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語稱,「有福之人六八月,無福之人正臘月」。
從字面就可以看出,農耕文化時代的老祖宗們認為生在夏天的孩子比較幸運,至於生在冬天的孩子就屬於福薄的人。
那麼,德國也是這樣嗎?
1970年前,德國社會的流行趨勢是春天生娃。
很懵懂的感覺吧?天壤之別。
不過,轉折點源起上世紀70年代。從那年開始,德國居然有了夏天生娃的流行趨勢。
但夏天生娃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夏季生孩子是時髦
1970年至今的這四十年來,德國人就愛在夏天生娃,醫院婦產科最繁忙的月份是七月、八月、九月。1970年之前,德國醫院婦產科最繁忙的時間是每年年初。
為什麼會這樣?是整個社會的性行為發生了變化?是環境的影響?
最喜歡追根究底德國科學家們為此做了很多研究,旨在弄明白這改變的原因。
以德國嬰兒出生率最高的2019年為例,7月平均每天有2344個孩子選擇來看世界;而12月只有1935個孩子。按照百分比計算,7月與12月相比,孩子每天的出生率相差整整20%。
那麼1970年呢?二月,三月和四月是當時德國人最喜歡生娃的月份。
避孕藥,自由選擇孩子出生月份
聯邦人口研究所(BiB)的人口變化與老齡化研究部主任塞巴斯蒂安·克魯森納(Sebastian Klüsener)表示,早期大多數兒童在春季出生的事實,源自社會受農業影響,並受收穫季節的影響。
也就是說,夏天確定收成後,才能決定是否生孩子。確定養得起,那么九個月之後,也就是來年的春天,家庭添加新成員一枚。
在當時的德國社會,婚前性行為是禁忌。當然,法律也起了大作用。
1900年生效的《德國民法典》第1300條規定,如雙方訂婚並同居後,男方拋棄女方,女方有權因雙方發生了性關係而向男方索要賠償金。據悉,二戰前,德國法院經常有這類判決:被拋棄的新娘獲賠數千馬克。
不過,在1998年5月4日,德國政府終於將這條已經相當過時的法律條文廢除。
所以,那個年代,孩子們是婚後才有的。
所以,婚禮的日子必須定在夏天,一個確認能收穫的季節。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改變呢?
要知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德國聯邦法庭還有過這樣一個判決:已婚婦女要以奉獻精神滿足丈夫的性愛要求,且不得流露出應付或反感的神情。
但,也是在六十年,德國人的性倫理和道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性,不再是禁忌話題,婚前性行為也不再是禁忌。
所以也就有了一個新的藥丸——避孕藥。
1960年8月18日第一批避孕藥在美國上市。1961年8月18日,避孕藥在西德上市,又過了四年之後,前東德也有了避孕藥。
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約書亞·王爾德(Joshua Wilde)解釋,由於獲取避孕方式變得簡潔容易,所以意外懷孕的比例下降,分娩變得更加可預測。
不過,根據王爾德的說法,按照那時的德國的傳統,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春季或初夏出生。於是,春季生娃高潮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再後來,就變成夏季嬰兒的流行趨勢。
高溫容易導致流產
此外,科學家們還提出了一個生物學因素的理論,來闡述為什麼春天出生的孩子越來越來少,夏天出生的孩子越來越來多。
人口統計學家王爾德研究氣候變化對季節性生育分布的影響:夏天高溫很容易讓孕媽媽體溫升高,而孕媽體溫過高容易引起胎停育。胎停育了,孩子也就沒了。
與此同時,在地球變暖的當今,就連夏季的懷孕成功率變的很低,後果就是春季生育率也降低。
但是,德國科學家們也認為,生育趨勢從春季到夏季的變化,並不是純粹的德國現象:大多數歐洲國家和美國也經歷了類似的變化。
雖說如此,但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西部地區與前東德地區的生育季節區別。根據德國官方調查研究,上世紀80年代,原西德地區的生育季節已經從春季到夏季發生了變化,但在原東德地區,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逐步發生變遷的。
秋天生娃是正道
出生月份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產生真正的影響。
根據挪威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年齡較小的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往往比較困難——因此,學業的成功還取決於上學的年齡。
重點的研究來了:秋天出生的孩子不僅壽命長、身體高、骨骼還強壯。
德國科學家們通過對近年來死亡的100萬丹麥和奧地利人進行研究,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研究結果:10月到12月份出生的人比在4月到6月出生的人壽命長6年。
能多活6年,為什麼?
其一,夏天和秋天果蔬豐盛,媽媽營養充分,生出來的寶寶也更健康。健康就有長壽的最基本條件;
其二,孕期是夏天,所以媽媽們可以經常散步曬太陽,使身體獲得更多的維生素D,促進胎兒骨骼生長。所以孩子個高也是事出有因。
其三,也正是營養好,骨骼發育就好。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表明夏末到初秋期間出生的寶寶相比其他月份的寶寶的骨骼要強壯。
當今社會已經不是農耕時代,備孕等基本沒有什麼限制,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春天、夏天都別生,算準日子,生娃就要生在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