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論「便利商店」的新作之前,我們有必要去楊乃文去年年底的新專輯串串門。唱片市道不景氣,流行樂壇很低迷,對於一心向樂、真誠獻歌的音樂人之間,理應多加溝通、增進友誼,而在必要時當然也需要一定的平等競賽,時髦的語法那就叫PK。這一次,是一首《電視人》將「便利商店」和楊乃文拴在了一起,一曲兩用,自然免不了要被人指指點點、比較高低。當然,我還是那句話,在楊乃文所有的作品裡,如果一定要選擇相對失敗的作品(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麼她的幾首演繹內地音樂人的作品,肯定會在海選中名列前茅。
比如高旗的《不要告別》和「花兒」的《靜止》。當然,這兩首歌曲出現狀況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楊乃文是吃了翻唱的虧,多少有點敗在人們先入為主的印象中。而在《女爵》這張新作中,儘管這一次《電視機》換成了由她首唱,但卻依然感覺到這首作品在整張專輯中的「別具一格」,因為很明顯這首作品有太強的個性印跡,強到久經沙場的楊乃文在演唱過程中也出現了疲於奔命的狀況。水土不服乎?風格迥異乎?其實道理很簡單,世上絕沒有穿什麼禮服都明豔動人的女爵,同樣以這個邏輯推論,從「便利商店」裡出來的東西也絕非件件都是開罐即食、經濟方便。
於是回到了「便利商店」的這張新專輯《電視猴》,目光的焦點自然要先放在《電視人》這首單曲上。打開CD機/按Play Play/Da La Da Da Da/打開CD機/再選第二第二/Da La Da Da Da,這下感覺全了、齊了,一聽就是十足的原配貨,幹練、對點和充滿朝氣,儘管沒有那種奪人眼球的霸氣,但精良的對焦卻足以讓人在3分26秒的時間內準確的找到想要的情緒釋放或共鳴表達。
的確,與上一張專輯《Five Star》相比,「便利商店」在這張新作中有兩個很明顯的改變。一個就是他們的「英式」比例的下降,真正從一家「英式」專賣店,發展成為以「英式」做主體,卻又包含了許多小特色、小玩藝兒的「便利商店」。當然,之所以在這裡沒有用多元一詞,是因為這張專輯並沒有走上濫俗的大賣場之路,僅僅只靠品種花色繁多來打元素牌,它更多的體現出一種順其自然的積累,讓「便利商店」整體的音樂在經過必要的模仿、借鑑階段後,進入了一個真正以我為主的成熟創作期,既有根、又有枝,還有花。第二個轉變則是「便利商店」的旋律寫得更平了,不再像《Five Star》那樣充滿著突兀的假聲和猙獰的起伏,而是在更人性的基準線上,製造出更多感性的回味。別急,那些以為平實就是平庸的人們,評判流行音樂優秀的標準並非僅僅只有非主流與否一桿枰,「便利商店」這次將旋律拉直的舉動,其實也正是在動聽性上所做的一次升級,並且成功進入了主流與地下音樂最中間的那一片肥沃和充滿著無限生機的地帶。
同樣,「便利商店」也沒有因為拉直旋律而讓音樂顯得庸俗,從刀郎或者楊臣剛的角度來講,他們的音樂其實依然不那麼「好聽」,因為他們所做的是音樂,而不僅僅是歌、是簡單的旋律,於是自然就要提到平衡性。《電視猴》這張專輯在平衡性上顯然也要比上張專輯做得更出色,尤其是王娜和曲銳兩位編外鍵盤手的加入,也讓整張專輯的音樂層次變得更為細膩,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諸如《Silent
Day》和《悲傷城市》這些作品的豐滿度,如果說《Five
Star》時的「便利商店」還是A罩杯的話,那麼這一次他們就已經成功晉升成了C罩杯了。雖然,這種平衡的代價會讓你覺得他們的個性似乎不像以前那麼牛X了,但不要忘記樂隊是一個集體項目,音樂講究的也是分工合作,如果一個樂隊的音樂最終給你留下印象的只有主唱只有歌曲,那麼只能說這是一支有個性但卻不成熟的樂隊。
至於說到「便利商店」這張專輯流行的可能,是的!它依然不會大紅大紫的流行,但考慮到目前有太多像楊臣剛這樣的人材,那麼所謂流行的重任還是交給他們去做吧。其實,想要音樂作品真正流行,真的不能老是在心裡想著如何流行,最腳踏實地的還是像「便利商店」那樣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性自然的流出來,通俗的說這就叫做自己。周杰倫不就是這麼流出來的嗎?而臺灣的「五月天」不就是太想把自己流行了,反而被流行夾住腦袋了嗎(對不起,我又要得罪人了)?總算,「便利商店」這次沒有讓人失望,他們就算沒有獲得完美的成功,至少也是走在了去向成功的路上。
(責任編輯: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