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圓的,月亮會旋轉,太陽有大小,那宇宙也是個會動的球?

2020-12-22 悟空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或許,很少會有人使用專業的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宇宙,但頭頂的這片天空卻是時刻向我們打開的。在白天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看到距離並不算太過遙遠的恆星太陽,而到了晚上,不僅可能看到衛星月亮,還能看到很多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恆星。

沒錯,我們肉眼就能看到的這些星球,包括大家生活的這個地球,它們的形狀都是圓的(或接近圓形)。與此同時,每一顆星球都有自己的大小(也就是所謂的極限)。

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太陽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既然這些星球都存在於宇宙這個更大的空間中,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宇宙也是一個有極限、並處於不斷運動狀態之下的一個巨型球體?

宇宙是否也處於旋轉的運動狀態之中

宇宙是否在旋轉可以揭示宇宙的基本本質,這也是為什麼宇宙學家們很長時期以來都在研究這個謎團。宇宙是否在旋轉,就像其他許多宇宙學問題一樣,從我們目前的研究來看,這是一個特別抽象的問題。但是,它同時也被研究宇宙學的科學家們,當作是對基本物理學進行研究的一種方式。

在對宇宙基本性質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宇宙會被設定為沒有旋轉、且每個方向都看起來是相同的。這樣的假設和愛因斯坦方程保持了一致性,並建立了對宇宙進行描述的宇宙學標準模型。而我們驗證該模型是否正確,則是通過將實際觀測數據放入到該模型中,比如,宇宙微波背景的光便是很好的驗證工具。

從實驗結果來看,雖然溫度有千分之一的微小變化,但從各個方向上去看是幾乎相同的。所以,科學家們認為,這說明了宇宙在某個方向上的膨脹會比其他方向增加得更多,而沒有給出宇宙正在旋轉的任何提示信息。通過現有的各大研究來看,宇宙的活動很大長度上都不是自旋的,即便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很可能在未來有所改善。

宇宙的空間結構可能像膨脹氣球

一直以來,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宇宙的形狀應該是平坦無邊的,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缺打破了這個固有的結論。或許,我們的宇宙就像是一個已經膨脹到很大的氣球一般,彎曲的內部空間可以讓光束從起點回到終點。而研究過程中用到的大爆炸回聲數據,便是來自於宇宙微波的背景。

當然,由於它對我們的現有認知發起了挑戰,也缺乏更多的證據,所以,宇宙是緩慢彎曲的這個結論,暫時還無法讓所有人信服。畢竟不管是我們對宇宙的傳統看法,還是在2018年時發布的數據結果,都呈現出了和該新研究結果的矛盾性。

彎曲的宇宙和扁平的宇宙,不管是在形態上、還是物理特性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平坦的宇宙對應的是開放的宇宙空間,而彎曲的宇宙對應的則是封閉的球形宇宙,膨脹的球形空間不只是會讓每個點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大,空間的曲率更會讓運動的幾何形狀,也因此而變得特別複雜。

比如,在平坦宇宙空間中傳播的兩個光子,不會發生路徑上的重疊,更不會產生任何相互作用;而當它們位於封閉的球形宇宙空間的時候,則會在其傳播路徑的終點相遇。宇宙的形狀會涉及到很多問題,如果在之後的時間裡,還有更多的證據顯示我們的宇宙是彎曲的。

那麼,這將導致早期宇宙中的很多數據自相矛盾,就連從宇宙中觀測到的速率都會存在差異。當然,關於宇宙的形狀,科學家們至今也沒有給出定論,只能說哪一種的可能性更大。在宇宙探索的過程中,出現這樣的對立性結論也並不奇怪,因為每一個答案的背後一定都蘊藏著我們暫時還不了解的信息。

在不可預測的宇宙中混亂無處不在

我們將宇宙的起源歸結於138億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該反應原理本質上其實就是物理學家們所謂的量子物理。在此之後,膨脹的宇宙空間隨著溫度的下降,緩慢的形成了星系、恆星、行星以及生命。

有研究表示,宇宙的直徑應該在930億光年以上,而科學家們可觀測的宇宙年齡大約是138.2億年。宇宙特別龐大,而我們人類的觀測技術又極度有限。儘管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各類星體、黑洞、星系等物質的存在,但這些加起來都只佔據了宇宙的5%左右,我們將其稱為可見宇宙。

而剩下的95%的部分,即便是科學家們也對其知之甚少,我們將其稱為不可見宇宙,這其中就包括了暗物質這種神秘的物質形態。宇宙中的很多新的發現,總是會打亂之前我們以及梳理好的邏輯。熵的不斷增加,或有序事物變得無序的趨勢,這不僅是宇宙的習慣,也是已知世界的基本規則之一。

簡單總結一下:

1.宇宙的直徑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應該在930億光年左右,也就是說宇宙同樣具備大小這個屬性;

2.宇宙的形狀暫時還沒有定論,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宇宙的形狀應該更像是一個膨脹之後的氣球,其內部是緩慢彎曲的。但是,更多的科學家和大眾依然支持宇宙的形狀是平坦的,也就是所謂的宇宙有界無邊。

3.關於宇宙的很多問題,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科學家們的探索,才能與真實的答案更加接近,因為,我們現在的認知很有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間被徹底顛覆。

相關焦點

  • 月亮大小變化的原因有哪些?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
    月亮本身的大小並不會發生變化,它是一塊巨大的石頭,不會像氣球一樣忽大忽小然而地平線附近的月亮為什麼看起來顯得特別大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折射的原因。月光經過大氣時發生折射,的確會令月亮發生輕度扭曲一一大約扭曲1.7%。但這個數字實在太小,我們是不會對這麼小的變化有明顯感覺的。
  • 先有地球,還是先有月亮?為什麼地球是個球,月亮卻有各種形狀?
    早在數十年之前,人類就已經多次踏上月球的土地,我們不僅從那裡帶回了月球塵土,了解到了曾經以為的「月海」不過是一些低洼的平原;更通過放置的地震儀,了解到月球上也經常有「地震」現象的發生,並因此而對月球的內部構造結構有了清晰的認知。那麼,宇宙中到底是先有地球,還是先有月球?
  • 地球、太陽和月球都是圓的,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星球搓圓了?
    古人通常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雖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地球是圓的,可是由於沒證據,基本上沒人相信。直到16世紀,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人們才相信大地是圓的,更準確來說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個球體。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球狀天體有很多,月亮是圓的,太陽也是圓的,太陽系列的其他七大行星也是圓的。像這種圓圓的球狀天體被統稱為星球。湯圓需要人用手搓才能搓成圓球狀,那麼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這些天體搓圓了呢?在宇宙中,一般只有質量較大的密實天體才是球狀的。月球是球狀的,它是地球的衛星,質量比地球小。可宇宙中並不是所有衛星都像月球這麼圓。
  • 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差不多大,那從月球上看地球也一樣大嗎?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陪伴地球有數十億年了,可以說它參與了地球生態的形成,參與了地球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演化。古時候的人們對於月球基本是沒有什麼認知的,那個時候的人們看到天上的月亮跟太陽差不多大,會錯誤地認為太陽也只有月球那麼大。
  • 如果月亮「嗖」一下飛走了,地球會發生什麼?
    其實,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月球在圍繞地球旋轉的同時,也會努力把地球往自己這邊「拉」,但是地球「太大隻」了,月球只能影響到地球上的液體、氣體。因此,地球上靠近和遠離月球那一面的海洋會因為引力作用而發生湧起。
  • 為什麼在宇宙中地球和其它的星星都是「圓」的?
    海水是藍色的、積雪是白色的、血液是紅色的、我們的地球是圓的等等,這都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地球和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呢?其實,確切的描述應該是球形。為什麼它們基本上都是球形的,而不是圓柱形或立方體呢?宇宙太浩渺,在這裡我們可以拿人類較為熟悉的太陽系裡的行星來討論這個問題。
  • 地球已經旋轉了46億年,自轉速度有變化嗎?會不會停止旋轉?
    宇宙中,沒有一個東西處於完全靜止的狀態。在很早之前,地球上的人類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天上的星星以及太陽和月亮,都圍繞著地球轉。後來,有人證明了,原來地球並不是保持靜止地,而是圍繞著太陽旋轉,在這個時候,我們認為太陽是靜止的。
  • 原創好文:月亮、地球和太陽的故事
    現在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因為月亮的質量比地球小很多。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卻不是這樣。那時候的地球和月亮,是一對體積和質量都很接近的相鄰星球。地球和月亮都圍繞著太陽公轉。月亮表面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名副其實的水球;而地球表面則覆蓋著巖石,沒有水和任何生命。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和月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繞著太陽公轉。
  • 為什麼地球一直圍繞太陽旋轉,而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落入太陽?
    所以,地球和太陽保持了剛剛好的距離,即能夠獲取太陽光的能量和熱量,又不至於光和熱太過強烈。而太陽的光和熱正是生物、植物等生存的必須條件。面對如此奇妙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了,地球為什麼會隨著太陽旋轉,為什麼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而落入太陽呢?
  •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和更大的天體結構怎麼轉?
    有人問: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又是圍著誰轉?其實從月亮到地球再到太陽,它們並不是圍繞著某個天體在轉,而是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旋轉,知道了這一點,就知道更大天體結構旋轉的秘密了。所有的天體都是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運動。
  •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圍繞銀河系旋轉
    每天我們都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這是因為太陽正在圍繞太陽旋轉,公轉不僅產生地球上日出日落,而且使地球產生四季變化,四季變化是地球物種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沒有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可能沒有發生地球上有那麼多多彩的生物,為什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
  • 如果月亮從未形成,地球上會是什麼樣子?
    這裡是濤濤隨記,本篇文章介紹如果月亮從未形成, 地球上會是什麼樣子?那麼 月球到底最初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認為月球起源於碰撞飛濺,大碰撞假說也稱為大飛濺理論,假定有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稱作提亞,45億年前撞擊了地球,碰撞將蒸發的地殼粒子拋入太空,這時 地球還處於嬰兒期,誕生只有3000萬到5000萬年,主要由熔巖組成,一些科學家將早期的地球稱為蓋亞,隨著時間推移 蓋亞和提亞的碎片,受地球引力作用結合到一起,形成了我們現在熟悉和喜愛的月亮。
  • 太陽引力那麼大,地球會不會有一天一頭撞向太陽?
    那麼,為什麼太空中會有這麼多的流浪星球,我們的地球會不會也有一天,會變成一顆流流星球,而一撞向我們的母星太陽呢?太陽在太陽系中擁有著絕對的權力,佔據了太陽系質量的99.86%,太陽無疑是太陽系的引力最強大的天體,地球距離太陽近1.5億公裡的距離,為什麼太陽巨大的引力,沒有將地球拉扯到太陽的內部,反而以一種極為恐怖的平衡狀態,圍繞著太陽旋轉?
  • 如果把銀河系按比例縮小到地球大小,那麼太陽會有多大?
    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太陽,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老大,它的直徑達140萬千米,一個太陽的大小相當於130萬個地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太陽有多麼大。當然這是跟地球比,而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有很多,在宇宙中那更是無數。有人提出一個設想:如果把銀河系縮放到地球大小,按比例來算,那麼太陽有多大呢?
  • 太陽月亮地球三者之間奇妙的巧合!這一切都是設計好嗎?
    上次發完《超級宇宙飛船——月球!》一文,有個朋友說,太陽、月亮、地球之間的距離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巧合嘛~。
  • 1毫米大小黑洞來到地球毀滅過程會是怎樣的?
    黑洞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也是處於天體食物鏈頂端的天體,在宇宙中黑洞一切通吃,光吃不拉,就像民間傳說的貔貅。1毫米大小的黑洞,一般是指其史瓦西半徑半徑1毫米。也就是說一個3397公裡半徑火星壓縮為0.9毫米半徑的球,就成了黑洞。如果是火星接近地球,當然會碰撞,也是驚天動地的。45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就是因為一顆火星這樣大小的天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撞歪了地球自轉軸,撞出了一個月亮。正是這一撞才給地球孕育生命創造了條件,這是題外話,在此不展開說。
  • 關於地球的8個故事
    ,火星大小的巖石撞擊地球時產生的。 月球繞著地球運行,它把一部分時間花在我們和太陽之間,而明亮的半邊則遠離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新月。(其實沒有所謂的「月球的陰暗面」,只是我們從未見過的一面。) 當月亮在其軌道上旋轉時,地球上一小片反射的陽光被視為新月。一旦月亮對著太陽,它就會從我們的視野中完全照亮——滿月。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自轉靠的什麼力量?原來宇宙中有個奇妙的定律
    其實,關於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可能是因為宇宙上的一切都在自轉吧,比如,太陽也自轉,月球、銀河、八大行星等也都有自轉,並且有人推測宇宙也在自轉呢,而這些都和天這和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所以,由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有自轉,那地球要是沒有自轉,反而會非常奇怪呢。
  • 地球一直在360度旋轉,為何夜空中的星星一動不動呢?專家來揭秘
    宇宙中幾乎不存在一動不動的天體,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地球也是360度不間斷旋轉的,如果不是因為萬有引力定律,人類根本不能腳踏實地的站在這片大陸上。在人類還未登陸外太空之前,對於地球之外的世界的遐想,也只有人類的肉眼能觀測到的星星太陽和月亮了。
  • 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它又為什麼自己旋轉?
    「什麼導致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問題曾困擾人類許久。因為向心力和缺少摩擦以至於不能阻止地球旋轉?還是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如果是這樣,那麼向心力又從何而來?它是巖石被拋到宇宙並被太陽捕獲的產物嗎?對於自轉我毫無頭緒。會不會存在不自轉的行星,還是說旋轉是行星的必要條件?物理學家:我將這歸為兩個問題:「自轉最初是怎麼產生的?」和「是什麼讓行星停留在運行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