金黃即可。浙江一帶的巧果則是用麵粉製成各式小物,用油炸熟。晚宴時在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和紅菱等。
雕花瓜
把金瓜、葫蘆、水果雕成奇花異鳥,或者在瓜皮表面上浮雕圖案。手巧的姑娘就可以趁此機會大展身手。
巧食、巧巧飯、巧餅
古代民間祭拜完織女,用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做節日食物,統稱為巧食。山東鄄城、曹縣一帶則吃巧巧飯、包餃子(北方人真的是什麼節都離不開餃子_(:з)∠)_),七個要好的姑娘湊在一起包餃子,包進去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吃到銅錢的生財、吃到針的手巧(吃到針,真的不怕扎嗎?又不是容嬤嬤......)、吃到棗的很快婚嫁。河南新鄉一帶的姑娘也會包餃子、烙餅、擺麵條湯和新鮮瓜果,數目都是七,來祈求織女送巧。
北方節日槓把子食物,餃子!山東膠東一帶,姑娘們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樣的餅饃食品,稱作巧餅。福建邵武地區,七夕節也做麵餅,亦稱為巧餅。
巧人、巧酥 在不少民間的糕點鋪,師傅做一些織女形象的酥餅,俗稱為巧人、巧酥,賣的時候叫「送巧人」。浙江玉環現在賣的巧酥,用油酥麵包上豆沙餡、五仁餡、蛋黃餡、水果餡、香腸餡等,用烤箱烤熟。
湯餅《風土紀》中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西晉以前,七夕的食物是糜粥,西晉以後變成了湯餅。油飯 福建廈門地區,除了用鮮花和瓜果祭拜之外,還做油飯和「七娘媽亭」來祭織女,因為當地人認為她是嬰兒的保護神。祭禮完畢,把「七娘媽亭」焚化,吃油飯可得織女神保佑。閩南還有習俗要在七夕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紅糖糯米飯,來驅蟲防瘟疫。
殺雞 浙江金華一帶,家家戶戶在七夕這一天殺雞,希望沒有公雞報曉,牛郎和織女就永遠不分離。咬巧 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吃各種土產小吃,特別是菱角,稱為咬巧,還會吃花生和棗子。
02七夕原本是未婚女性的節日 / 咋就變成情人節了呢?/七夕節的慶典,原本不是用來虐狗的,而是未婚單身姑娘的盛大節日,七夕的雛形跟朝朝暮暮更是八竿子都打不著,反而有一本正經的文化基因。七夕叫做乞巧節、女兒節,乞巧的習俗最早始於西漢宮廷,宮女們用彩線穿針乞巧,宮女是不提倡自由戀愛的,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求女子巧慧,是未婚姑娘的專屬節日。而到了東漢,《風俗演義》出現了「織女七夕當渡河」的記載,而七夕後,喜鵲都無緣無故禿頂沒毛了,都是因為搭橋搭的!在《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文人一多情就喜歡胡說八道有感而發,於是兩顆星星喜結連理,牛郎和織女從此在七夕夜搭鵲橋跨天河來相會。
牛郎織女鵲橋相 經過民間的衍化和傳承,到了晉代,七夕的風俗和牛郎織女的傳說基本定型,在《荊楚歲時記》中被完整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要穿七孔針擺瓜果乞巧。唐代在宮廷中專設乞巧樓,陳設瓜果酒炙,舉行盛大的穿針乞巧儀式,七夕節日被著於政令,成為朝廷和後宮的例行公事,民間也紛紛效仿。
桐蔭乞巧 從歷代宮廷傳入民間的七夕節,逐漸被加入了愛情、家庭的更多內涵,婦女們希望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聰慧可人,祈求如意郎君美滿姻緣,期盼多子多福家庭和睦。除了中國本土,我們的近鄰日本也有著七夕的傳統。在隋唐時期的文化交流活動中,七夕傳說和乞巧節經由古代朝鮮傳去了日本。孝謙天皇(749-758)在天平勝寶七年(755年)的記事中記載了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院內鋪長席,置案幾,上供香和鮮花,擺點心、梨、桃、酒、黃豆、茄子、鮑魚等,另一案几上則擺著一枚上面扎著五色彩線穿過的七孔針的構樹葉(日本供神的神木),來向神靈祈願。
東京大神宮拜殿內舉行祭祀「織姫」的七夕祈願祭 在江戶時代,七夕節成為了國家的法定節日,同時從宮廷內部和武家舉行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普通民間祭祀活動,祭品還是蔬菜、魚類、水果等,樂器、香花和荷葉是必不可少的,還出現了竹飾,人們給帶有竹葉的竹竿上裝飾五色紙條(祈願條)、長條詩箋和飄帶旗,在節日裡祈福請願,去汙除穢。後來明治維新,七夕法定節日被廢除,祭祀習俗被淡忘,但不少民間的七夕習俗被保留了下來,部分地方仍會舉辦七夕節慶活動。
仙臺七夕祭就是這樣演變而來 | 七夕節,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古人的乞巧求福,到現代的情人節,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一天一夜都講不完,本文只講了一小部分的食俗,畢竟在吃貨的眼中,甭管過什麼節都是要吃的,所以你今天是吃餃子、巧果還是狗糧?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