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範式揭秘科學研究如何取得全球矚目的成就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2019年7月24日,《中國日報》整版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特別報導安徽篇。

中國日報合肥7月24日電(記者 朱立新)一系列重大科研裝置吸引來全球頂尖的科研人員,使合肥這個省會城市成為全球科研重鎮。

如果有人問外國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是哪些,那麼國家外國專家局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答案。

國家外國專家局從去年開始每年發布「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榜單,由成千上萬名外國專家參與,歷時數月調查得出。在2018年和2019年的榜單中,前三名分別是上海、北京以及安徽省會合肥。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是合肥?」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位宣傳負責人楊凡說。楊凡承認合肥的國際知名度不及這兩個一線大城市,但他卻認為合肥進入前三也並非出人意料。「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去年就接待了1600多名來訪的外國專家。」

中國還宣布要在上海、北京和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此看來,在榜單上合肥比肩這兩個城市也就不是什麼巧合。規劃文件顯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及環境保護。合肥的科學家們將在量子通信、核聚變、霧霾防治和癌症治療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合肥目前已經是眾多大科學裝置的所在,比如穩態強磁場裝置和超導託卡馬克,而後者對於「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都至關重要。

去年11月,參與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合肥科學家就宣布實現了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中體電子溫度,意為著人類在用核聚變技術製造「人造太陽」解決能源危機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去年底,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一系列重大裝置在合肥開工建設,意為著合肥離它的研發雄心又近了一步。

這些新裝置的建設計劃在五年內完工,是國家「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的關鍵工程。領銜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說,這些裝置將為能源、信息、健康和環境等領域的前沿跨學科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撐,也將成為面向國際核聚變研究開放的新平臺。

這些裝置將為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在核聚變反應堆的關鍵系統研發創造必需的極限試驗條件。許多國外的科學家也因為這些大科學裝置而來到合肥開展他們的研究。

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的通用原子能公司副總裁託尼泰勒說,「在合肥建設的這些裝置將為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提供技術支撐並為全球的核聚變研究開拓新的道路」。合肥還一直是中國量子信息科技研究的中心,最受國內外關注的是潘建偉和他的團隊。

作為中科院院士,潘建偉2001年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他的團隊。他也領導了2016年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的研發。

潘建偉說他注意到一個可喜的變化,那就是全社會對於基礎科研的關注和支持越來越積極。到目前為止,在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已經有了五家直接運用量子技術實現高速計算、精密測量和遠距離安全通信的民營企業。

「因為這樣的新技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未來這些企業將引領產業的發展,」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呂長富說。

今年4月,民營企業還捐資1億元在合肥成立了墨子量子基金會,以促進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

十二位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國際科學家將分走首筆1200萬元的獎金。「墨子量子獎」每年將評選出6位科學家,每人分獲100萬元。

潘建偉說,「安徽省和合肥市都為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讓我們在這裡做很好的研究」。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變革科學範式,應對全球挑戰
    近年來,科學範式的變革逐步成為科技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全球性挑戰,比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社會經濟體系治理等等,也亟待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這兩方面的討論基本上相互獨立:前一方面的討論涉及比較籠統的趨勢判斷,後一方面的討論則側重於具體要解決的問題。
  •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範式
    其次,從研究方法上看,國際藝術教育的實證研究方法日趨成熟,研究者運用可行且有效的多元化研究工具開展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的實證研究工具比較匱乏。目前,我國藝術教育研究領域面臨如何開展原創性研究、如何拓展與深化研究、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等一系列問題,藝術教育研究視野的拓展與範式的轉型迫在眉睫。
  • 青藏科學範式、效應及其精神內涵
    1950 年代以後進入我國科學家獨立自主地對青藏高原開展科學考察研究的新時代,在青藏高原的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歷程 從1950 年代以來,國家對青藏高原環境和資源的調查考察極為重視,要求查明並評價高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探討自然災害及其防治,以適應高原建設的需要。
  • 合肥,厲害了!計算機科學全球第二!國家科學裝置全國第一!科研實力全國第三!合肥,下一個準世界城市!
    01,充實了合肥綜合科學中心的內容;02,加強了合肥的科學競爭力;03,加強了合肥在國際上核聚變領悟,新能源領悟的實力;04,助推合肥從全球科技競爭「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05,有助於合肥吸引更多的人才與科研機構落戶。
  • 讓教育研究範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要「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實踐成就和理論成果。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也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將得力於教育研究範式的建構及其引領。反思以往的教育研究範式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至關重要。
  •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探析
    研究方法論包括直接方法論和間接方法論:直接方法論包括如何收集資料和如何分析資料兩方面,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起著直接的支撐作用。間接方法論是間接支撐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研究的方法論,主要指的是西方傳統的方法論即經驗論、先驗論和實踐論,以及現象學、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和符號互動等五個西方範式方法論。新範式方法論也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提供了間接方法論基礎。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2015年07月24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杰遠 字號 內容摘要: 教育研究與人類學範式的結合最顯著的成就即教育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產生,
  • 中國科大在合肥辦學50年 「墨子」「悟空」到「九章」創新矚目
    中新網合肥12月19日電 (吳蘭 桂運安)12月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的重大突破,確立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今年11月,中國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十年磨一劍」,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建校於北京
  • 合肥工業大學首次躋身軟科世界500強
    8月15日,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正式發布合肥工業大學首次躋身全球前,圍繞深入實施《合肥工業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方案》,充分發揮一流學科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各學科快速發展,全面提升學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何謂範式?  仲偉民教授首先闡明了「範式」這一概念。「範式」由美國科學史家託馬斯•庫恩在其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庫恩指出,範式就是一個科學家集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在科學發展的某一時期,總有一種主導範式,但範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主導範式不能解釋的「異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再將該範式視為理所當然。此時便需要範式的轉換,於是科學革命就發生了。科學革命不僅會使科學本身進步,而且還會引起人們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就歷史學科而言,範式轉換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最為典型。
  • 紮實推進文學研究範式拓展
    這些發現或許是前所未有的文學解釋,或許是歷史構造的揭秘,或許是自我的再認識——認識自我的歷史方位,認識自我意識內部存在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容。如此簡單的描述已經表明,文學研究擁有極為廣闊的文化空間。相對於這個文化空間的多元與駁雜,文學研究範式的傳統框架是否可能構成一種束縛?迄今為止,人們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文學研究的指向是「文學—審美—經典」三位一體。
  • 《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由於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範式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縝密,以一種範式取代另一範式,而是呈現多種範式並存的局面。因此,對於是否可以將自然科學研究中的範式概念和範式轉換理論引入社會科學和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學界尚存不同意見。美國學者庫恩(Thoms S. Kuhn)對範式所下定義是:「它們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
  • 微軟《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發布
    本書擴展了開創性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獲得者、微軟研究院技術院士吉姆•格雷(Jim Gray)的思想,基於e-Science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Data-intensive Science)以及學術交流。該書從地球環境、健康醫療、科學的基礎架構以及學術交流等四大部分,對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願景進行了探討,就如何充分利用科學發展的第四範式提供了深刻見解。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據來源、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等數據相關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乃至更為廣泛意義的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據分析手段,正在帶來新的認知方式,為形成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
  • 《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圖書正式發布
    10月23日,《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的科學發現》中文版圖書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正式發布。微軟研究院的《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的科學發現》(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是第一本、也是至今為數不多的從研究模式變化角度來分析「大數據」及其對革命性影響的專著。
  • 過程工程所提出變革科學範式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相結合策略
    文章指出,儘管大數據被認為對科學範式變革十分重要,但也許並不是科學範式變革的最本質的內涵,最本質的應當是伴隨科學範式變革而發生的或推動科學範式變革的科學研究內容、方法和範疇的改變:研究內容由靜態平均過渡到動態結構,由局部現象擴展到系統行為;研究方法由傳統的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預測轉變,從單一學科不斷發展為學科交叉,從數據處理延伸到人工智慧;研究範疇由學科分割的知識區塊拓展到知識體系,
  • 合肥工業大學3項成果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合肥工業大學共有3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楊善林院士的論文《大數據中的管理問題:基於大數據的資源觀》榮獲論文類一等獎;合肥工業大學匯浦金融工程研究院課題組的成果《應收帳款債權憑證(合同)流轉研究》榮獲諮詢服務報告類二等獎;黃志斌教授的論文《綠色發展理論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辨析》榮獲論文類三等獎。
  • 腦科學的範式革命:呼之欲出的下一場,將在何處爆發?
    使我們深為震驚的,與其說是我們在腦如何思考的問題上取得的發現之深,不如說是我們所承擔的闡明和複製腦高級功能的任務之艱巨」。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欣賞往日的成就,那麼我們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進展。」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
  • 美國沾沾自喜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驚世成就,引全球矚目
    而就在美高官還在為美國的政績沾沾自喜時,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於近日公布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驚世成就,而這個消息很快就引來全球矚目。據了解,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聯合研製的量子計算機原型「九章」,已於近日成功問世。
  • 阿里雲:大數據時代比較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
    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總是伴隨著以新的信念、規則和技術取代另一種信念、規則和技術,即舊範式的崩潰和新範式的崛起,也就是庫恩所說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一)大數據的內涵及其對科學研究範式的影響  大數據是什麼?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是這樣描述的:「大數據是指規模超出了典型的資料庫軟體工具的捕獲、存儲、管理和分析的能力的數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