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逃避機會
機會來了你不中用呀,為什麼當你的機會來臨的時候,比如領導分配給你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這可是你出眾的機會,可你卻百般推脫,哪怕這件事情其實很好處理,並不是那麼難以抉擇:接下來,很好地完成它,將你的能力展示在他人面前,為自己謀求更加合適的工作職位。
所謂心理防禦,也就是我們逃避痛苦的謊言
謊言是我們逃避的辦法,有一個人們說的比較多的笑話就是:逃避雖然可恥,但是管用。心理防禦機制在我們看來是我們潛意識埋藏的想法與感受,我們的潛意識將會將我們過於痛苦而令我們無法承受的內容,如果當前所處的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感受和想法就根本不會進入潛意識領域當中。逃避在當下來看肯定有助於我們緩解壓力,減少焦慮,畢竟解決問題最快的方式就是解決有問題的人和事,或者直接不理。
如何與防禦機制對話
防禦機制也就是你的潛意識當中的牴觸部分,採取防禦機制你就將抵抗來自外部的危害侵襲潛意識的外衣,如若沒有任何的介入性治療也沒太多關係。可以通過閱讀書本的過程中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隨時記錄自己的心理變化,帶著一顆耐心和堅毅尋求答案。
相信,自打我們出生以後,對於這世界的一切好奇且警惕,有傷害的行為我們能立刻感知到並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於是乎心理防禦機制開始起作用,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也通常傾向逃避的方式解決,哪怕是一件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擔心無法順利完成的想法戰勝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
構造自己的情緒「小地圖」
情緒能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的心理建設,一個好的生長環境能培養一個人的自信心,好的父母能讓我們所處的位置幫助我們應對自身的心理需求,對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羞恥感,一個人童年被滿足感匱乏的嚴重後遺症,也是一種最強大的同時也是最難理解的情感。我們要學著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了解防禦機制的作用方式,你到底能逃避什麼,為什麼這麼做,而不是琢磨那樣的診斷標準更加契合自己的形象。
事情並青紅皂白
青紅皂白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想分個青紅皂白卻不是太可能的事情,非黑即白的思維反映出便是這種分裂的心理防禦機制,每當我們解決不了當前複雜性帶來的緊張和焦慮的時候,就會嘗試「分解」複雜性,通過分裂將其一分為二成為一個簡單且對立的部分,我們感受到一種舒坦,認為自己的確能看得明白。
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拒絕所有的開始
無助既是一種痛苦而艱難的心理歷程,為了減輕這種感覺而努力控制外在環境的做法便是出於本能的。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接受不了脆弱,尤其是在早期的依賴情緒上,不管是什麼大小事,哪怕是我們能解決的事情,都傾向尋求父母的幫助。為了控制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做防禦性努力是自戀的核心。為了避免所有的傷害,你便拒絕所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