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國新冠病毒肺炎專家組唯一的經濟學家代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舉辦線上直播,從經濟學角度梳理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影響,以及醫療服務體系與宏觀經濟的關係在疫情衝擊下的變化,分析如何使政府主導的公共政策和應對措施更為理性。劉國恩表示,應對具有高度隱蔽性的新冠病毒,要用巧勁,而非蠻力。
對於如何使政府的公共政策變得更理性,劉國恩表示,第一,人類世界從來都與風險同行,應當少提零風險目標,因為零風險從科學上來說辦不到,從經濟上來看也是低效的,代價非常巨大,為之消耗的資源事實上應留給風險更大的疾病。
第二,任何決策都不可能逃離成本的約束,就新冠病毒而言,在救命和救經濟之間一定存在非常重要的取捨,經濟搞不好也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
第三,與過去我們所知的重大全球傳染性疾病相比,新冠病毒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儘管其絕對殺傷力不如SARS、MERS,但是隱蔽性很強,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手段的智慧程度。我們要用巧力把敵人找出來,而不是用蠻力、用一刀切的手段。否則,對健康人的殺傷力也非常巨大。我們應該把更多空間留給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實施策略,使我們的手段更為科學、精準,從而使代價更小,效果更好。
第四,新冠疫情猶如一個警鐘,讓我們認識到對健康投資的重要性。可以預見,未來各國政策都會向醫療衛生行業傾斜,形成共識加大投資力度,這是一個好事。但是,我們希望這些投資能夠更好地放在刀刃上,而不是放在已有些過度配置的醫療條件上。就中國目前而言,要把人、財、物都通過分級診療,從大醫院引到社區醫院。
劉國恩表示,如果我們還要應對二次、三次疫情的衝擊,則需要有越來越強大的社區醫療服務體系。因為80%以上的新冠患者是輕症患者,並且從整個國家醫療體制改革來看,我們也有必要進行分級診療,從上往下進行資源配置。「希望政府在加大醫療衛生投入過程當中,把資源更好地投入到社區醫療服務平臺的建設上,使資源配置變得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從而使得我們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再次衝擊和其他常規性疾病時更從容。」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謝綺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謝綺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謝綺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