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的搞笑俗語,都是由許多風趣幽默的勞動人民,結合當代現狀,以及老百姓生活樂趣,把一個個生動的、通俗易懂的故事,用聰明和智慧,富有哲理性惟妙惟肖地講出來。
俗話之所以能傳承至今,這本身就能夠說明它非常「接地氣」。把一個事物具有兩面性的特質,淋漓盡致地表達清楚。比如被人們時常調侃的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其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卻非常有講究。
田從何而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整個宇宙還沒有天地之分的時候,有個叫盤古的人在這混沌之中睡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發現眼前到處漆黑,就掄起大斧猛劈過去。忽然聽得一聲巨響,劈開的一部分變成了天,另一半變成了大地。傳說這就是耕田最早的由來,也是陰陽之分的開始:原本一體,分開後把天空稱之為陽,把大地稱之為陰。
女媧造人
在很多的傳說故事中,講述人類是女媧用土做的。因為盤古開天地後,大地上還沒有人類,女媧自己很寂寞,所以她就做了100個泥人。做完後,還剩了一點泥,她就做了一些泥條,放到了其中50個泥人上。
從此,大地上就有了兩種人,一種人有力氣被稱為陽,也就是有陽剛之氣;另一種人溫柔被稱為陰,也就是陰柔之美。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說明了世間萬物,繁衍生息的自然規律,也就是陰陽相合而生。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
有了人類,逐漸就開始墾荒,牛就成了主要的勞動力。大地屬陰,牛也就被古人稱之為陽,陰陽相合而萬物生,才有了各種莊稼的生長。
我們知道,土地被牛越耕越疏鬆,而田會越來越肥沃,永遠躺在地球上,世世代代也不會被牛耕壞掉。
而牛就不同了,每日拉犁耕田,日久天長不讓它休息,也會被活活累死。所以老祖宗留下了這句俗語,告訴我們後人,在使用牛耕田的時候,要有勞有逸。否則,牛會越來越瘦,最後被活活累死了。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對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都會明白它所表達的意思了吧!但是,你知道這句話背後深藏著什麼含義嗎?那就是不能讓牛在耕田過程中累死了,要好好餵牛,給它吃好,才能有力氣耕田幹活。
雖然有句名言說:「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但是,它們更需要我們好好照顧,畢竟牛老了,牙口不好,只喜歡吃嫩草,體力不支,就不要讓它們耕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