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作為父母,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身體力行地,將一些好的習慣和言行地示範給孩子看。比如教導孩子要尊老愛幼,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懂得平時多問候和孝敬爺爺奶奶。
但孩子不僅僅受到父母的影響,還會受到社會上其他人和事的影響。當孩子遇到不禮貌、不正確的事情時,比如看見有人隨地吐口香糖,為以防孩子去模仿壞的行為,父母要做好引導。
周女士有一個10歲的兒子嘉嘉,這天她像往常一樣去接兒子放學。因為是下班和放學高峰期,公交車上人特別多,一位老奶奶剛好要下車,便把位置讓給嘉嘉坐。周女士一邊幫他卸下重重的書包,放在座位上,一邊提醒孩子說謝謝。孩子道了謝後,老奶奶笑著下車了。
然而到了下一站,又上來一撥人,其中有一位老大爺,嘉嘉猶豫了一下,悄悄問媽媽:「我要不要給那位爺爺讓座呢?」周女士看到兒子這樣說便點點頭:「可以啊!」嘉嘉高興地站了起來,說:「爺爺,您來這兒坐!」
老爺爺走過來之後,看見嘉嘉落在座位上的書包,竟然一把將書包摔在地上。看見這場面,嘉嘉「哇」的一聲委屈地哭了,車上的乘客聞聲望去,紛紛指責那位老大爺的做法。
周女士一邊撿起書包,一邊安慰孩子說:「孩子,你讓座是好的行為,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善良懷疑自己。要知道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我們堅持做好人,遠離壞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你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道理,比如不能亂扔垃圾,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亂扔垃圾的時候,可能他們就會產生懷疑:「為什麼我要這樣做,為什麼他們不用這樣做?」
就像上面故事中,孩子因為自己讓座得卻到不禮貌的對待,從而寒心、產生懷疑,變得不願給人讓座。那麼,父母要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並鼓勵和安慰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也是古人教給我們的道理。讓孩子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也要教導孩子去反思和規避。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時父母也要明白,有時候孩子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可能也是受到身邊同學或者朋友的影響。
比如小男孩會組隊去做一些自以為很酷,其實是調皮搗蛋的事情。這時候,父母先不要著急責罵孩子,而是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朋友,避免不良交往,並堅定自我,不盲從別人。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沒有模仿過別人不好的行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