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丁曉青團隊「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通過專家鑑定

2020-12-2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丁曉青團隊「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通過專家鑑定

  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困擾業界多年的維吾爾文識別和維漢翻譯理解問題,被清華大學丁曉青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攻克。12月1日,由教育部組織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的 「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科技成果鑑定會上,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宣布:清華大學丁曉青教授科研團隊首次實現了維吾爾文無切分識別並創建了維漢識別理解一體化系統,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維吾爾文識別及維漢對照關鍵詞檢索單機版系統界面。

  自2011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連寫民族文識別問題上深入鑽研。科研團隊摒棄了原有的基於字符切分的維吾爾文識別方法,在基於隱含馬爾可夫模型的無切分維吾爾文識別技術上進行了創新,提出了維漢對照關鍵詞檢索的跨語言理解方式。同時由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吐爾根•依布拉音教授帶領團隊負責研發維漢全文翻譯技術,北京文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實現系統架構和網絡服務平臺,最終研製成功「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與理解系統」。

  據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電子系彭良瑞副教授介紹,維吾爾文是不同於漢字和拉丁文字的拼音文字,其外形和結構的變化很大,單詞內字符連寫,且相似字不易辨別,為維吾爾文識別帶來相當的困難。

  「這一系統首次實現無切分連寫維吾爾文識別,並在統一系統框架中首次實現了維吾爾文識別和翻譯理解無縫連接,解決了維吾爾文的文檔經掃描圖像識別輸入計算機以及以漢語為目標語言的跨文種輸出難題。」彭良瑞說。

 

鑑定會現場。

  據介紹,該系統可廣泛應用於維吾爾文辦公自動化、電子出版、網際網路信息資源建設。這一科研成果的取得為我國新疆地區的民族文字文檔建立開闢了先進的數位化大道,並且加強了以漢語為目標語言的跨文種交流方式,有利於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鑑定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黃翊東教授在會議開始時致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張兆田副主任、信息科學一處熊小芸處長和宋朝暉項目主任也出席了會議。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張浩明司長、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周曉梅副司長在會後總結髮言,強調了民族文字信息化在國家發展及安全中的戰略地位。

  視頻新聞請點擊:http://tv.tsinghua.edu.cn/mcms/?p=5379

供稿:電子系 編輯:蕾蕾 

相關焦點

  • 人臉將替代鑰匙門卡 該識別系統已通過專家鑑定
    今天上午,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自主研發的「TH-ID多模生物特徵身份認證系統」在清華問世,並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鑑定。  專家介紹,自從「9·11」之後,生物識別技術的重要性被世界各國政府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其技術也得以迅速的發展。所謂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就是指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或行為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鑑定,常用的生物特徵包括臉像、虹膜、指紋、掌紋、聲音、筆跡等。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正是定量描述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性狀及其相互作用的數學物理模型。它基於地球系統中的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建立起來的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方法進行數值求解,以實現對地球系統各種複雜行為的模擬與預測。
  • 漢邦高科:成立飛識科技,強化智能識別核心技術 目標價59.3元
    公司旗下產業基金北京漢銀創新與北京文通圖像識別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北京飛識科技有限公司。漢銀創新投資2800萬元,持股70%,文通圖像出資1200萬元,持股30%。  飛識科技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和應用,目標應用領域為安防視頻智能監控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研究的細分領域包括人臉識別、行為識別、視頻濃縮、模糊檢索、ADAS輔助駕駛系統等。
  • 《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第二期)通過鑑定
    《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第二期)通過鑑定 2016-06-27 來源:語信司   6月24日,《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第二期)在京通過專家鑑定。
  • 網際網路拉丁維吾爾文轉現行維吾爾文方法
    為了便於閱讀者正確理解含義,拉丁維吾爾文的書寫者常用發音相似法選擇表示現行維吾爾文字母的拉丁字母,例如現行維吾爾文 (去了)用網際網路拉丁文表示為bardim,badim,badm等多種形式。我國計算機系統大多使用英文鍵盤,英文字母有26個,現行維吾爾文字母有32個。
  • 臺灣清華大學首獲ASC19世界超算總冠軍,清華大學奪得亞軍
    排名靠前的隊伍成績十分接近,最終臺灣清華大學代表隊發揮完美,在HPCG、CESM、ShengBTE等多個賽題均有上佳表現,反映出全面、深刻的超算系統與應用理解能力以及出色的性能優化能力,首次捧起總冠軍獎盃。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
  • OCR識別技術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符識別)是指電子設備(例如掃描儀或數位相機)檢查紙上列印的字符,通過檢測暗、亮的模式確定其形狀,然後用字符識別方法將形狀翻譯成計算機文字的過程;即,針對印刷體字符,採用光學的方式將紙質文檔中的文字轉換為黑白點陣的圖像文件,並通過識別軟體將圖像中的文字轉換成文本格式,供文字處理軟體進一步編輯加工的技術。
  • 「專利解密」清華大學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
    該成果所研發的基於多個憶阻器陣列的存算一體系統,在處理卷積神經網絡時的能效遠高於GPU,大幅提升了計算設備的算力,成功實現了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體成本完成複雜的計算。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興起,基於各種深度神經網絡的算法可以實現圖像識別與分割、物體探測以及完成對語音和文本的翻譯、生成等處理。
  • 交流電機無電解電容驅動控制技術及應用成果鑑定完成,國際領先
    鑑定會由副秘書長高巍博士主持,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徐殿國教授代表項目完成單位致辭並對項目成果進行匯報。鑑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協副主席馬偉明院士擔任主任委員,天津工業大學校長夏長亮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與來自清華大學、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湖南大學、瀋陽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的行業權威專家共同組成鑑定委員會。
  • 清華大學:人臉識別技術爆出巨大醜聞
    以下畫面來源於:清華大學RealAI 團隊的「 勇敢爆料 」,你們趕緊看看:整個過程其實非常簡單,清華大學的RealAI 團隊共選取了 20 款手機,其中1款是國外的,另外19款都是我們國產的智慧型手機,居來自排名前五的國產手機品牌,每一品牌下選取了 3-4 款不同價位的手機型號,覆蓋低端機到旗艦機 。
  • 【前沿技術】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張長水教授:圖像識別與機器學習
    本次論壇邀請了清華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專家和校友產業界代表相聚清華,學術泰鬥與產業嘉賓思想碰撞,共同為人工智慧發展問診把脈。6月8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張長水也在清華大學發表了精彩演講。  ▲ 圖像識別的概念及應用  圖像識別是指利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處理、分析和理解,以識別各種不同模式的目標和對象的技術。這些研究可以應用在多個領域,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如果汽車上有一個帶有攝像頭的輔助系統,能夠識別這個場景下所有的情況,包括車道線、交通標識、障礙物等,這樣能夠讓人們駕駛汽車更方便、更輕鬆。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科學》背靠背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發現與解讀抗病小體清華新聞網4月5日電 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保護自己。
  • 機器人庫早報:CMU 團隊為礦山救援開發機器人和無人機系統
    1.CMU 團隊為礦山救援開發機器人和無人機系統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學生團隊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比賽準備一對機器人。這支小團隊目前正在參加 DARPA 的地下挑戰賽(SubT)。多年的 SUbT 競賽旨在「探索快速地繪製,導航,搜索和利用複雜地下環境的新方法,包括人造隧道系統,城市地下和天然洞穴網絡。」團隊的任務是地下結構中的搜救任務,從地雷到洞穴到地鐵站。 200 萬美元挑戰的目標是設計一個能夠在坍塌或其他災害情況下導航複雜地下地形的系統。機器人的創建是為了讓人類救援人員可以不用到危險地帶實施救援。
  • 「蒙古文編碼轉換系統」和「藏文分詞標準評測系統研究」通過結項...
    「蒙古文編碼轉換系統」和「藏文分詞標準評測系統研究」通過結項鑑定 2014-07-02 來源:語信司   7月1日,「蒙古文編碼轉換系統」和「藏文分詞標準評測系統研究」結項鑑定會在北京召開
  • 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
    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和2015年相繼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與此同時將目標鎖定PfHT1,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 DDD - 識別限界上下文以及理解上下文映射
    Andy Hunt 認為需要給新手提供某種形式的規則去參照,之後,高級新手會逐漸形成一些總體原則,然後通過系統思考和自我糾正,建立或者遵循一套體系方法,就能從高級新手慢慢成長為勝任者、精通者。因此,從新手到專家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在沒有能夠養成直覺的經驗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套方法。我在一些項目中嘗試著結合了諸多需求分析方法與設計原則,慢慢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套體系。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來源:光明網 2017-01-04 鄧暉作為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該校近日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這標誌著清華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目前,清華大學地學系每年招收生態學、大氣科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各20餘名。首任系主任由知名地理學者宮鵬擔任。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行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會。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清華大學團隊預約官網入口及團隊預約注意事項
    清華大學預約網上預約系統試運行時間:2018年7月9日起  ——清華大學為重要的教學科研單位,非旅遊景點,不向任何機構和個人收取參觀費用。  校園參觀諮詢電話:62793001  團隊參觀  預約方式:  入校校門:清華大學新東門(東三門)團隊參觀專用通道【東三門具體位置】  團隊參觀須知  一、清華大學為重要的教學科研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