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創新驅動科研成果加速落地

2020-12-2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治理問題。根據官方最新公布的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環保技術的創新是重要的實現步驟。同時,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出現,也促使我們在節能環保方面要有所創新。

對於環保這個強應用性的領域而言,在科研成果轉化成為技術應用過程中,往往離不開資本投入。科創板實施以來,鼓勵技術驅動型企業,以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推動並解決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受阻等諸多難題,尤其是對環保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調動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研發到成果的轉化落地。

那麼,國內環保科技創新產業當前的技術現狀與創新趨勢是什麼?科創板將給產業發展帶來哪些變化與機遇?在這個過程中,科研工作者又是如何堅守夢想與初衷的?

第一財經專訪了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他在環境工程、汙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節能減排等領域做出了諸多開創性成果。

「我國環保產業當前創新速度加快,創新引領、交叉融合、科技創新提速的趨勢明顯,在節能降耗、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水平會超出預期。」戴曉虎強調,簡單依靠傳統技術無法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科技創新是必要手段。

1.第一財經:如何去理解環保產業當下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創新和融合?

戴曉虎:回顧以往數十年的發展,環保產業僅對環境治理起到了支撐作用,而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力度也在加大,環保產業如今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支柱產業。

基於我國資源短缺、環境容量受限及製造業發展所處階段等諸多因素,我國的環境問題存有複雜性和迭代性特徵。隨著環保理念的提高,我們對於環保的創新需求非常大。其實,在全球範圍內,環保方面的技術創新都是嚴重滯後於其他高新技術領域,同時,這也意味著發展潛力巨大。

要解決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傳統技術已經遇到了一定的瓶頸,所以需要有科技創新的新技術去推動解決;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仍有許多技術停留在實驗室裡,現在通過科創板的方式,就可以把這些很好的想法、智慧、技術進行轉化來解決問題。

從環保創新的趨勢來說,學科交叉是一個重要的抓手,例如,生物科技、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在於與環保需求進行好的融合創新後,將會產生好的技術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學科交叉再疊加新技術的湧現,現在創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我們在節能降耗、資源循環利用上的科技創新應該會大大超出預期。

看環保產業未來的創新走向,例如在汙染物治理方面,我們過去是一把火燒掉或者是埋掉,但在未來,對於這些汙染物質,先是要源頭減量,再進行綠色化利用,最終才是處理處置,未來的技術開發是圍繞著這麼一個主線脈絡。總體而言,未來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技術,一定是生態化、資源化的,當然,還有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技術的植入。因此,技術開發的主線清晰了,市場競爭力就不會差。

2.第一財經:目前,環保產業在產學融過程中的發展現狀、融合情況是怎樣的?

戴曉虎: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環境保護是完全以應用為導向的。打個比方就是,誰如果能夠解決中國的環保問題,那麼這個技術就代表了國際前沿。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在環保領域的科研與實際要解決的環境問題,仍有一定距離。國際上關注的環保問題、學術論文,更多地是關注後工業時代或者其他需求。而我國的汙染問題還屬於工業進程的前端或者中端。

而且,高校科研的考核機制還是以論文為導向,從科研成果到技術應用之間還沒有形成通暢的轉化機制。一個技術要變成真正的技術,需要經過九級試驗,目前高校能做的一般是到前三級或者前四級,越到後面需要有一定的資本投入。而長期以來,這個機制沒有打通,導致了我們有很多理論,在前三級小試也做了,但是沒有能夠真正的轉化。

科創板加速了高校研究與企業間的合作。對於企業而言,想要進步、上科創板,就需要有技術支撐;對於高校的老師來說,他們在到了技術研發層面、完成論文之後,也可以不用轉換方向,他們可以把知識和智慧轉成財富,或者是更好地實現他的理想或者是情懷。因此,科創板使得兩者能夠融合,對我們的成果轉化而言,是打通了這條路,是一個很好的機制。

特別在環境領域,科創板對於科技成果的轉化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環保產業現在對技術、專利尤其是核心的、硬核的技術需求,要比原來要大很多。我相信,科研人員可以更好地調動研發的積極性,對企業來說,也能夠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3.第一財經:科創板的實施,對於環保產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戴曉虎:在過去,高校更多地是注重在研發、發表論文上,然而,通過科創板這一年多來的實踐,明顯感覺到校企合作間的交流互動更多了。

環保節能領域的技術要求,和其他板塊可能有一定的差異,但是這個領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又十分重要,面臨的任務也十分的艱巨,而且我們面臨的汙染問題,不僅是多介質的問題也是複合型的問題,所以更需要技術創新來支撐。

在過去一段時間,由於我們在技術和資本的結合不夠,導致環保領域有很多很好的技術沒能夠真正的實現成果轉化。在科創板設立節能板塊,一方面是搭建了特別好的一個平臺,這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大力提升他們的積極性,能夠更好地讓成果落地;另外一方面,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如果它具備了一定的科創的屬性,符合了科創板的要求,它就可以到資本市場去融資,從而再創新、再提升。對於科研工作者、企業及環保問題的解決,科創板帶來的機遇將會造成一個多贏的局面。

可以說,科創板的實施,真正實現了科技和資本的有機結合,使得科技創新的價值真正得到體現。如果你有核心技術,有核心專利,那麼有企業合作,那有可能三五年以後可能就會上一個很大的臺階,對科技工作者來說,也能夠實現他的理想和實現他的夢想。

再者,成果的轉化會得到更好的推進。因為在之前成果要真的去轉化,是缺乏一個很好的平臺。而現在的企業的積極性上來了,因為他們急需要新的技術,有了新的技術,那麼它可能可以更上一個臺階,這樣也能夠更好地推進我們科研成果的一個轉化。

同時,還期待這科創板推動市場的規範化,帶動整個環保市場的技術提升和高質量提升。在環保領域的技術難度攻克方面,更多的將是以問題導向來作為技術的研發方向。在一定的時間積累後,那麼肯定會有很多的硬核技術、硬核裝備會能夠湧現出來。

從未來方向上看,我感覺一個是智慧環保的方向。在針對水、氣、固土等介質的汙染治理與資源回收上,將會是綠色低碳的技術。在材料、藥劑、軟體、測試儀表方面,也應該都大有作為,因為在這方面,現實技術與真正期待的技術仍有很大差距,潛力也很大。最後在解決環保問題,需要有高端的裝備,我認為在智能化的高端裝備方面,我們各位從事環保的這些企業家也好,研發人員也好,在這一方面也是大有作為。

在這個過程中,挑戰和機遇並存。現在通過科創板實現了科技和資本的有機結合,一定會助推我們環保企業的這個高質量的發展。如果是有志於科技創新,科創板應該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4.第一財經:整個環保產業鏈條現在是越來越通暢了。未來發展可期,您覺得資本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或者是產學融的過程當中,它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戴曉虎:從科技創新角度來說,資本如何跟科研進行有機融合是很關鍵的。

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一方面是要有創新理念,另一方面就是技術或者成果轉化。在這個層面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資本如何能夠更好地為創新提供服務,在有一定資本的時候就是想辦法再去投入創新。

科學家要實現夢想,是希望資本不停地投入,進行產品的迭代更新。特別是在環保領域,要把一個技術從一開始到最後的轉化落地,這個投入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社會資本參與,光靠國家科技計劃或者一個企業進行的話,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這個技術如果還有一定的排他性,或者是真正的硬核技術。諸如監測儀表、軟體、化學藥劑等方面的成果之所以還不盡人意,我認為就是資本的投入跟不上。

這就需要資本投入的積極性,也就是企業、科學家也很積極,這兩者之間能夠有機的雙贏的話,那對整個這個環保的技術創新,我認為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當然,環保產業還有一個特點,除了技術創新以外,還涉及到監管層面。從現在趨勢來看,環保對技術的標準和要求要比過去嚴得多。也就是說,過去可能靠一些市場化行為就能夠站住得腳,而現在更多的要依靠科技創新。科創板把節能環保列在這個板塊,特別是對一些環保領域的科技型企業,我覺得是一個極大的、絕好的平臺,而且是很大的、很好的一個機會。

5.第一財經:作為一個深耕環保領域研究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您見證了環保從技術到產業再到支柱產業的轉變全過程,您對此有哪些體會?

戴曉虎:環保產業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原來的嘴上說說,到現在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產業。從科研角度來講,過去只是發現一些現象問題等,如今正逐步且必須要把它變成一個解決環保問題的技術。究其原因,這跟國際形勢、全球氣候變化有關,更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愈發重視,尤其是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要怎麼劃等號?這個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來做貢獻了。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他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要實現自己的情懷和理想;另外一方面,如果能將自己的智慧或者知識變成一種資本,然後再去投入、研發,為社會做貢獻,這也是每個科學家心中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或者說夢想。如果我們能把這兩者關係處理好,將來我們國家在科技創新上將會邁上一個大臺階。

6.第一財經:對於科研工作者或者是高校科研機構而言,除了能夠更好的轉化成果外,資本介入、企業需求是否也在倒逼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創新?科研機構也在朝著平臺化的趨勢發展?

戴曉虎:現在確實這個趨勢很明確。對於我們的環保領域來說,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產業升級,這方面的發展是比原來的需求更加旺盛。

也就是說,我們講的產學研用,現在這條脈絡比原來要更加的清晰。在這裡面,我認為主要是產和學現在的結合比原來要更加緊密,這是整個鏈條當中的主力軍,換句話說,如果企業跟研發之間有了很好的技術,那麼後面在應用過程或者是其他方面都能跟上。原來如果這兩個脫節的話,即便是研究成果給這個企業主,他看了這個技術沒有什麼太大亮點,他也結合不起來。

現在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當然也包括科創板的優勢,應該說這條脈絡是更加清晰了,因此對於環保技術和裝備方面的創新,應該是充滿了期待,至少從我高校這一年的實踐或者體會來看,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黃清輝
    黃清輝,男,博士,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個人經歷教育經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博士(2005),環境科學;華東師範大學 碩士(2002),自然地理學;華東師範大學 學士(1999),化學 [1]工作經歷2008年7月—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華東師大成立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 以「應用驅動創新」為核心理念
    華東師範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9月26日舉行成立儀式,學院為實體教學科研單位。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嘉定區科委副主任金世珍,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
  • 「同濟大學-萬家寨水控集團研發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周昱麗 通訊員李佳麗 錢衛東)近日,記者從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宣傳中心獲悉,12月31日,「同濟大學-萬家寨水控集團研發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雙方將進一步深化水環境、水生態、先進裝備等各方面合作,推動以產學研相融合的新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首屆研究生年會舉行
    11月24日,首屆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年會於同濟大學衷和樓410會議室開幕。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羊亞平教授,同濟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張宇鍾教授和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建衛教授出席本次年會。百餘名物理學院研究生參與此次年會,並展出優質牆報。
  • 同濟大學「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發布會成功舉辦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北京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位於中關村科學城的北京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探究其是如何加速醫療機器人成果轉化的路徑。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在政府指導下成立的醫療機器人技術協同創新平臺。  迎刃難題提升醫療機器人創新應用     「整體來說,我國醫療機器人的創新應用尚處於導入階段,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在培育的過程中。
  • 百年同濟遇上青島創新少年 200名優秀學子共赴同濟大學「MINT未來...
    當百年同濟遇上青島創新少年,「中國創新的新一代,將在今天的你們中誕生!」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院長馮曉面對"青創"學子們說道。2018年7月15日至20日,青島九中、青島三十七中近200名優秀學子,共赴同濟大學參與"MINT未來實驗室"實踐課程班,以喚醒青春創新力量為名,以科學的德國MINT課程體系為載體,在孩子的口袋裡播撒一顆面向未來的種子,與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同舟徜徉智慧之海,共濟共育未來科創"苗圃"。
  • ...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同濟大學「十三五」科研工作回眸
    作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十四五」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發展規劃、全面提升同濟大學科技創新質量、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具體行動,同濟大學將推出 《關於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質量的若干意見》30條,還將對學校科研管理政策、支撐激勵政策進行系統性修訂和制訂,助推「十四五」學校科研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保護環境健康,成就人生夢想!
    院長寄語江桂斌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將以其深仁厚澤的歷史底蘊、名家薈萃的師資隊伍、學貫中西的育才理念,為有志青年搭建平臺,追逐夢想,鴻鵠高飛!
  • 設計驅動創新 同濟大學深圳NEEDS Lab產學研成果展開幕
    同濟大學深圳NEEDS Lab產學研成果展在南山高北十六創意園正式啟幕,展出了一系列與產業結合的城鄉交互、醫療健康、交通方式、創新教育、社區營造、智能生活和產業轉型等研究項目成果。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作為在最新的全球高校競爭力排名中位列亞洲第一的學院,在2018年與盈致未來文創合作,用100天的時間點亮了科技園北區的一個老產業園區——這就是展覽所在的高北十六創意園,這背後的學科引擎就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在落地南山的同濟大學深圳「未來需求實驗室( NEEDS Lab)」。
  • 天津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在這一戰略指引下,8月23日,天津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共同籤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和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備忘錄。根據協議,雙方將面向「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契機,統籌協調,深化合作,聯手共建高層次高水平的「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並將其打造成為天津市新醫學教育與科技綜合改革試驗田,以此為支點推動兩校實質性的學科融合發展。
  •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1年12月17日,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成立。☆學院的定位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建院方針為:新機制、高起點、辦特色、創一流,持續發展.☆學院將招攬國內外高級優秀人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應用推廣(成果轉化)等方面協調發展,快速實現重點突破。
  • 山東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
    儀式上,姚慶國宣讀了關於成立山東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決定。 羅公利在致辭中表示,學校近年來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辦學主體遷至青島後致力於「深耕海洋,築夢蔚藍」,先後設立海洋工程研究院,開辦涉海專業方向,在全國率先開設海洋測繪專業,在海洋科研多個領域開展了有益探索。
  •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華清環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及...
    本站訊(通訊員 胡宏遠)4月20日,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華清環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同中國華冶集團公司在中國華冶天津辦公樓就共同擬建北京華冶環保研究院舉行了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劉洪波、天津華清環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全濱及中國華冶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玉軍分別代表三方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
  • 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代表團訪問精儀學院
    本站訊(通訊員 李清)6月26日,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祝雪芬、實驗中心主任祝學雲、院長助理王慧青一行3人訪問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精儀學院院長曾周末、精儀學院副院長胡曉東、精儀系副系主任劉蓉會見來賓並參加座談。
  • 【院長來了】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沈曉冬:立德樹人,協同創新
    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南京化工大學的歷史最早便可追溯到三江師範學堂。2001年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學與原建設部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南京工業大學。近日,新材料在線®走進南京工業大學,對話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沈曉冬。了解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學院在科研、教學方面的獨到之處。初次走進南京工業大學,被它低調、沉寂的氣質感染,它將自己各色的建築,精巧的安插在山林之間,隨處可見深綠色的爬山虎、涼爽的綠樹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