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2021-02-07 麗妃傳


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為了選拔接班人 ,給弟子們出了一道題目,要他們每人寫一首偈,所謂的偈,形式上就是四句話,要求儘量押韻,然後內容上要表達你對佛法的理解和讚頌,一定要儘量表達全面,把精髓體現出來。

神秀當時是寺中上座,地位僅次於弘忍大師,而且是眾弟子的禮儀老師,所以威望很高,弟子們私下一嘀咕,都覺得自己無論從境界上,還是品行上,都無法和神秀禪師相提並論,而且以後還要仰仗神秀,就沒有必要和人家競爭了,於是都決定放棄這次機會,於是神秀寫了一個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弘忍大師看到這四句之後,知道神秀並沒有真正入門,就好像一個人雖然從迷途之中發現了自己的家,但是始終走在回家的路上,並沒有真正邁進家門。而後來,慧能也寫了一首偈,慧能大師的偈是怎麼寫的呢?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看了,已經認可慧能為自己的接班人,於是為慧能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當即頓悟。


自性的般若智慧,如雲開見月般朗照心間,慧能於是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由此可見,慧能已經能夠常駐如來藏,覺識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性,而一切世間萬法,究其根本,不過是如來藏因業力牽引產生波動,隨因緣和合而成的假和之相。

若執於此假和之相,必心為形役,奔波勞苦,輾轉反側,流浪生死,唯有回歸本心,常駐自性,方能脫離苦海,永斷無明。


那麼神秀的境界真的就不如慧能嗎?其實未必如此。


慧能乃是根性大利之人,也就是說他本身就有這個根基在那裡,不需要別人指引,直接就能找到家門,所以他直接開門就進去。


而對於世間普通人來講,他的方法並不適合,因為大多數的人,如同漂泊在外的遊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甚至於迷戀外面的燈紅酒綠,根本不想回家。


憑心而論,對於尚在迷途之中漂泊的初學者,神秀的四句,才真正是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弘忍大師就對弟子說,你們依照此偈,每天念誦修持,可免入三惡道,並獲得真實的益處。

但是對於繼承衣缽,弘忍大師對神秀直言,你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


表面上看呢,神秀還是執著於相,執著於有一個我在時時刻刻的修行著,仍然沒有離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顯然,神秀的境界的確遠遠不夠。


但是,你在紅塵中修行,還真就得從這裡去入門,從有相到無相,這是不可或缺的漸進過程。


其實佛學的諸多法門,比如四聖諦,八正道,都是按照次第去修行,都是從有相到無相,你想明心見性,但是業力不允許,你必須一步步的通過持戒修福,來把業障消除,你才能夠真正的進入「無餘涅槃」之境地,否則,即便明心見性,也是竹籃打水。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句話就說的清清楚楚,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如果業力不消,即便頓悟了,也是鏡中看花,不得究竟。


還是以回家打比方,如果說自性就是家,你即便進了家門,但是你外面的朋友不會讓你安心在家享福,你如果欠他們的債沒有還清,他們會不停的給你打電話,甚至找上門來討債,你最終還是不能安生。


而事實上,神秀最終成為得道高僧,是禪宗北派的祖師,被尊為 「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神秀的境界絕不在慧能之下,由其所作示眾偈可見一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那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慧能,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神秀,哪一個境界更高一籌呢?


實際上,神秀的修行方法,是循序漸進的法門,通過持戒修福,坐禪習定、住心看淨等步驟,一步一步漸入正道,對於普通人來講,這才是切實可行的實修方法。


而慧能的方法,僅針對於少數具備能夠覺識本心智慧的人,用六祖自己的話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說,一般人根本不行,上等根器都不夠,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才能行得通。


所以說,對於我們世俗中人,你想按照慧能大師的那種頓悟成佛的方法,依葫蘆畫瓢,只能徒勞枉然,心體不能清靜,業障纏身,你怎麼頓悟啊?頓悟了也無法真正解脫,因為惑業未盡,無明未斷,若不時時約束自己,稍不注意,就會任性胡來,犯下錯誤,犯錯誤之後又造業,如此反覆不已。不要說成佛,連好人都未必做的成。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正確解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這四句的哲學典故含義非常深
  • 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偈詩》·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因此偶,慧能繼承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
  • 作文好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文好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適用主題:適用於描寫「空與無」的作文主題。至於第一次傳給唐僧的無字真經,也代表了佛教裡一個萬物皆空,「無」的理念。真經是什麼?是如來佛祖的心得,其實就是他個人所理解的世間萬物的真理,即心經,無字勝有字,全在心中。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個春秋,經歷無數苦難,最後在靈山成佛取經,其實就呆了一天。
  • 南懷瑾先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現代人很喜歡提的禪宗六祖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各位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並沒有錯,那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答|百度派 @邵飛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內心煩躁的夜晚。也撫平過我多少的內心傷痛。今天把它獻給你們,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
  • 菩提本無樹,菩提子亦非菩提樹的種子
    圖片:飛雪菩提本非樹在講述菩提樹之前,先來解「菩提」之名。說到「菩提」之名,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唐朝時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偈[jì]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惠能大師的話沒有錯,菩提本就不是樹木之名。「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本義為「覺悟、智慧」,被認為是世間所能達到的最高覺悟和最高境界。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禪語|菩提|明鏡|妙色王求法偈|藥師經
    ——虛雲大師6.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華嚴經》7.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藥師經》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9.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藥師經》10.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中覓菩提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從「菩提本無樹
  • 巴拉格宗:翻過康巴漢子花費20年修建的天路,對話千年樹齡的菩提
    佛語有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為神奇的是在景區裡有一株酷似人臉的千年菩提樹,在《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記載:菩提樹有守護神,謂之菩提樹神,藏傳佛教裡堅信菩提樹凝聚著各種美德,能幫助你實現願望脫離苦海,護眾生光照千古。因此,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佛教信徒來祈福許願。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無悔的愛,除你之外,別無他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為世界何為菩提?眼界即為世界,胸懷即為菩提。這裡是峰哥開眼賞花看世界……櫻草花(學名:櫻草,拉丁學名:Primula sieboldii),多年生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