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語靜心的句子,讓人瞬間醒悟!|禪語|菩提|明鏡|妙色王求法偈|藥師經

2021-01-07 騰訊網

圖文來源網絡丨侵刪聯繫

1.一念心清靜,處處蓮花開。

2.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神秀

3.春來草自青,秋至葉飄零。

4.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維摩詰經》

5.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虛雲大師

6.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華嚴經》

7.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藥師經》

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9.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藥師經》

10.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妙色王求法偈》

11.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五燈會元》

12.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法華經》

1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壇經》

14.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玄覺禪師

15.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圓覺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心生蓮花的6句禪語,哪一句能打動你?也許你聽過卻未必知其深意
    當我們回想那些關於佛的記憶,除了一個個令人心生肅穆的稱謂之外,還有許多滌淨心靈令人能心生溫暖的禪語妙言,這些佛語真灼無比,每每讀來都能令人若有所得,這種感受並非物慾能夠獲得,而是真正能讓心靈得到升華的智慧。本篇總結歸納世人最為耳熟能詳的六句佛語,也許我們都聽到過,若有所思過,但卻未必明了其中真正的含義。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最唯美的佛門詩歌禪語,細細品讀,如飲甘露
    這些詩歌偈子,是難得的智慧禪語;一則可以指引後輩的修行者,二則能夠鼓勵之。古代詩歌禪語,不乏高超的藝術之作。以下的詩歌禪語,不但禪理深邃,亦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1.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 順治皇帝出家偈。順治皇帝佛緣深厚,視皇位如牢籠,一心皈依我佛。
  • 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偈詩》·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因此偶,慧能繼承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
  • 佛經偈語中令人驚豔的句子
    2、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佛心禪話》4、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四十二章經》6、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光明廣大 功德巍巍 身善安住 焰綱莊嚴過於日月 幽冥眾生悉蒙開曉 隨意所趣作諸事業。——《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淨慧禪語《生活禪》第六篇 身心調柔是一種修養,法道可得聞乎
    沒有煩惱,就無從顯示菩提的作用,只有轉煩惱才能轉菩提。所以菩提要向煩惱中求,涅槃要從生死中求,清靜是在汙染被轉化之後才顯現的一種境界。一切法相待而成,如果善於理解和應用,處處都是菩提,念念不離智慧。放下是每個人修學佛法的人都必須做到的一種修養功夫,只有放下了才能進入一種禪的狀態。
  • 茶室禪語之妙:寥寥幾字,大有乾坤
    喝茶,靜心,從簡。簡單有格調的茶室,都會掛上一副禪語字畫作裝飾。茶室主人的審美趣味也可從此處窺見一斑。今天我們選取了一些禪意書掛,附部分釋義參考,可供品讀。在茶道裡,指表演茶道的人會在心裡懷著「難得一面,世當珍惜」的心情來誠心禮遇面前每一位來品茶的客人。「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夠和對方見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對待對方。「一期一會」充分體現了佛教中的「無常」思想,蒼涼而略帶寂寥。人生及其每個瞬間都。
  • 中國茶道常用禪語
    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後來慧能便成了禪宗六祖。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
  • 禪語靜心的句子,精闢至極,讓人瞬間醒悟!
    人生不必過於計較:錢多錢少常有就好,人醜人俊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貧家富和氣就好,誰對誰錯理解就好,人這一生平安就好。三、嘗盡人間百味,還是清淡最美;看過人生繁華,還是平淡最真。生活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它。平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帶著面具,活在虛榮的夢幻裡。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禪是一種心靈文化
    禪的許多特質,包括洞察力、趣味及藝術性,都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天才和生活藝術大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對禪的家譜作了以下的觀察:   毫無疑問的,莊子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將純理論的印度佛教轉化為幽默的、打破偶像的、完全實用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並因而延伸出了各種禪的門派。
  • 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以及如何修學藥師法門
    因為發起這個經典的人,要麼是一個對此好奇一無所知的人,要麼是一個久修通達,配合佛演一齣戲的人。因為只有他才明白這部經的重要性。這部經的發起人,既不是舍利弗這樣的聲聞大弟子,也不是普通的菩薩,而是被稱為智慧第一、三世覺母妙吉祥的文殊菩薩來問。我們用佛教常說的一句話來說,《藥師經》非文殊師利菩薩不能問,非釋迦牟尼世尊不能說。沒有文殊的大智問不出東方藥師淨土。這在《藥師經》的結尾是有呼應的。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弟子們私下一嘀咕,都覺得自己無論從境界上,還是品行上,都無法和神秀禪師相提並論,而且以後還要仰仗神秀,就沒有必要和人家競爭了,於是都決定放棄這次機會,於是神秀寫了一個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按照胡適的分析,禪作為佛教的分支,起源於印度「瑜伽」文化。釋迦牟尼為了尋找解救世間苦難的終極方法,就是從瑜伽著手,先訓練身心,而後磨練心智,最終醒悟形成智慧,開山立派建立佛教體系。很多人以為,所謂「禪」就是坐在那裡打坐冥想。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說對在於打坐是修「禪」的方式,通過打坐可以更快地調整心境;說不對在於,禪是通過定來實現慧,而用慧來幫助定,兩者合在一起,才能稱為「禪」。胡適研究古代印度瑜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認為禪有四種境界。
  • 取自《佛經》的寶寶名字,讓人聽後眼前一亮,悟性滿滿
    亦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事實上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光澤的鏡子也不是坐檯。有理即有句,不可以搬弄是非。男孩名取自詞句,寓意男孩理性樂觀,做事條理清晰,公正公平,以德服人前途必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