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臺》「疤叔」「黑總」和「菊」,都是咱西安「硬菜」

2020-12-24 在長安

《裝臺》面向底層草根生活狀態,真實、質樸,溫暖、向善,使陝西人的秉性方言廣為傳播,甚至塑造了一群「生活虐我千萬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堅韌執著的陝人群像,沒有痴男怨女、矯情精緻,只有滿懷希望埋頭苦幹,對西安形象氣質是一道難得的「硬菜」。

文 | 方千裡

說實話,我好多年不看電視劇了,一個是現在的劇情很鬧,一個是拖得太長耽擱時間。不過《裝臺》真不錯,驕傲的還周末兩天不更新,真是勢大,搞得人心裡挖撓。

愛看《裝臺》,首先因為我是西安人。西安人實在,吃席要吃硬菜,看戲要看硬貨,玩虛的哄人弄不成。你把我當瓜子?不打你,算你娃跑得快。

你沒看前一陣子《鹿鼎記》攆賊一樣匆匆結束,《亮劍3》嘴硬沒幾天就收了攤子。

在這人人玩流量、調戲觀眾的年頭,《裝臺》老老實實演戲不裝,還真是不容易。

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幾個人物,個個都有陝西人的味道,甚至在你身邊也常見。

01

先說「疤叔」。

八叔是關中城中村常見的人物,看著蠻橫霸道,實則精明勢利,說哈不哈,說好不好。不算個壞人,但也不是啥善人。愛面子也知道自己的裡子,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威風凜凜。

別人找上門來愛充大狗,惹上事也知道進退不吃虧。

你看他,幫助秦腔劇團找觀眾,直接找房客下手,不去就漲房租。為啥?因為作為房主能把房客拿住,一條街上的房主也都給疤叔面子——自己不攤水,橫豎落個人情。知道這貨愛攬事,說不定下回還要求他。

所以你看見疤叔在樓下跟村幹部一樣發號施令,雖沒有什麼權,但是說了有人聽。

還有受「菊」安排調查蔡素芬學生「三皮」一場戲。正兒八經、道貌岸然,姓名年齡職業來幹什麼一板一眼,像派出所又像當年的治安辦,幾下子就把楊波唬得一愣一愣。

另一個場景,派出所查堵封了麻將館,疤叔惹不起,怕事鬧大了,趕緊認慫「新規定一定支持」。

流浪狗小黑「強暴」了疤叔的小狗「花花」,疤叔當街撂下一句話「誰的狗把俺花花咋咧,我就把誰咋咧」,絕對硬氣。看到「菊」收養了小黑,疤叔上門去算帳,劇中沒有展示疤叔面對隔壁的歪女子「菊」說了什麼幹了什麼,只聽得一聲慘叫,疤叔捂著臉逃了出來,見人就說自己碰的,而且是碰到玻璃上,大家將信將疑。

等到「菊」大了肚子,這下疤叔說不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到處找人解釋,甚至直接找「菊」出頭「你心裡有數,反正我又把你沒咋」,誰知越抹越黑。

因為疤叔是有前科的,拉扯女房客被八嬸鬧離婚,離婚不離家,各自分家單過。

疤叔想跟八嬸破鏡重圓,一番套路也很見個性:

比如審問拐的司機八嬸的腰軟還是不軟?

一見八嬸就說你端不到人前頭的飯,我也吃了二十年;

他就是個甘蔗男麼,頭兩口甜甜的,到後面就是個渣渣麼;

自己當年如何瀟灑(這是個80年代後期西安閒人用語),八嬸當年多(nou);

甚至進山學禪「修五福」,擔心有人趁虛而入,也不忘用心眼把拐的司機騙來,沒油困在山裡陪他,並嚇唬對方當年追八嬸把其男友打了個滿臉血……

有心眼用心眼,但是沒有太壞的心眼,再加上一口陝普,讓很多人最愛看疤叔。

02

「黑總」,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角色。

把全院房都租出去,自己吃飯睡覺都在車上,胳膊上扎道箍兒,胸前帶一個萬元戶小牌,見車就攔,總要訓教幾句,把不知道哪裡來的小權利用到極點。對外人嚴查嚴管,見了本村人馬上客客氣氣,見了奧迪剛皮幹幾句,看是大軍回來了,馬上熱情招呼,問寒問暖。

在關中農村,村人地盤意識最強,自己人、外人分得很清,熟人社會抬頭不見低頭見,但對生人不知根知底(市場經濟下,大多數人都是生人)平常也用不上,不怕得罪。

劇中沒有展開「黑總」的故事。大概提到幾點:

一個曾是村中首富,大概是開計程車發家的,門前那輛卸掉輪子、用磚支起來的桑塔納就是明證;

似乎當過幹部,穿的人五人六,派頭十足,動輒我是咱村第一個萬元戶;

後來蓋了一院子房,把計程車改成「房車」,前箱蓋打開,就是廚房,後備箱打開就是衣櫥生活家什,後排座就是臥室,每天坐在門前泡茶,吃個菜盒子也要「憶苦思甜」:擱到過去,能把人想死,現在天天吃,你的還不滿足……

最近網上有一篇文章,說《你不知道後來的刁大順比你多有錢?》,意思是說,拆遷後這些人都發了大財云云,「富二代」之後還有「拆二代」。

其實這是大部分外人的想像,城中村也不過過了這幾年好日子而已。

計劃經濟時代,不管沙井村、吉祥村還是徐家莊,在雁塔區地界上都排不到前頭,倒是小寨村這樣的蔬菜隊,情況最好。說起拆遷,南郊拆的最早是小寨,1985年前後集體土地收完,全村人家家蓋了小二層圈到一個角落,然後給安排到社辦隊辦企業上班。誰知後來這些企業紛紛倒閉,小寨村一下掉入谷底。

相比而言,原來提不上串的沙井村、徐家莊、吉祥村等,反倒因禍得福,拆遷改造慢,蓋房吃房租,十多年來隨著城市擴張成為「打工人入城第一站」、「都市白領的發源地」。當下大家羨慕他們,就像當年羨慕小寨村,前頭是黑的,到底最終值不值得你羨慕?誰也不知道。

「黑總」在劇中,總在憶苦思甜、管閒事,出鏡不多,有無家人也沒提及,最後導演給安排了個「大慈善家」的角色,拆遷在即吊車吊起黑總的「房車」,後備箱掉出大量捐助收據,實在有點拔高。

一是缺乏鋪墊,捐助從未提及,倒是經常「支付寶到帳100萬元」的手機提示,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好誇耀、充大狗的人;

二是農民出身搞慈善,眼界境界所限一般不會滿世界做好事,更可能幫一兩個人。半輩子可憐儉省捨不得,不為啥到處捐款行善,半車捐款收據,太誇張了。

雖說藝術高於生活,拔高得太多也不成,不可信嘛。

03

大順的兩個女兒「菊」和「梅」,一個脾氣哈、除過胡鬧啥也不管;一個懂事上大學、待人客氣。一個是親的,一個是養的,但是給人感覺都很複雜。

先說「菊」,她有一個當初不錯、當下曖昧的名字——刁菊花,菊罵他爸去了一回菊花園回來就起了這麼個狗名字。

說實話,前20集,看見這娃我就想打。

一個是嘴裡胡交代,說話刻薄,話咋難聽她咋說。陝西人稱之為「言殘」,意即出口就傷人;二是,從來不講理,見誰咬誰,充滿領地意識,即使對韓梅也要不斷強調這是她姓刁的家;

劇中畫外音給出解釋:

即使滿腔的愛,也要表現成怒火萬丈;

本來就啥啥都沒有的家,還不停的有外人進門,感覺這個本屬於自己的家,還不斷被瓜分。

連這個她看不上的家,看不上的爹都不能完全屬於自己。

說來也是,從小母親跟人跑了,留下一個壞名聲,只要在農村待過的人,不難明白這對一個女孩意味著什麼;

父親懦弱暮囊,軟撒一個,能行的大伯老在外頭,自小沒人撐腰,缺乏安全感,遇事全靠自己出頭;

父親再娶,留下一個妹妹;好不容易熬出來,又來了一個沒頭沒腦的蔡素芬……

理性分析似乎菊的壞脾氣也能理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陝西女子再撒野,對自己父親還是有哈數的,可以埋怨可以哭鬧,但絕不敢當著人面胡整叫罵,這就是規矩,否則鄉鄰也不答應,至少會出面數落全解——娃呀,可不敢跟你爸這樣說話!

後來菊懷孕,看蔡老師回護自己挨打轉了性子,菊才慢慢讓人看著順眼了。據說在原著中,菊是一個自私蠻橫30多歲的大齡剩女,不擇手段趕走梅、趕走蔡素芬、嫁給了「過橋米線」,假酒案發又回家胡鬧,絕對悲劇人物。

看來導演也受不了讓人可憎的「菊」,給她「二代」和轉變,給我們以希望。

我很難理解的倒是「梅」。

順子把他養大,上大學讀書書全讀進狗肚子裡,壓根把他爸沒當啥——陝西人叫沒良心。看著光眉花眼,知書達理,但是事情做的太差,看不出一點心裡有他爸。

大四回來,不打招呼直接帶個「準女婿」回來,陝西人不這樣辦事;

叫菊欺負(那是她姊妹倆的事),跑去找他爸,說上幾句話就跑到男方家了,甚至結了婚,都不給父親家人打招呼,這在陝西人看來,絕對不可原諒;

俗話說「生不親養親」,意思是說,生你的是一回事,但把你養大的人絕對是大恩。按照順子的說法,我養了一個女子白白給了人了……

你可以說,梅自幼喪父、隨後喪母,跟著繼父長大,順子窩囊,姐姐菊言殘,娃也可憐沒有安全感,碰見個滿存老實可靠恨不得馬上逃出家門。

但是這個娃對他爸沒心,天性涼薄,我不喜歡,甚至覺得這娃太假。

04

《裝臺》好就好在,貼近市井百態,煙火氣濃,不管是城中村人群熙攘,城市流光溢彩的瞬間,還是張嘉益走到哪都騎著三輪車(三輪車不好騎,演戲真拼命),一幫人蹲成一排吃麵,各色人等喜怒哀樂都有人味,都是底層人的情感和掙扎。

整個劇中幾乎沒有一個壞人,即使有些不上檯面的行為,但也有良善的另一面。

秦腔團辦公室主任「鐵扣」可能是劇中唯一的壞人,在張家堡搭臺唱戲,趁順子痔瘡發作哄人拆房砸磚,趁敦敦和手槍在祠堂親熱惹禍,一個蘿蔔兩頭切,只給順子他們開了幾千元夥食費,剩下全部捲走還給自己買了一臺車。

我一直等著隨後因某一件事把鐵主任挑出來,好給順子他們討個公道,敦敦突然回來好像是個機會,但是導演硬是沒安排,直接讓這個事情過去了。還給鐵主任安排了給「大雀兒」捐款的情節,讓這個人不再那麼可恨。

或許生活本來如此,誰也無法保證,好人一定有好報,即使在影視劇中也是如此。

另一個「神貨」是大軍,簡直是個胡拉嗨。

一出場勢大得很,挎個會說河南話的澳門美女、開個「四環素」(黑總打趣,去年的奔馳咋不開了),一張嘴「先給你在曲江買個別墅,不過半個億,碎碎個事」。

敢把億元,按個數,開天闢地頭一次,比王健林的「小目標」口氣更大。

搞不清來頭的大軍,就是有錢:帶著順子兩口子給二老磕頭,人模狗樣訓話,給小輩出手就是一萬元;住在夥計家的別墅,那個風光氣派。第二次回來,人沒進門就是借錢,順子辛辛苦苦東拼西湊才三萬,還不夠大軍一場牌輸的,鑽戒給了人只好編藉口要回來借錢頂帳……

最後身染重病、棲身珠海城中村,才想起自己的兄弟,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還念著自己的老情人,以及給大雀兒的女兒看病……

生活中這類人有,但是像大軍這麼張、玩這麼大的很少見。

人有本事、有錢能掄,沒錢能忍,人倒勢不倒,心眼不壞還念舊,也是一類陝人脾性。

05

一部以西安市井為背景的電視劇,收視率第一,央視一臺收視率破2%。芒果點擊超1.5億。豆瓣評分8.4,火確實是火了。

《裝臺》到底給西安帶來了什麼?

有人抱怨,鏡頭成天在城中村轉,忽視了西安建設發展的大成就,其實棚戶村改造搞的很不錯嘛。在劇中大唐不夜城曲江等美景轉瞬即逝,可能會讓人對西安產生誤解,以為咱西安城還到處都是城中村。

也有人說,《裝臺》面向底層草根生活狀態,真實、質樸,溫暖、向善,使陝西人的秉性方言廣為傳播,甚至塑造了一群「生活虐我千萬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堅韌執著的陝人群像,沒有痴男怨女、矯情精緻,只有滿懷希望埋頭苦幹,對西安形象氣質是一道難得的「硬菜」。

陝西有句老話兒說的好,人是房子的楦頭。你看那房子呀,一旦沒人住三五年就沒有樣子了。過去有些房子能住百年破破爛爛,但只要有人在,房子也就有精氣神兒。

同樣,人是一座城的靈魂。一群群南腔北調,五湖四海,風風火火的人在這兒出出進進,奔走打拼,在這城裡穿梭尋覓,在這城裡刨吃食,能刨出來,就說明這個城還有吸引力,還有價值。

如果刨不出來,就說明這個城已經不是他們的城。如果人人都像大軍說的,在這裡能刨出半個億,那就不是西安城,而是華爾街。而且人人半個億,那只可能是陰票子。

人和城的關係實際上是很微妙的。每天看到這些男男女女從你身邊兒走過,實際上他們也在看你從他們身邊走過,彼此裝臺唱戲,互為背景。

我們都同樣看著一座西安城,看著一座古長安城,看著彼此匆匆忙忙,因此,我們在對方身上都看見了彼此。

你怎麼看?

西安話風

相關焦點

  • 《裝臺》「疤叔」原來是正宗西安人,怪不得演城中村房東那麼像
    《裝臺》電視劇正在熱播,你還沒有追劇麼?隨著這部以西安為生活背景的電視劇的劇情展開,我們看到了西安這座城市的煙火氣十足,西安人的耿直、仗義以及喜怒哀樂,甚至有網友說,《裝臺》這部劇,都可以直接當西安的城市宣傳片了。
  • 《裝臺》長相粗獷,無所事事,抱狗攆貓的疤叔為什麼討人喜
    疤叔,疤嬸,黑總,二代,老大,老二這六位出場人物是原著中沒有的角色,而他們確實給劇組貢獻了不少豆瓣評分,拴住了很多鐵粉菊不願搭理他,但是在蔡素芬到了她家後,她就和二代偷偷領了結婚證,告訴他,不準告訴任何人,否則就滅了他,這又是一個懸念老大、老二,一高、一矮是這部劇的喜劇擔當,由另一位裝臺高手猴子從民風淳樸的鄰村尋來,一通吹捧順子成了刁導,就為了省下工錢和勞力,從此兩人黏上了猴子和順子兩個人碰巧抓住躲債的鐵主任,拿鐵鏈拴著他,又把瞿團的一個來電錯當成武警部隊的團長
  • 《裝臺》走紅「疤叔」圈粉 扮演者是上戲臺詞老師
    《裝臺》走紅「疤叔」圈粉  電視劇《裝臺》落幕在即,但劇中很多的情節和表演令觀眾一再回味和品評。在這部陝味大戲中,很多觀眾最初是衝著主演張嘉益、閆妮去追劇,結果發現劇中一眾綠葉配角個個出彩,而其中最圈粉的當屬疤叔這個角色。作為西安城中村中最具腔調的人物,疤叔抱著愛犬毛蛋往路邊一坐,濃鬱的市井氣息便撲面而來。
  • 由張嘉譯閆妮主演的《裝臺》收看的越來越多,這部劇好在哪?
    《裝臺》看完了,劇中寫滿了小人物的辛酸和無奈,很真實,就像是在講述平常人的生活一樣,其中又有些搞笑的戲份,讓人回味無窮!《裝臺》這部劇是根據陳彥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張嘉益在劇中飾演刁大順,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從事舞臺的裝臺工作,刁大順踏實肯幹,帶著幾個兄弟承接各種演出裝臺的活,客戶有本地秦腔劇團,也有各種歌舞劇團的狀態,甚至連婚喪嫁娶的裝臺也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個人覺得《裝臺》是今年最好的電視劇之一了,講的是小人物的故事。
  • 《裝臺》疤叔:我被張嘉譯騙!熱巴韓雪林更新老師,上戲周杰同班
    最後發現上了張嘉譯的賊船了,他幫我把上戲學校上課和演戲的事情在學校都辦好了!《裝臺》疤叔扮演者李傳纓老師出席某活動說了上述的話。一、疤叔夫妻是迪麗熱巴、徐崢、廖凡、韓雪、李冰冰的老師李傳纓愛人劉婉玲《裝臺》裡張嘉譯確實火,但是城中村閒人「疤叔」更火,大家對他的期待與喜愛度甚至超過了張嘉譯和閆妮。
  • 《裝臺》中兩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土豪,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相信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裝臺》大家都已經看了。隨著結局的到來,很多人物的關係也漸漸明朗,之前的種種鋪墊也都有了結果。整部劇以小人物的視角講述了西安城裡一群平凡人的故事,也因其接地氣的臺詞和充滿煙火氣息的場景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 《裝臺》引人之處:明明心好,嘴卻硬得很,陝西人的「哈慫」脾氣
    身邊的陝西人真真就像《裝臺》裡的刁順子(張嘉譯飾)、鐵扣(孫浩飾)、疤叔、大雀、墩墩、蔡素芬(閆妮飾)等人一樣。01陝西以地方戲劇秦腔、碗碗腔為主流。前幾年,因為我有幸曾在當地文化系統呆過,所以對西安各大秦腔劇團的現狀和演化還是略知一二。
  • 《裝臺》裡的刁菊花是怎麼成為這個樣子的?
    一幫在陝西西安打工的農民工兄弟,在當地人刁順子帶領下為秦腔劇團裝臺。以此為線索編寫的電視劇《裝臺》,目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熱播。劇情反映的普通人生活應該說是很接地氣,將關中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性情特點,民俗民情描繪的比較到位,符合關中人的生活習性和特點。其中,關於順子大女兒刁菊花這個角色,大家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雖然劇情發展到現在我們都沒搞清究竟順子與前妻發生了什麼事而離婚。但女兒怨恨順子我們已經看的很清楚了。
  • 《裝臺》菊對蔡素芬態度改觀,勸說蔡素芬留下
    又到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劇的時候了,這次我們來說《裝臺》。這部劇可謂是越追越有意思。疤叔還在苦苦追著八嬸,墩墩娶上了媳婦,而刁大順依舊帶著手下兄弟繼續裝臺的工作。蔡素芬和順子的日子繼續過著,而「影子」楊波也依舊惦念著他的蔡老師。
  • 老陝帶你看細節,品出不一樣的《裝臺》滋味
    由陝西省委宣傳部、西安市委宣傳部重點支持,霍爾果斯貳零壹陸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西安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裝臺》,自開播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
  • 《裝臺》大結局了,「西安人測試卷」做一哈?
    沒有生活邏輯支撐,任何高妙的『奇思』、精緻的『造影』,都難以撐起作品的『四梁八柱』……難能可貴的是,《裝臺》不僅故事內容貼近生活,而且注重通過對普通勞動者的刻畫,積極尋求與時代精神的契合。」憨列列的刁順子、質樸的大雀兒、「人精」的疤叔……《裝臺》打破以往「主角光環」套路,群像式方式塑造了這群「陝西漢子」,觀眾就在螢屏前,跟著劇中這群小人物看他們的在生活裡摸爬滾打磕磕絆絆,又在一碗油潑麵裡談笑風生。
  • 《裝臺》結局看似完美,實則還有一個大坑沒有填,讓觀眾意難平
    由張嘉譯、閆妮、宋丹丹、秦海璐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裝臺》已經大結局,主要角色的結局比較圓滿。比如,三皮在最後一集幡然醒悟,刁順子和蔡素芬終於在一起。刁菊花也被徹底洗白,不僅變成了人美心善三好女青年,和二代結婚生娃,生活美滿。
  • 一幅小村美麗畫卷——我看電視劇《裝臺》
    即使在尋常的日子裡,親人和朋友之間有些小小的摩擦和磕磕碰碰,在春節這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裡,也能相互包容,消除隔閡,重新牽手走到一起。春節,中華民族的這一光榮傳統,在時下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裝臺》演繹得淋漓盡致,美輪美奐。西安某城郊小村開小賣店的疤嬸,因為房主疤叔和房客發生了不正當關係,兩人離了婚。
  • 《裝臺》爆火背後的另一層含義:百味人間,生活不易,互相裝臺
    前情提要看過《裝臺》這部電視劇的人,80%都會打四顆星,就是這樣一部由閆妮和張嘉譯領銜主演的群像劇,裡面每一個人都土得掉渣究其原因只有一點:真實文:汪漁泊(用心寫娛樂,用文字寫心)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裝臺》是以陝北西安「刁家村」這個城中村為大背景
  • 《裝臺》大結局,啞巴娃和麗麗的身上,藏著小人物的希望和悲哀
    在12月17日晚,《裝臺》完美收官,取得了收視與口碑雙贏的好成績。這部電視劇之所以火爆,正如人民日報評論的那樣:切入生活深處,作品才有魅力。在那一片煙火氣裡,我們看到了這群小人物身上各自的困窘和生活的韌勁兒。
  • 《裝臺》編劇馬曉勇:對家鄉的親切感 想摁也摁不住
    正在央視熱播的陝劇《裝臺》中,熟悉的景點、繁華的街道,誘人的美食,親切的陝普,集中呈現著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和變遷,很多觀眾感嘆,這簡直就是一部西安的宣傳片!近日,記者採訪該劇編劇馬曉勇時,他坦言:「我是西安人,這是不由自主的」。
  • 裝臺:疤叔戲份增加是有道理的,不僅不多餘,而且很重要
    裝臺中,寫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可是我們一路看來,卻總覺得這部劇是喜劇,感覺很有意思,裡面的人,除了裝臺隊的之外,還有一個人格外耀眼,那就是疤叔,很多的笑點都是出在他身上的,但原著中這個人幾乎是一筆帶過的,那為什麼劇版的要拉伸他的戲份呢?
  • 《裝臺》導演道出真相:沒有「張嘉譯」就沒有裝臺!揭開幕後秘密!
    裝臺因為張嘉譯的家,陝西省煤炭科學研究院和《裝臺》作者陳彥、電視劇編劇馬曉勇(電視劇匯中黑總扮演者)工作的陝西戲曲研究院在一條大街上,都是陝西人。張嘉譯非常熱愛西安,70後的人比較懷舊,就希望給家鄉作點貢獻。他和陳彥老師吃了兩頓羊肉泡饃,就談定了《裝臺》編劇的事情。
  • 《裝臺》大結局,菊脾氣火爆,家境貧困,憑什麼得到「二代」的愛
    人人都以為,龍配龍,鳳配鳳,老鼠生個孩子會打洞。然而,電視劇《裝臺》中,富二代偏偏就鍾情「灰姑娘」,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此「灰姑娘」非彼「灰姑娘」。刁菊花,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為人刁鑽,從來不會好好說話,任誰都是先懟為上,連自己的親爹,都經常被她懟到牆根兒下。
  • 《裝臺》雖已結局,秦腔秦韻猶在!
    朝陽初升,樓臺瓦礫間映照著歷史的輪廓,車水馬龍,古今時空在晨曦中交錯。蟲鳴鳥叫,睡眼朦朧的清晨從古樸城牆下的一曲秦腔開始。看過電視劇《裝臺》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劇中頻繁出現的大雁塔、鐘樓、城牆等西安地標性建築物,充分刻畫了該劇的發生背景,也豐富的展示了西安人的百態生活。其中,濃鬱的陝味美食更是強力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