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臺灣大學甄試入學制度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甄試入學制度中的「個人申請」越來越重要,招生名額也從最初的一到兩成,擴充至將近五成。這也使得臺灣高中學生,最看重這套入學制度,它並非完全參照智育及考試成績,有更多建立在個人興趣或生涯上的機會變數,但在過去那麼長時間的填鴨式教育下,家長、教師與學校管理層,仍不免依循相當落後的思維,認為任何制度不過就是不同面貌的「考試」而已。

   查太元

    近期大陸剛辦完「高考」,數百萬計的學生,期盼通過考試,使自己浸潤於高等教育,精進能力、獲得加持,在未來人生道路上,更順遂一些。當然,每到這個時候,就有不少人要「噴」這樣的考試制度,再上線上綱到整個國家、民族的教育體制與思維……其實,在東南一隅的小島臺灣,經過大學擴招、教育體制改革,多年漫長摸索,至今也是每到升學季節,引來熱議不休。前陣子約四五月時,最被島內媒體、高中畢業生及家長重視的,就是「大學甄試入學制度」。

    2002年以前,臺灣的高中畢業生若要進入大學,只能通過俗稱「聯考」的「大學聯合招生考試」一途,以成績結果分發志願,與大陸「高考」制度異曲同工。世紀交替之際,臺灣面臨教育改革熱潮,當局廣設高中、大學,開放教科書版本,企圖引進歐美自由開放的教學特點,改善島內教育環境、減輕學生壓力。當教學的內容起了變化,家長與學生受到政令宣傳,對大環境有更積極的想像,那麼舊有的「聯考」制度怎麼能滿足時勢需求呢?於是,大學入學考試的改革方案便出現了。

    每年1月底或2月初,舉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不分組別地統考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五科。每年7月1日至3日,舉辦「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視各類組選考六至十個科目。「學測」的成績,一般用作4月至5月的「甄試入學」參考,而「指考」的成績則用作登記分發入學,類似傳統「聯考」及大陸「高考」的模式。

     之所以設計成兩套考試、制度,是考慮到若學生心中已經嚮往某種科系領域,並且在課餘時間累積相關經歷,但學科成績並不太理想,則可透過甄試入學,讓大學教授們從書面資料、面談等過程,發現學生長才,進而使之有就學機會;又若學生很會考試,學科成績頗佳,符合傳統意義上的「用功」標準,那麼通過筆試成績登記分發,是最簡單方便的。

     起先方案,有「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兩個環節,前者是學校根據校內成績排名,申報推薦給大學校系,但這過程在「學測」考試前完成,很有可能考生受到母校推薦予某校系,但「學測」成績不達標,只能鎩羽而歸。「個人申請」則俟「學測」成績發布後,由考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報名申請,最多可提交五個志願。現在臺灣教育界,多以「推甄」一詞概括這一套制度,便是由「推薦、申請甄試」說法簡化而來,事實上,現今已無「學校推薦」,而是由另一套「繁星計劃」制度替代。

    甄試入學制度中的「個人申請」越來越重要,招生名額也從最初的一到兩成,擴充至將近五成,甚至有些校系招得更多。這也使得臺灣高中學生,最看重這套入學制度,它並非完全參照智育及考試成績,有更多建立在個人興趣或生涯上的機會變數,且若能通過甄試入學,可提早三到四個月自高中校園「解脫」。只是,理想與現實往往是衝突的,在過去那麼長時間的填鴨式教育下,家長、教師與學校管理層,仍不免依循相當落後的思維,認為任何制度不過就是不同面貌的「考試」而已。要考什麼,準備什麼就得了。於是,莘莘學子為了應付甄試入學的個人申請管道所需,總會出現許多違背最初良善立意的景象。

   高中三年的課程裡,並不會有任何科目教授如何培養自身興趣、參與社會活動,以及製作書面資料、培養口語表達技巧……但這都是參與甄試入學的重要成功因素,如果學生平時沒有積累教科書以外的知識與興趣、投身社團,不懂得搜集證照、獎狀或相關憑據,也無法從嘴巴流暢地說出自己的人格特質與理想求追求,那麼大學教授們要怎麼知道這名考生到底有什麼優點呢?於是,越來越多學校,在高三生考完「學測」的那個寒假裡,開辦三到五天的「推甄應對課程」,聘請校外教師臨時惡補,筆者就曾經教授過類似課程,幫助學生陣前磨槍。

    當我面對即將要參與甄試入學的學生們,便發現大多數人露著彷徨的眼神,可怕的是,他們內心裡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請再留意前文所述:甄試入學的個人申請制度,基本上是為已有目標、方向、理想的學生準備的,如果一切從零開始,那麼完全失去這套制度存在的價值,又回到了傳統教育思維下的套路一一應付。

    少數能說出心中「大概」想走什麼路的學生,則是發現相關活動經驗或成果,並不如預期的豐富,甚至涉及科系領域的相關知識少之又少。在模擬面試過程,我扮演主考官,問了學生許多問題,經常得到啼笑皆非的回答。問:「陽宅與陰宅怎麼區別?」某欲投考建築系的學生回答:「一種能照到太陽光,一種照不到。」問:「鞦韆要怎麼蕩才會蕩得高?」某欲投考物理系的學生回答:「使勁!」問:「為什麼我在商場買的1TB硬碟,接到電腦上只剩下900多GB?」某欲投考計算機資訊系的學生回答:「大概那是瑕疵品吧!」……此外,想考中文系的學生把辛棄疾的詞作形容成「溫柔婉約」,自稱學過日語的學生無法以日語自我介紹,種種情況,都是極為尷尬的表現。

    這些學生也是受害者。教育政策美其名適性發展,但校園內、教室裡大多數的時間,仍是背誦、考試、標準答案。一但要求學生展現個人性格、優點特質時,卻發現沒有什麼好料拿得出手。又島內媒體經常模糊焦點,經常報導「家長代表」表示甄試入學制度令考生家庭開銷增大,為製作備審資料、置辦面試服裝所用,事實上,現在甄試入學的備審資料僅需繳交電子檔案,而面試時亦不需穿著華服正裝,所謂「家長」的種種控訴,只是因為孩子在壓迫之下無法於此制度伸展,又未能僥倖靠惡補蹭入榜單之內的開脫之詞罷了。

    究竟有沒有很懂狀況、充滿才氣、熟知志願科系相關知識,並累積豐碩成果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呢?有。但他們不需要多餘的補習,自能通過甄試入學升進大學,開展新人生,即便原先他們的在校成績或許不理想。一切事在人為,端看思維、心態,能不能跟上時代而已。

(作者系臺灣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來源: 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高考「個人申請」指定項目甄試撞期
    中國教育在線訊 臺灣大學學測落幕,考生現在正陸陸續續準備甄選入學作業,但今年的「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卻出現嚴重撞期問題。總共有45校、1005系組安排集中在4月13日至15日,比例佔據所有招生校系的3分之2,讓家長以及高中師生痛斥,這根本是」剝奪考生選擇權」。
  • 臺灣公立大學將只招陸生讀碩博士 私立大學不設限
    中國臺灣網8月20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陸生三法」,但仍附加限制。臺當局「教育部」昨天(19日)表示,未來臺灣公立大學只能招收赴臺讀碩、博士班的大陸學生,私立大學則不設限。陸生赴臺讀碩、博士,要通過申請入學及論文審查;陸生赴臺讀大學部,則以大陸高考成績作為入學依據。
  • 蔡英文談學歷錯誤認知 臺灣教育團體強力抨擊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4日出席青年論壇,脫口而出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不利於弱勢生,不只引起教團抨擊,臺當局教育部門主管潘文忠更為此親上火線滅火,強調12年公教和111考招新制皆強調適性揚才,有利所有學生多元發展,反而更有利於偏鄉及弱勢學生。
  • 觀察:臺灣弱勢生難進好大學 凸顯教育世襲化
    這個問題顯現出臺灣另一個「不公平」,如果不加以正視改善,很難建立正義成熟的社會。  今年5月,島內大學甄試入學委員會公布,經濟弱勢家庭學生佔臺清交等11所頂尖大學申請入學錄取名額比率僅1.8%。臺當局「教育部」統計資料亦顯示,頂尖大學招收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等弱勢生比率都不到2%,其中臺大0.9%、清大1.35%、成大1.34%、交大1.11%。
  • 「學測之亂」暴露臺教育制度漏洞
    臺灣「大考中心」近日公布2020學年度學測成績,因數學科試題過於容易,試卷難度核檢不足,而導致數學滿級分的考生人數大幅增加至14489人,幾乎是去年滿級分人數7782人的一倍,創19年新高。由於數學科滿分人數增加,也使四個科目總分達到滿分級的人數由去年595人增至779人。高分群學生激增,超過了預定的招生名額,大大增加了各高校院系的甄選難度。
  • 大陸學生去臺灣讀大學是不是坑?
    國民黨遷臺初期,大學入學考試是由各校獨立辦理招生考試;每到暑假,考生必須分別前往各校應試,疲於奔命。1954年,當時的教育機構負責人張其昀提出聯合招生,以減輕學子負擔。於是責令四所公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組成「大專聯招會」負責招生事宜。
  • 臺灣學生告別「大學聯考」
    對這一影響臺灣幾代人前程的聯考制度的功過成敗的評價,成為眼下島內各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臺灣的第一次聯考是在1954年,那時只有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4所大學招生,報考的學生也只有1萬多人,時間是7月26日和27日兩天。但就是這次規模不大的考試,開啟了臺灣長達48年的聯考制度。從此,聯考在臺灣歲歲相續,從未中斷,且規模也隨著大學的增設而不斷擴大。
  • 臺灣2019年度大學個人申請招生發榜 錄取率創新低
    中新網5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019學年度臺灣個人申請招生統一分髮結果16日公告,今年共54978個名額,9893人報名,最後51517人獲分發,分發錄取率56.68%,是近4年新低。臺灣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16日公告2019學年度個人申請招生統一分髮結果,2019學年度參與個人申請管道招生的68所大學中,有64校的招生名額使用率高於2018學年度,如臺灣大學缺額96人,比2018學年度(136人)減少40人,臺灣清華大學缺額64人,比2018學年度(159人)減少95人,臺北藝術大學則沒有缺額。
  • 臺灣推出採認大陸大學碩士學位新辦法
    原標題:臺灣推出採認大陸大學碩士學位新辦法  新華網臺北5月22日電(記者何自力 郭麗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22日表示,將以口試取代現行筆試加論文審查,進行碩士層級的大陸大學學歷甄試。簡章將於6月上旬公布。
  • 臺灣大學2014年錄取1.8萬名考生 錄取率創新高
    中國臺灣網3月11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大學甄選委員會」今天公布大學繁星推薦第一至第七類學群錄取結果,2014年共錄取1.802萬名考生,錄取率為47.75%,為歷年新高。
  • 在臺灣怎麼上大學
    小賴介紹說,臺灣的高考方式比較多元,分為學測、術考和指考,考生可通過「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入學」等方式上大學。    小賴所說的學測是指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從1994年開始在臺灣實行,是針對大學多元化入學而設計的方案,在高二結束後考試,每年2月底前舉行,類似內地的高中畢業考試。
  • 臺灣高校申請缺額破萬!頂尖大學缺額高達三位數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5月1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高校個人申請統一分發17日發榜,今年招生缺額破萬,包括臺大、成大、政大、清大等頂尖大學缺額人數都破百;另有23名滿級分學生落榜。
  • 臺灣民眾子弟大陸讀大學 可申報所得稅扣減
    臺灣民眾子弟大陸讀大學 可申報所得稅扣減 2011年07月20日 22:3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前世新大學校長:考試制度消磨臺灣學生熱情
    大學入學主要渠道。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9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學生學力是否變差,和入學制度有何關係?前臺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點出,現在學制設計的分流做得不好,讓一些不適合上大學的學生也進大學,是考試制度消磨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熱情。     據報導,賴鼎銘表示,現在大學生知識來源更廣,差的是學習的熱情和態度。如果有公立大學學生連分數相加都不會,這顯示「大學設太多,分流沒做好。」臺灣大考錄取率有九成多,一些學生想發展技職興趣,根本不用進大學,進大學其實是浪費四年。
  • 臺灣12年免試入學教育現制度缺憾
    臺灣12年免試入學教育現制度缺憾 2014-06-24 14:53:3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臺灣12年年公共教育首年第一次免試入學日前放榜
  • 【臺灣】大一新生答1/2+1/3=2/5,百餘教授批高中弱化
    多個教育團體昨天齊指大學生學力弱化,發起「高中學習要完整有效、大學入學要公平適性」聯署,訴求高中三年要完整教學,學測應延到五六月再考,至今已有39
  • 看懂臺灣的「高考」:一年兩次機會
    2002年,島內取消了統一的一年一度「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方案,高中生不再擔心「一考定終生」了。現在,臺灣高中生有「學測」和「指考」兩次考大學的機會,因此壓力減輕了不少。  曾經的「聯考」:長相酷似大陸高考  2001年以前,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和大陸的高考異曲同工,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統一負責各大學招生,考前臨時召集部分大學教授統一出題,於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統一考試;接著統一閱卷、分發成績,考生根據自己的成績填報志願,各個大學則根據考生志願錄取。
  • 新冠肺炎疫情下,他們何時能回臺灣上學?
    據臺教育部門消息,今年臺灣地區大學個人申請將於3月23日至24日受理報名,二階段甄試預計於4月15日至5月3日舉行。據統計,目前滯留在陸港澳等地無法返臺的臺灣高三學生總共有35人,其中有兩人休學。臺大學「招聯會」今天(5日)宣布,對於因疫情而無法參加二階段甄試的個案考生,甄試項目可免面試、筆試或實作,改採「學測+書審」調整配分。
  • 臺灣「高考」怎麼考?「多元入學」早變味
    實際上,在「教改」21年後,臺灣學生的升學制度正引發前所未有的討論和爭議。今年4月的民調顯示,有六成臺灣民眾支持改回已廢除十幾年的「聯考」,理由是「聯考」更公平簡單。當然,也有23%的人力挺目前的「多元入學」。
  • 臺灣重大教育政策簡介一
    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   自1968年起,臺灣當局推動九年義務教育。推動之初,以增班設校、師資訓練,以及提高學童就學率為發展重點。198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修正公布「強迫入學條例」,臺灣正式進入九年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