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3月16日消息:今年45歲的殘疾創業人王孫文,是海南農墾金雞嶺農場人。他創建了海南省第一個殘疾人木雕技能培訓基地,安置38名殘疾人就業,為殘疾人的勞動就業工作做出了貢獻,受到鄧樸方、湯小泉等中國殘聯領導的接見。
日前,在「首屆全國殘疾人自強創業論壇」上,作為海南農墾唯一代表的王孫文又獲得了「首屆全國肢殘人自強創業獎」的殊榮。一個身體殘疾的人是如何戰勝自己,又是如何帶領其他殘疾人走向致富之路的?記者最近深入王孫文和他的木雕技能培訓基地進行了採訪。
「每天他都會拖著一條假腿,在廠區各個車間裡巡視一遍,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他不僅是我們這些殘疾人的恩人,還是我們心中的偶像,他自強不息的性格感染著我們。」這是記者在王孫文的家具廠裡採訪時聽到肺腑之言。家具廠裡的殘疾人學員大多來自省內偏遠山區和經濟落後的市縣。他們說,是王孫文幫助他們重新獲得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
身體殘疾高分也「落榜」
苦學雕刻技藝自強自立
王孫文原籍浙江,3歲那年不幸患上小兒麻痺症,一隻腿不利索,但這並沒使得他放棄對人生的追求。初中畢業後,他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專學校,但是因身體殘疾他未被錄取。
「雖然學校上不了,但不能就這樣放棄自己,我要獨立生存就要自己找條合適的路。」王孫文告訴記者,當時,他看到當地有不少殘疾人都外出學習技術,並靠雙手養活了自己,於是他決定也去學習一門技術,減輕家裡的負擔。就這樣,17歲的王孫文開始拜大他5歲的鄰居為師學習雕刻技術。
但沒多久,鄰居擔心技術不足以教會王孫文,就介紹另外一個師傅給他,可師傅卻以雙腳不便很難傳授為理由拒絕接收他。「就這樣,我一連拜見了幾個師傅,他們都因為我的腿腳不便拒絕了我。」王孫文說,就在他傷心時,鄰居在觀察了幾天後,發現他悟性很高,決定收他為徒。
為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藝機會,王孫文生怕自己不如別人,他每天早上堅持7點起床,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在學藝期間,雕刻的所有工序需要靠手工完成,正常人用鋸子踞木塊時,需要雙腿在地上立馬步,這對左腳殘疾的王孫文來說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王孫文說,為了學好技藝,他鼓足了勁堅持做下去,通常踞完一塊木快,他都會汗流浹背。就這樣,3年過去了,王孫文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家具工人。
創辦木雕技能培訓基地
讓殘疾人學到生存本領
學成後的王孫文,因為技術精湛,廣東幾家木雕廠專門聘請他搞產品設計,銷往海外。1988年,他被聘請到海南一家工藝廠從事沙髮雕刻。在海南,他是第一個開闢木雕壁掛的雕刻大師,海口市許多國際性大飯店的壁畫都是他的雕刻作品。從1994年開始,王孫文在海口創辦了一家製作家具的公司。
2002年,王孫文參加海南省首屆殘疾人技能大賽,對殘疾人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了進一步的體會。「當時,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們生活的困難,培養他們的生存技能。」談起創辦木雕技能培訓基地的初衷,王孫文頗為感慨。比賽結束後,王孫文通過省殘聯招聘到幾位殘疾人兄弟,根據他們的殘疾程度,在自己廠裡安排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並讓其他員工幫助他們,自己還親自手把手將自己的雕刻技術傳授給他們。
五指山番陽村的羅坤步8歲那年一場大病後,雙手開始萎縮,拿不起重的東西。因為經營不善,他用家裡辛苦攢下的積蓄開的小賣店關門了。30多歲的他沒有一技之長,呆在家裡無所事事,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來到了王孫文的家具廠學藝。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什麼也做不來,王總讓我和師傅學習技術,我不但不專心還自暴自棄。王總了解情況後,時常找我談心,告訴我只有努力學好技能才能自立自強,並在百忙之中耐心教我。」說到這,羅坤步這個七尺男兒眼裡浸滿了淚水。現在,羅坤步的雕刻技術有了提高,每個月能領到2000多元的工資。
與羅坤步情況相似的殘疾人,在培訓基地還有不少。技能培訓基地也從最初的8名員工,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名員工。
王孫文成為一面旗幟
殘疾人把家具廠當成家
記者了解到,這些年,在王孫文的家具廠裡,還有十多名像羅坤東一樣的殘疾工人。他們當中,有的人兢兢業業,有的人學成出去闖天下。還有的人走出去了又回來,原因是在這裡他們得到了更多關愛和照顧,更重要的是這裡讓他們認識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王孫文多次參加海南省和全國組織的殘疾人技能木雕項目競賽,獲三次海南省第一名,一次全國第五名,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關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符桂花獲悉王孫文的事跡,親自到他的公司視察,並揮毫題下了「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八個字,對他和他的企業予以高度讚揚和熱情鼓勵。
「現在,看到這些殘疾人兄弟能獲得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看著他們一件又一件的作品呈上工藝臺,我的心裡特別欣慰。」王孫文告訴記者,他將帶領廠裡的殘疾人兄弟,一起努力做大木雕產業。他們不僅要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決心,更是希冀更多的人來關心殘疾人事業。
責任編輯:陳薈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