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臺灣弱勢生難進好大學 凸顯教育世襲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觀察:臺灣弱勢生難進好大學 凸顯教育世襲化

2015-11-17 09:47:51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2015年11月17日 09:4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 

  臺灣《新生報》16日社論說: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弱勢生要進入島內頂尖大學的機會愈形失衡,近年來各大學已發現此問題,開始規劃扶弱措施。這個問題顯現出臺灣另一個「不公平」,如果不加以正視改善,很難建立正義成熟的社會。

  今年5月,島內大學甄試入學委員會公布,經濟弱勢家庭學生佔臺清交等11所頂尖大學申請入學錄取名額比率僅1.8%。臺當局「教育部」統計資料亦顯示,頂尖大學招收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等弱勢生比率都不到2%,其中臺大0.9%、清大1.35%、成大1.34%、交大1.11%。

  日前「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2016學年度預算時,「立法委員」鄭麗君以「教育世襲化」凸顯議題焦點,指出現行大學入學制度無法改善「反重分配」的問題,只是在複製階級。她並以臺大有6成學生來自雙北市,質疑臺灣大學乾脆改名叫「臺北大學」算了。

  臺灣經濟邁向M型化發展,其實教育問題也是一樣情形,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學生在甄選或考試入學上都較有利。根據「草根影響力」網站調查,父母社經地位較高,子女就讀公立大學的比率也愈高,尤其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中,有45%認為現行教育制度不公平,會出現「學歷世襲化」,造成社會階級無法翻轉。

  儘管過去大學聯考制度曾遭許多批評,但貧家小孩只要肯努力讀書,就有機會進入頂尖大學就讀,開啟扭轉人生的機會。陳水扁出自三級貧戶,從南一中入學臺大法律系,終而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即是人盡皆知的顯例。假使陳水扁生在此時,能有這麼好的際遇?現在貧戶小孩可能要為三餐吃飽而苦惱,家裡哪有能力再供他們課餘活動或學習,但平常家庭可以參加夏令營,富有家庭將孩子安排到境外遊學,這些落差計入入學評比,就註定起跑點不平等,實在太不公平了。

  當富人家子弟比較容易進入「贏者圈」,而窮人家子弟傾向進入「輸者圈」,那就是道道地地的「不公平」社會了。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有一項關於「貧富世襲」的探討,特別關注到富者恆富、弱者恆弱的現象。如果貧困家庭造就的下一代也是窮人,比較難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發展機會,日本學者稱之為「貧困惡循環」或「發達國家陷阱」。其實,臺灣已正步入這種陷阱現象的惡循環中,該是「亡羊補牢」的時候了。

  如今臺大端出「希望計劃」,清大開辦「旭日計劃」,成大啟動「成功起飛計劃」,算是對「扶弱」此一問題有所回應,是不是「為時晚矣」?從好的方面說,有做、肯做總比視而不見好,但如果只是做個樣子而已,終究無法解決結構複雜的大問題。或許,如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所指的,「從中小學就要避免落差」,不是到大學階段再來想做什麼!

  教育世襲化、學歷世襲化,本來就是貧富世襲化的縮影,臺灣教育當局應有新思辨,這絕不是臺當局「教育部」一個機構所能面對克服的難題。如果只靠「教育部」督促幾所頂尖大學端出幾個改善計劃,那發達的先進地區也不致窮盡精神去作研究探討,甚至審慎嚴肅以對了。換句話說,如果臺當局仍不能將問題深化,或無法對症,那愈來愈嚴重的情形必然還會持續下去了。

相關焦點

  • 臺灣學校可設教育儲蓄戶勸募金 扶助經濟弱勢生
    原標題:臺灣學校可設教育儲蓄戶勸募金 扶助經濟弱勢生  據臺灣媒體報導,「立法院」會今(10)日三讀通過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明定學校可設立教育儲蓄戶勸募,所得金錢和孳息可不斷滾存利用,若學校將勸募金額移作他用、強制勸募或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的勸募行為,可處5萬元(新臺幣,下同)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
  • 臺灣大學招生呈現兩極化:入學易 進前10強校難
    臺灣升學專家分析,今年二類組(理工)、三類組(醫學)前10強校系皆調整成最激烈的採計方式,前段考生廝殺程度將更勝以往;而後段校係為了不被淘汰,也卯盡全力吸引考生,大學招生趨於「兩極化」。升學專家劉駿豪說,從今年學測來看,雖考的難,但前幾志願分數仍居高不下,可見前段班高手角逐、中後段學校卻人人可念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劉駿豪表示,大考分發時,校系若有自己採計方式,可凸顯招生特色。
  • 臺灣實驗學校量產背後,凸顯哪些教育隱憂?
    上個世紀,臺灣地區的教育體制充滿管制,中小學只有兩種選擇:公立和私立,學習內容均受到課綱約束。2000年以後,民眾開始尋求更多的教育選擇,臺灣的部分縣市逐漸開放了申請在家教育和公辦民營學校。2014年,臺灣地區通過了所謂「實驗教育法」,在2017年年底的修法中,更開放校數上限,並容許實驗大學辦學。掛名「實驗」的學校大增,各種教學理念百花齊放。
  • 臺灣某大學體育老師:「混」文憑是教育隱憂
    民調顯示,在各項施政中,臺灣人對進行了10多年的教育改革最不滿意,家長與社會普遍抱怨畢業生能力下降,素養不夠。雖然這與社會富裕後家庭少子嬌養有關,但教育內容、方式包括升學制度也屢被批評。本周,大學體育老師李政達投書《聯合報》,提出他的觀察:臺灣大學供過於求,學生升學容易,不珍惜學生機會。
  • 臺灣幼兒園招生:抽籤家長少 弱勢照顧多
    近日,記者走訪了臺北市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一些幼兒園,想不到得到的答案是臺灣的兒童節設在4月4日,但他們隨即告訴記者,5月底是各幼兒園的招生季,也是孩子們很開心的日子。  那麼,臺灣的優質公立幼兒園入園難嗎?針對這樣的問題,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臺灣幼兒園以公平入園為準則,但對弱勢孩童有很多優先照顧。
  • 臺灣陽明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宣布通過合併計劃書
    臺灣陽明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召開校務會議,臺灣陽明大學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臺灣交通大學59票同意、15票不同意,兩校同時通過合校案,目前合校計劃書已送至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新學校有望於2020年8月1日掛牌成立。    據了解,隨著島內少子化影響加劇,臺灣各大高校合併近年來屢有發生。
  • 臺灣有多少好大學,你了解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寶島臺灣有不少的好大學,然而對於臺灣的大學,我們中的大多數並不了解,這兩年越來越多的臺灣高校開始到大陸招生,大家也開始更多關注臺灣省的大學
  • 臺灣高校教育陷內憂外患:難招境外生、難攬好教授
    舉例來說,政府將陸生納健保,不是讓他們比照外籍生繳6成保費,而是讓外籍生和陸生繳全額保費,讓陸生背「害外籍生」之名。  臺灣招陸生愈來愈困難,改推「新南向」,要招東南亞學生。但因語言、文化隔閡,臺灣私立大學招到東南亞學生來開班,若沒政府補貼,一定「入不敷出」。現在臺灣高校是西向招陸生受挫、南向招東南亞生困難重重。
  • 「公」不應求 傾斜弱勢(兩岸聚焦)
    這家幼兒園月均收費在3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000元)左右,在臺灣私立幼兒園中算是高的。「公立幼兒園收費是低,但熱門的公立中籤率比大學錄取率還低,很難進。」家長們說。為了孩子,有的家長几乎跑遍了臺北市所有的公私立幼兒園,精挑細選後才拍板定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人重視教育全球知名,在臺灣也不例外。
  • 為什麼大陸學生選擇去臺灣留學?-教育觀察
    2015年臺灣高校招收大陸生共錄取了1804人,錄取率達90.74%,比2014年的1234人,增長了46%。這樣算下來,一年6萬人民幣左右的留學費用,不僅比港澳地區的大學少了一半左右,更是遠低於歐美院校,如此便宜的費用對於普通工薪階層家庭來說確實是上佳之選。  3.陝西教育觀察留學表示:臺灣的大學不乏世界名校,例如臺灣大學、成功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長庚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中國醫藥大學」、臺灣「中央大學」、臺灣中山大學[微博]、陽明大學等。
  • 臺灣「自主招生」是「拼爹」 對貧困生不公平
    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  本網臺北專電 臺灣的大學學測成績已發榜,現在進入甄選階段(類似大陸的大學自主招生,需面試、口試)。近日,臺灣最難考的院系的「掌門人」——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楊泮池炮轟甄選制度。他說,大學推甄制度對富爸爸的孩子較有利,這些人會包裝,學過才藝或經過專門培訓,面試、口試能力比窮孩子強。
  • 保護弱勢少年兒童,臺灣是怎麼做的?
    原標題:保護弱勢少年兒童,臺灣是怎麼做的?  新華網臺北10月7日電(記者韓淼 陳鍵興)近年來,兒童福利問題尤其是兒福機構議題愈加受到重視。新華社駐臺記者專程走訪臺灣多地的少年兒童福利機構以及相關社會團體,實地了解臺灣在這一方面的理念與做法。
  • 臺生:臺灣阻礙人才發展,西進大陸求學已成趨勢與時代潮流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許瑞娟在臺某頂尖大學讀博士班三年級,今年考取赴新加坡公費留學,因有感拿到臺灣博士學位沒有價值,臺當局教育部門給的公費不足以支持留學,她又具備公務員資格,若在新加坡打工恐違反公務員兼職,她決定放棄臺灣的一切,赴香港從頭開始,期許自己成為國際人才。她還寫了一封信給臺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稱「臺灣的環境根本就是阻礙真正的人才發展,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 臺灣存在「弱勢悲情」心理?
    「中原心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對臺灣民眾「弱勢悲情」心理的體察。毋庸諱言,這種「悲情」心理是普遍存在於臺灣民眾的意識深處的。百年來中國深受外敵的侵略壓迫,國勢衰落,在日本殖民主義長期統治之下,臺灣人民猶如「無花果」,一直備受挫傷和壓抑。
  • 蔡英文談學歷錯誤認知 臺灣教育團體強力抨擊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4日出席青年論壇,脫口而出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不利於弱勢生,不只引起教團抨擊,臺當局教育部門主管潘文忠更為此親上火線滅火,強調12年公教和111考招新制皆強調適性揚才,有利所有學生多元發展,反而更有利於偏鄉及弱勢學生。
  • 臺灣的大學,你了解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寶島臺灣有不少的好大學,然而對於臺灣的大學,我們中的大多數並不了解,這兩年越來越多的臺灣高校開始到大陸招生
  • 臺灣經濟不景氣 經濟弱勢民眾無所不當(圖)
    臺灣經濟不景氣 經濟弱勢民眾無所不當(圖) 2007年12月20日 16:3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馮國豪:臺生西進大爆發因臺灣教育環境惡化
    馮國豪:臺生西進大爆發因臺灣教育環境惡化 2018年05月31日 13: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南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馮國豪近日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今年臺灣頂尖高中畢業生踴躍到大陸申請名校的現象引起各方關注,「西進」的趨勢是擋不住的。
  • 臺灣新北市推「小草書屋計劃」 關愛弱勢兒童
    2007年,臺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聯合三峽社區發展協會等團體,啟動「小草書屋計劃」,希望透過青少年教育,幫助弱勢少年兒童。2015年,小草書屋正式落成,運營理念是「讓這片土地多一點正面能量,勇氣與陽光」,主要通過志工的陪伴,包括免費輔導課業、培養一技之長等方式,協助「小草」找到生存的價值。
  • 臺灣大學現狀:有錢人子女多進公立(圖)
    (臺媒資料照片)  中國臺灣網3月2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據臺灣「教育部」統計,近年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每年申請就學貸款均超過25萬人,是公立大專院校的4倍。學者研究也顯示,家戶年所得120萬(新臺幣,下同)至499萬元家庭的小孩進入一般公立大學比例,是50萬元以下家庭的2倍,也比50萬至119萬元家庭多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