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畫面:兔子提著籃子邀請老鼠一起去野餐;
壞消息!——畫面:開始下雨了!
好消息!——畫面:兔子帶傘了;
壞消息!——畫面:傘被大風吹跑了!(還有打著傘的老鼠)
好消息!——畫面:傘被一棵大樹攔住了,老鼠回到地面上;
壞消息!——畫面:老鼠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中腦袋!
——《好消息壞消息》
繪本《好消息壞消息》文字部分只有2個詞:好消息、壞消息,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心態截然不同的小動物,同時也串起了小兔子邀請小老鼠去野餐時發生的一系列意外、有趣的場景。一路上它們遇到大風、暴雨、蜜蜂群和閃電,這些在小老鼠的眼中都是「壞消息」,而在小兔子的眼中都成了「好消息」,他一次次地帶領小老鼠化「壞」為「好」,但小老鼠並不領情,他心情糟糕透了,並把這一切歸罪於小兔子,小兔子委屈地哭了,小老鼠看到小兔子這麼傷心,經過反思,他用「好消息」的方式主動向小兔子示好,兩個好朋友和好於初。
當我第一次讀這本繪本時,就喜歡上了一直帶來「好消息」的小兔子,真是太有智慧了,無論遇到什麼糟糕的事情,小兔子都能夠樂觀地面對。
然而再讀時,才發現生活中的我們更像繪本中的小老鼠,遇到事情,就「懵了」,在經歷了生活的洗禮後,才發現無論處於何種境地,用積極心態享受當下,才能抓住命運的喉嚨,主宰自己的人生。這麼深層的哲理,只是簡單的文字,再加上不多的圖畫就完成了,不可不謂成功!
本文將從繪本的創作者與繪本賞析、繪本在現實中的教育意義、 繪本講解的技巧這三個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些許啟發。
1、繪本的創作者傑夫·麥克——當下全球炙手可熱的繪本大師
《好消息壞消息》的創作者是當下全球炙手可熱的繪本大師傑夫·麥克,他是小比爾·馬丁圖書獎得主,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啊哈》、《看這裡!看這裡!》、《我能自己做》等等,其繪本作品正受到美國、歐洲上千萬孩子和父母的瘋狂追捧和喜愛。這本《好消息壞消息》一經推出,就被法、德、意、荷、日等12個國家競相引進版權,銷量近千萬冊,掀起近年來罕見的「現象級」繪本旋風!
傑夫·麥克生於美國紐約附近的一個小城,從3歲時便開始動手畫畫,他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並從中汲取靈感。他非常的厲害,在火車上、飛機上、麵包店裡甚至自己家的地板、餐桌上等任何地方都能進行創作。他的繪本作品曾被《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等大力推薦並榮獲多個獎項,也曾入選紐約州伊弗森美術館2000年、2002年藝術雙年展。
2、傑夫·麥克創作特色——個人特色鮮明,語言極簡、圖畫形象生動、蘊含耐人尋味的哲理
兩次獲得凱迪克獎金獎的美國畫家芭芭拉•庫尼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出了繪本中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圖畫書像是一串珍珠項鍊,圖畫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鍊沒有細線也不存在。」
傑夫·麥克的作品將繪本的這種特色發揮到了極致,文字在繪本中佔據的篇幅極少,接近於沒有,《好消息壞消息》、《啊哈》、《看這裡!看這裡!》等都是如此,繪本名字就是繪本中所有的文字。
圖畫形象生動也是傑夫·麥克作品的一大特色。《好消息壞消息》中小兔子驚喜的眼神,純真的笑容將小兔子的積極樂觀表露無遺,小老鼠瞪大的雙眼、嚴肅的表情、張大的嘴巴則將小老鼠悲觀、失望、害怕、擔憂的心理刻畫得非常到位。
繪本讀完了,不禁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小兔子和小老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怎麼能讓自己的孩子像小兔子一樣積極樂觀呢?
3、《好消息壞消息》巧妙的構思,引人回味
(1)背景顏色,簡單的白色和黑色,就像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好和壞。仔細看,「好消息」出現時,背景既有白色,也有黑色,壞消息出現時也是這樣,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很少有絕對的好和壞。
(2)封面, 左邊的小兔子表情有點開心又有點驚訝,雙手捧著一個被咬了還有一隻可愛的蟲子的蘋果,遞向右邊的小老鼠,而小老鼠則手交叉著氣呼呼的。這種感覺像情侶吵架,一方在嬉皮笑臉地哄,另一方還是拉不下臉來原諒。看來,小兔子和小老鼠的關係非常親暱呢!
(3)前後環襯,把內頁出現的動物和物品簡單畫了一個九宮格,明暗(好壞)交替,與作者想表達的主題一致。
(4)版權頁和扉頁,版權頁是小兔子開心地拿著籃子邊走邊掉東西,可他一點也不知道,更是映襯了小兔子是懷著無比開心的心情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扉頁的颳風落葉暗示著天氣的轉變,同時也是小老鼠心情的一種暗示。
(5)內頁,小兔子開心地拿著一籃子東西過來時,天氣是好的,但是小老鼠這頁的天氣是黑雲壓城,落葉隨風飄,也暗示他們野餐估計要發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裡面還有很多小細節,非常的考究。比如小老鼠拿著傘背刮到樹上,這棵樹是不僅有蘋果還有一個蜂巢。當小兔子拿出蛋糕時,有一隻調皮的蜜蜂已經蠢蠢欲動了。當小兔子拿著拍子拍下去濺得四處都是,蜜蜂們就開始出動了。而他們逃到洞時,天邊已經開始打雷了。結尾時,小老鼠帶來「好消息」使用的野餐籃與開頭小兔子使用的是同一個。
作者不僅巧於構圖,也善於將故事發展的線索、轉折藏在圖畫中,在表現力上真正做到了圖勝於文,給予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
優秀繪本的魅力不會僅僅停留在繪本本身,背後蘊含的現實中的教育意義更意味深長。
1、兔子的好消息與老鼠的壞消息是積極心態與消極心態的差別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這裡的心就是心態,而心態是態度和性格的統一,態度是心態的外化,性格則是心態的內化。
心理學上把心態分為兩種: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積極心態是指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積極心態與消極心態是相對而言。
積極心態的人遇到事情會樂觀一些,消極心態的人遇到事情則會悲觀一些。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老鼠說壞消息——下雨了,兔子打開一把傘說好消息——有雨傘......兩個小動物,面對同一件事,心態是不同的,積極心態的兔子看到的是好消息,消極心態的老鼠則看到的是壞消息。
2、擁有積極心態,即便處於困頓中,也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西方有個很有名的哲理故事《囚室的窗口》,講的是二戰時,在納粹集中營內發生的事。兩個「囚犯」被關押在同一間狹小囚室裡,這個囚室只有一個很小的窗口可以讓他們了解外界。於是,每天早上,他們倆都會輪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個人從窗口看到了藍色的天空,小鳥在空中自由地翱翔,感到很豁達和寬慰,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另一個人從窗口看到的總是陰森的高牆和鐵絲網,內心充滿了焦躁和恐懼,每一分一秒都過得非常煎熬。半年以後,後者因憂鬱死在了獄中,而前者堅強的活了下來,直到獲救。
很明顯,哲理故事中的前者擁有積極心態,於是他看到了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這些大自然中存在的美好,才能不消沉、不埋怨、不放棄希望。而後者擁有消極心態,所以他看到的是高高的圍牆和鐵絲網這些令人壓抑的東西,只能越來越焦慮和恐懼,心理上早早就繳械投降了。
繪本中的小兔子正像前者一樣,擁有積極心態,即使遇到閃電,仍能帶來「好消息」,而此時小老鼠只會抱怨小兔子。
現實中,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可能不像《囚室的窗口》中生與死的對決,更多像《好消息壞消息》中平凡生活的挫折。消極心態的人,容易被問題本身困住,喪失了思考能力,更不用說行動能力了。積極心態的人,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夠更快地擺脫困境,主宰自己的人生。
3、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獲得積極心態
正因為關注到了積極心態的巨大作用,心理學家在這方面研究很多,成果也較豐。下文將結合心理學各大學派相關理論,提出家長引導孩子獲得積極心態的4個主要方法:
(1)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批評
1967年,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實驗人員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由來。
既然叫習得性無助,很明顯,這種無助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後天習得的。當孩子正是喜歡發問的年齡,家長對孩子說:「問題真多」,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不會找家長問問題了。家長頓時覺得輕鬆了,開心了。殊不知,這是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級時學習上不去的根源。
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一次一次地被拒絕、被忽視,內心是多麼的打擊,他們只有約束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獲得父母的喜歡,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消息壞消息》中的小老鼠就是習得性無助的代表,當他遇到困難時,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只是被困難嚇倒了,失了主意。
家長給孩子什麼,他們就收穫什麼。所以如果不想孩子習得性無助,就要積極回應孩子的每個需求,鼓勵孩子多嘗試和探索,讓他們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的孩子才能心態積極,內在有力量,遇到困難,不退縮,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坐以待斃。
(2)引導孩子正確的看待問題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塞利格曼也認同這一理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解釋風格,即上文中B的歸類,由此有了積極的解釋風格和消極的解釋風格。
積極的解釋風格把問題的原因歸結成暫時性、特定的、非個人的,悲觀的解釋風格則歸結為永久性、普遍的、個人的。舉個例子,孩子數學考試沒考好,積極的解釋風格是這段時間我參加足球活動花了很多時間,還好,足球比賽明天就結束,我可以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學習上了,下次我一定能考出好成績;悲觀的解釋風格是我真是太笨了,明明都是學過的知識,總是做的時候就是不會,我不適合學數學。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當孩子把原因歸結於這段時間的投入(暫時的)、就是這次(特定的)、足球活動影響(非個人的)這些因素時,內心充滿了力量和希望,也能夠主動對下階段的行為進行調整,而當孩子把原因歸結於總是(永久的)、都是(普遍的)、太笨了(個人的)這些因素時,內心滿滿的無力感,克服困難的希望和勇氣都沒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處在成長期,很多時候都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與評價問題及事物,無疑也給孩子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製造了障礙,這就需要家長引導,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的解釋風格就是孩子的解釋風格。
(3)教孩子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這裡的人際關係,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人際關係,而是廣義的人際關係,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中的一份子,我們無法脫離人群、社會獨自生存,而我們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當我們認為人是有高低等級之分的,人與人之間就會呈現一種競爭關係,必須分出勝負,就容易陷入不安和惶恐之中,無法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當我們認為人與人是平等的,只是每個人前進的速度和方向不同,我們最大的對手是突破自己,而不是戰勝別人,人際關係的煩惱才會大大減少。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只有讓孩子建立起凡事跟自己比的信念,才能持續擁有積極心態。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比,這一次考試情況跟上一次的考試情況比,這一段投入運動的時間跟前一段時間比......這樣,孩子的目標就不是遙不可及的、無法掌控的,他們的心態也更積極,更聚焦於自己的行動,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獲得自信。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課題分離,摒除幹擾。隨著孩子長大,幹擾因素越來越多,明白自己的課題是什麼,才能學會不為別人的期待而活,不為他人的認可而活,真正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積極人生。
(4)家長做好榜樣作用
「言傳不如身教」。如果家長言行都只停留對孩子的要求上,當自己遇到問題時心態是消極的,整天唉聲嘆氣,孩子必然是有樣學樣,引導孩子就成為一句空話。
所以,家長一定要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育兒先育己,自己擁有積極心態,引導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動,最初總是在遊戲中進行的。」將遊戲融入繪本,繪本融入遊戲,無疑是最好的解讀方式。
1、說一說——從生活中的現象導入
有人說導讀像書/文章的廣告,雖然不是完全的貼切,但也說出了導讀的一個重要功能,引起讀者的注意。給孩子講解繪本當然要從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情入手。
可以拿出姚明和李連杰的合影圖片,讓孩子分別說出高個子在生活中便利的地方和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高個子拿高處的東西很容易,拿平地上的東西,矮個子則更方便,另外,個子過高,鞋子、床、衣服等可能都需要定製,也是麻煩事,讓孩子明白個子高並不一定就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從而引出繪本。
2、唱一唱——遊戲兒歌唱起來
兒歌的吟唱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薰陶。
可以使用兒童的語言,用兒歌的方式把這個繪本唱出來。例如,當小兔子邀請小老鼠野餐時,可以用輕快、高昂的聲音唱「我有一個好消息,好消息,我們一起去野餐,去野餐」,當小老鼠被蘋果砸到了,則用用悲傷、低沉的聲音唱「我有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我被蘋果砸中了,砸中了」,這種遊戲兒歌的方式,更新鮮、更有趣,也簡單易學,孩子一定會跟著一起唱起來。
3、編一編——讓想像力飛起來
編故事對於孩子來講,好處實在太多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想像力、鍛鍊思維能力,激發孩子早期閱讀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等等。
如果平時就喜歡編故事的家庭,可以以孩子為主,進行故事的續編,沒有習慣這種方式的孩子,可以大人開始一段,再讓孩子編一段,或者大人編一句,小孩編一句,總之讓孩子體會到樂趣,願意玩下去。
還是《好消息壞消息》這個主題,可以接著寫小兔子和小老鼠野餐的故事,他們又遇到了一些不同的事情,改變後的小老鼠又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也可以寫小老鼠在小兔子的影響下,也學會了積極心態,他開了一個學校專門教小動物怎麼獲得積極心態;甚至可以寫其他小動物慕名前來向小兔子拜師……這些方向都可以涉及很多不同的小動物,結合他們的特點,來個大顛覆,一定精彩極了,過程中也可以評一評,比一比,一定很有趣。
4、演一演——體會不同心態下的情緒感受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很強的表演欲,每一次表演實質是孩子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探索。
可以讓孩子和媽媽/爸爸,一人扮演小兔子,一人扮演小老鼠,然後再輪換,當小兔子說出「好消息」時,感受他內心的愉悅,當小老鼠說出「壞消息」時,感受他的擔憂和無助,這樣孩子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不同心態的情緒感受,為他學會察覺情緒、處理情緒打下基礎。
5、玩一玩——積極心態玩出來
家長可以先把這個遊戲玩起來,在生活中,故意尋找一些「壞消息」,再創造一些「好消息」,比如:出門忘了帶鑰匙是「壞消息」,帶了一本書是「好消息」,因為能夠打發無聊的等待時間,也可以是媽媽今天準時下班,15分鐘後她就到家了。無論是替代方案還是短暫的等待,比起「壞消息」,都要好很多。
當孩子感興趣後,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家長說出「壞消息」,孩子說出對應「好消息」,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可以做個方向性的提示,比如:換個角度、爸爸經常做的……請一定讓孩子自己完成,也許最後也沒能說出來,但這個思考過程就是在想「好消息」的過程,反覆這樣玩,孩子就會習慣關注事情好的一面,積極心態就這樣玩出來了。
寫在最後:
積極心態對於人生有著非凡的的意義,正如拿破崙說:「心態決定成敗,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著積極的心態。莫讓沮喪取代熱心,生命的價值的可以很高的,也可以一無是處。隨你怎樣選擇。」
《好消息壞消息》無疑就像一座燈塔,讓迷途的家長找到養育孩子正確的方向,讓正奔赴在這條道路上的家長更堅定方向。
培養孩子的積極心態,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是,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的育兒乾貨、有趣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