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中國日報》整版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特別報導安徽篇。
中國日報合肥7月24日電(記者 朱立新)一系列重大科研裝置吸引來全球頂尖的科研人員,使合肥這個省會城市成為全球科研重鎮。
如果有人問外國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是哪些,那麼國家外國專家局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答案。
國家外國專家局從去年開始每年發布「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榜單,由成千上萬名外國專家參與,歷時數月調查得出。在2018年和2019年的榜單中,前三名分別是上海、北京以及安徽省會合肥。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是合肥?」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位宣傳負責人楊凡說。楊凡承認合肥的國際知名度不及這兩個一線大城市,但他卻認為合肥進入前三也並非出人意料。「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去年就接待了1600多名來訪的外國專家。」
中國還宣布要在上海、北京和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此看來,在榜單上合肥比肩這兩個城市也就不是什麼巧合。規劃文件顯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及環境保護。合肥的科學家們將在量子通信、核聚變、霧霾防治和癌症治療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合肥目前已經是眾多大科學裝置的所在,比如穩態強磁場裝置和超導託卡馬克,而後者對於「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都至關重要。
去年11月,參與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合肥科學家就宣布實現了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中體電子溫度,意為著人類在用核聚變技術製造「人造太陽」解決能源危機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去年底,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一系列重大裝置在合肥開工建設,意為著合肥離它的研發雄心又近了一步。
這些新裝置的建設計劃在五年內完工,是國家「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的關鍵工程。領銜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說,這些裝置將為能源、信息、健康和環境等領域的前沿跨學科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撐,也將成為面向國際核聚變研究開放的新平臺。
這些裝置將為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在核聚變反應堆的關鍵系統研發創造必需的極限試驗條件。許多國外的科學家也因為這些大科學裝置而來到合肥開展他們的研究。
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的通用原子能公司副總裁託尼泰勒說,「在合肥建設的這些裝置將為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提供技術支撐並為全球的核聚變研究開拓新的道路」。合肥還一直是中國量子信息科技研究的中心,最受國內外關注的是潘建偉和他的團隊。
作為中科院院士,潘建偉2001年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他的團隊。他也領導了2016年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的研發。
潘建偉說他注意到一個可喜的變化,那就是全社會對於基礎科研的關注和支持越來越積極。到目前為止,在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已經有了五家直接運用量子技術實現高速計算、精密測量和遠距離安全通信的民營企業。
「因為這樣的新技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未來這些企業將引領產業的發展,」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呂長富說。
今年4月,民營企業還捐資1億元在合肥成立了墨子量子基金會,以促進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
十二位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國際科學家將分走首筆1200萬元的獎金。「墨子量子獎」每年將評選出6位科學家,每人分獲100萬元。
潘建偉說,「安徽省和合肥市都為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讓我們在這裡做很好的研究」。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