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接龍|封城後的人間煙火:每一包榨菜都是真情善意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下,每個人的悲歡離合,無奈與抗爭,都是一份獨特的命運體驗。 《@武漢——抗疫故事接龍》是澎湃新聞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聯合推出的特別策劃,以新聞人物報導接龍的方式,記錄正在武漢與疫情搏鬥的人們,呈現出相互聯繫的他們在疫情之中的經歷、心情與感悟,以及面對生命考驗的自我重建。

領榨菜的醫護小姐姐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供圖

疫情期間,除了照顧家裡5歲的孩子,習習媽媽還參加了在網上參與校友會的志願活動,幫忙籌集物資。

「封城」以來,武漢已經有上萬名志願者,幫助醫護、居民,籌集、運送物資。

「發熱科,5個蛋,5個雞腿,一箱榨菜。」醫院後勤部工作人員用武漢話喊道。

「什麼?有榨菜!」一位戴著N95口罩、沒穿防護服的醫護小姐姐驚呼。看著張龍年等人運來的幾十箱榨菜,她眼裡淚汪汪的。當她領到她們科室的榨菜時,她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哭出聲來。

這一幕發生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漢口醫院醫療聯合體門口。

自參加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會的抗疫活動以來,志願者張龍年第一次被震撼到了。

或許對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能夠在值夜班吃泡麵的時候配上一包榨菜,是當天最大的滿足。看著「醫護小姐姐」離去的背影,張龍年沉默了。原來,疫情之下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一包小小的榨菜,足以觸動人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弦。

昔日江城,儘是繁華;而今,「封城」的武漢,雖被疫情籠罩,仍有不少人間煙火氣。

校友會志願者合影

路邊的晚餐:沉默是最大的保護

張龍年是地道的武漢人,也是一名年輕的創業者。大學畢業後,他經營著自己的小公司,專做線下企業管理培訓。疫情之前,公司已稍有起色。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司陷入了困境。武漢「封城」,公司處於停滯狀態,幾乎快要「關門了」。

然而,他根本來不及去想怎麼讓公司起死回生。年前還一起參加年會的朋友,突然離世;高中同學的奶奶因感染而撒手人寰;身邊的隊友確診了,在病房隔離……生離死別上演著。疫情形勢嚴峻,1月24日,「封城」第二天,張龍年就加入了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會志願者團隊。從此,張龍年開始了每天都在群裡「搶任務」的日子。「大家都太積極了,每天參加志願活動都要搶的。消息一發,不到三分鐘,最多五分鐘,報名就報滿了。」

夜晚,志願者給醫院運送生活物資。

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會從全球搜集5000多萬元的醫用物資,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保障。張龍年自己也發動朋友募集了十多萬元現金捐給華中大校友會。志願者們的主要工作是運送物資、裝貨卸貨。2月1日,張龍年和其他5名志願者一起,搬運1000多桶84消毒液。這將近25噸的消毒液,他們從白天搬到黑夜。第二天他們都累趴下了,渾身酸痛,手都抬不起來。這也是這麼多天來,張龍年第一次休息。

街上沒有餐飲商家開門營業,而志願者做任務通常都要在外邊跑一整天,吃飯也成了他們的困擾。張龍年在創業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主動承擔起為同行志願者解決夥食問題的責任。他聯繫到經營餐飲行業的朋友,請他們為志願者留幾份盒飯。為了能夠讓辛苦的志願者們吃上一口熱飯,剛忙完手中的活兒,他又馬不停蹄地驅車前往朋友的公司拿盒飯。領到飯後,他也先顧不上吃一口,又趕忙開車回去,把飯送到志願者手中。

志願者們搬運84消毒液

在疫情重災區,一群人摘下口罩吃飯,是很危險的事情。

吃飯的時候,志願者們在路邊席地而坐,相互間隔得遠遠的,默默地扒著碗裡的飯,沒有一句交談。近看,有些狼狽,有些落寞;遠看,是奉獻,是心疼。沉默的飯局,雖然壓抑,卻是對彼此最大的保護。每次出任務在外吃飯,張龍年從來沒有好好吃過。一想到還有很多醫護人員在前線奮戰,還有很多病人、醫生在等著他們的物資,他就很著急,沒有胃口,只想快點吃完,繼續幹活。「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大家雖然一句話都沒有說,但是彼此心意相通。

吃飽飯後,志願者根本來不及休息,又接著去給醫院送物資了。對他們來說,一份熱騰騰的盒飯,彌足珍貴。

水產市場新鮮的武昌魚

困境中,吃魚成為一種奢侈

小區封閉管理後,居民的夥食成了一個難題,不少家庭面臨著「斷糧」的危險。社區工作者與超市合作,以團購的形式滿足武漢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物資供給。每天早上,叫醒武漢居民的不是鬧鐘,而是團購群裡的接龍;有些人為了買蔬菜、肉類、生活物資等必需品,加了十幾二十個團購群,都在為吃什麼而發愁;特殊時期,白菜,成了每家每戶的餐桌上的「網紅」,醋溜白菜、清炒白菜,水煮白菜……封閉的生活裡,一碗人間煙火,是每個人的嚮往,也成了不少人的無奈。

有些社區人手不足,只能暫時保障居民的蔬菜供應。居民們經常會買不到肉,肉類的團購一發出來,就被搶光了。誰要是搶到了生鮮,可以樂一整天。而且團購也不是天天都有,並且配送不及時,有時候隔幾天才能送來。有些家庭好久沒吃過新鮮的肉了,只能吃臘肉。

這天,張龍年舅舅好不容易團購到了豬肉,卻發現肉是壞的,還長了蛆。張龍年不由得感到辛酸,也突然想起家人已經40多天沒有吃過武昌魚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飯桌上一道普普通通的武昌魚是武漢人的快意江湖,寄託著武漢人別樣的情懷。然而在特殊時期,吃魚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兒。他決定幫幫沒能吃上魚的武漢人。

他首先聯繫商家,尋找貨源。張龍年的爸爸是做水產生意的,通過聯繫父親的同事朋友,張龍年很快找到了水產市場的商家,拿到了最新鮮的貨源,並且要到了最低的價格。接下來他需要去聯繫想吃魚的人。張龍年很快想到了在志願活動中結識的朋友張煜。為了解決果農水果滯銷的問題,同時讓武漢居民吃上新鮮的水果,志願者張煜曾負責組織團購,售賣校友會弄來的滯銷橘子。張龍年跟張煜說了自己的想法後,張煜立即在群裡問大家想不想吃魚,反響十分強烈。

為了提高效率,他們一改之前的接龍方式,轉為按份銷售。大份三條草魚、兩條武昌魚,近11斤,100元;小份一條草魚、兩條武昌魚,近6斤,50元。平均下來,他的魚,9元1斤,遠遠低於疫情期間高居不下的肉類價格。他們倆3月3日晚商量方案,做好分工。第二天早上8點,張煜在群裡發出團購武昌魚的消息,10點截止,中午12點張龍年送貨完畢。居民當天中午就吃上了新鮮的武昌魚。大家拿到魚的時候,魚還是活蹦亂跳的。

這次武昌魚團購是張龍年的一個小小的嘗試。在艱難的抗疫期間,張龍年讓110個家庭吃上了便宜、新鮮的武昌魚,他非常開心。悠悠漢水,浩浩長江,魚肉鮮美,撫慰人心。張龍年相信,這樣的奢侈只是暫時的。

張龍年和醫護人員的合影

別人「雲監工」,我們「雲購物」

儘管小區被封,作為志願者的張龍年還能夠自由進出。張龍年在超市的朋友,給他辦了一個可以去超市採買物資的證,方便他給醫院、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採買物資。由於能夠進出超市和小區,他們家的生活物資基本是不缺的。而張龍年的朋友跟其他武漢居民一樣,只能通過團購進行生活物資補給。朋友家裡有60多歲的父母、年邁的奶奶,他們經常團購買不到他們想要的物資。

這天,朋友家裡的物資「告急」了。張龍年主動提出要幫他們家採購生活用品。他調侃道:「別人云監工、雲喝酒,那我們就雲逛街、雲購物吧!走,我帶你去逛超市。」

張龍年來到永旺超市,只見不少貨架上空空如也。張龍年掏出手機,向朋友發起了視頻電話。「叮咚」,視頻接通。朋友感慨,唉,連薯片酸奶都沒有了,那就有什麼買什麼。張龍年穿著鮮橙色的防護服,在空蕩蕩的貨架間穿梭。「要這個,來五斤。買點速凍餃子,麵條,調料。去看看有沒有肉,排骨、裡脊、五花肉都多來幾份。」團購實在是太貴了,朋友希望多買些肉和蔬菜,屯兩個星期的量。

疫情讓城市放慢了腳步,也讓像張龍年這樣的創業者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未來的道路。跟創業夥伴進行交接之後,他放棄了之前的公司,決定重新開始。經歷疫情,他愈發明白,越是在危急時刻,科學家、醫護人員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他決定疫情結束後重新創業,為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培訓,用短視頻的方式來吸引他們。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44天了,張龍年依舊在每天群裡搶任務,奔波在武漢的大街小巷,穿梭於空無一人的長江大橋。不論是一包榨菜,一份盒飯,還是一條武昌魚,一袋蔬菜,都是疫情中令人難以忘懷的真情和善意。

「如果你在武漢,你也會這麼做的。」張龍年說。

極目楚天,口罩之下,藏盡人間煙火。

(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師 周婷婷;澎湃新聞記者 張小蓮 崔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封城」之前的真實武漢:小人物的煙火人間,每一張圖片都是人生
    「封城」之前的武漢,在我看來是夜色之下,活色生香,蓬勃生長也兼收並蓄,鮮衣怒馬裹挾市井煙火。煙火中的武漢,以平凡、溫情的各種人生百態而充實、並令其活躍無窮。比起瞻望那名氣甚大的黃鶴樓,我更願意走街串巷,去觀察一座城市、一種生活。戶部巷裡的捏糖人一景,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這是2018年冬所拍。在今天社會,捏糖人已經不多見了。
  • 街拍封城76天的「早餐之都」武漢
    武漢,因為過早的繁華似錦,平價實惠,地氣十足,蔡瀾先生譽之為「早餐之都」。76天封城後,解封第一日,如迎來了大年初一,我跋山涉水,從武昌過江坐地鐵到漢口過早!手機全程隨拍,小小記錄,江城的煙火人間。1.8:16去地鐵路上,小區小店,唯一開門的粉麵店,熱乾麵已賣完,只有其他粉面。
  • 封城後,生活在焦慮和樂觀間搖擺|我的武漢日誌
    中國青年報 趙迪/攝這篇日誌的作者李亞玲是武漢市一所高校的教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新冠肺炎疫情升級後,她用兩萬多字的篇幅,記錄下了一些武漢的日常。武漢「封城」期間,她和兩個女兒,以及她的母親一起度過。她在日誌裡寫下了她對一些熱點新聞的思考,也寫下了她日常的焦慮和無奈。她為家裡的蔬菜著急,也為母親偶爾一聲的咳嗽擔憂整晚,汽車油箱裡僅剩的一點汽油,她都要仔細規劃。
  • 封城後的武漢新市井: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封城後的武漢新市井武漢封城第十六天後,武漢姑娘小曲在豆瓣廣播裡貼了一張黑色的海報,上面是海明威的話:所有人其實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那會兒封城才剛開始。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局面,留守者摁下不安,苦中作樂。釣魚大漢是阿嬌的同事,用武漢話形容,是一位「咵天高手」。封城後,大哥宅在家裡,開始拍趣味小視頻。微博上流傳「武漢人宅在家裡的100種方式」之前,她的這位同事就已拍下了釣魚視頻。魚是之前儲備的年貨,沒想到封城後有了娛樂的用途。魚釣了5次才上鉤,視頻也因此拍了5次。收工後,魚被煮進了火鍋。
  • 市民為消防買單釋放善意傳遞真情
    現實生活中總有人認為人間大愛離我們很遠,殊不知「大愛」就在我們身邊,凡人善舉體現著人間真情。每每發生火災後,消防隊員們總是奮不顧身,第一個衝向火海,他們圖個啥?就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儘可能地少一點,這些消防隊員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 英語老師董琦:城封了,小區封了,鄰裡關係卻更近了
    1月23日武漢封城,整整76天,從害怕、焦慮,到慢慢淡定下來,她不斷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城封了,小區封閉了,她卻發現,鄰裡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董琦 以下是董琦的自述: 武漢封城後,我慢慢習慣宅在家裡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賣燒餅的昌智仁創新的美食。
  • 金紅棉影展落幕,從《煙火人間》看見影像新趨勢
    12月20日,隨著閉幕影片《煙火人間》的放映落幕,2020金紅棉影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作品曾獲鳳凰紀錄片大獎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剪輯協會金沙獎最佳紀錄片獎四川電視節「金熊貓」人文類最佳系列紀錄片、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中國系列片」等多個獎項;其短片作品《手機裡的武漢新年》(2020),用UGC手機短視頻呈現了疫情發生後的武漢。
  • 武漢「封城」七日
    店主羅師傅說,他們是重慶萬州人,本想臘月二十九回家,因武漢「封城」,他和妻子每天為武漢市民提供早餐和中餐,臘月三十,有100多人在他店裡吃早餐。2020年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武漢江岸區惠濟路,一位師傅騎著電動車正在送煤氣。2020年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由於武漢中心城區區域實行機動車禁行管理,武漢二環線竹葉山立交橋路段行駛的汽車不多。
  • 武漢「被封城」的二月廿一——車頂上的「綠芽兒」
    所有的公眾號上,都是一個聲音。「繼續降!武漢,4例!」「新增疑似病例為0!武漢新增確診4例」「新增疑似0!新增確診4!」…… 看著這些標題,仿佛聽見喜鵲站在枝頭,「喳喳喳喳」地歡叫。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忍不住淚往外湧。
  • 在武漢封城的日子裡 ——武大日語系教師夏晶宅家抗疫記
    我的母家和夫家都是地道的武漢大家庭,所以過年光自家親戚都要吃好幾頓大大小小的團年飯。但是隨著疫情的升級,很多朋友都紛紛取消了聚餐安排,而我家搖擺和猶豫了好幾天,終究沒能抗拒長輩對團圓飯的渴望和執著。現在想來,1月22日的兩頓聚餐,一共有二三十個親戚參加,簡直後怕,幸運的是這些親朋都平安無事,真是上天的眷顧。誰也沒有料到,第二天武漢就封城了,直到今天,我們各家親友還不能相見。
  • 封城11日,武漢眾生圖
    距離武漢封城,已經過去了11天。普通人被困家中,醫護人員依然奮戰在一線......在抗疫的這十幾天裡,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應著這個世界。封城後的武漢街頭。因為他隻身駕車將5000個口罩、200套防護服送往了武漢,1月30號凌晨才返回北京。從第一次看到鍾南山院士的報導,他就開始密切關注這次疫情。但武漢封城的消息一出,才讓他真正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那種感覺,第一反應就是記憶中的非典又一次捲土重來了。」
  • 封城17天,我回武漢做了6150杯咖啡
    1月23日10時起,武漢封城,所有餐飲、娛樂等場所暫停營業,樓下再沒有了行人,路上也沒有了車,小區裡消毒水的氣味越來越濃。田亞珍沒有去超市搶菜,而是對一群「顧客」憂心忡忡。 這批顧客就是一線的醫護人員。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臨近湖北省中醫院 ,醫院裡很多醫生都是一天一杯咖啡的「重度消費者」。
  • 專題|深度報導對封城武漢的媒介空間建構
    為有效應對疫情,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自1月23日上午10時起,武漢市全城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這也就是所謂「封城武漢」的開始。直至4月8日,武漢市才解除了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和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自此,武漢結束了長達76天的封閉。在此期間,大部分民眾都是通過媒體提供的報導了解到封城武漢的內部情況。
  • BBC紀錄片直擊武漢:瀰漫煙火氣,已恢復繁華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最新紀錄片《一年後,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了武漢》時長17分鐘的紀錄片用4個篇章向全球觀眾展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近一年後武漢的模樣1熱乾麵之城紀錄片第一章《熱乾麵之城》聚焦的是一支網紅樂隊——熱乾麵樂隊
  • 封城後,他們偷偷回店做咖啡│喝下「武漢拿鐵」,流下熱的淚!
    1月23日10時起,武漢封城,所有餐飲、娛樂等場所暫停營業,樓下再沒有了行人,路上也沒有了車,小區裡消毒水的氣味越來越濃。田亞珍沒有去超市搶菜,而是對一群「顧客」憂心忡忡。 這批顧客就是一線的醫護人員。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臨近湖北省中醫院 ,醫院裡很多醫生都是一天一杯咖啡的「重度消費者」。
  • 15封信展現疫情下的人間真情,《見字如面》推抗疫特別版,李光潔等...
    距離除夕你離家奔赴武漢七天了。七天,日子長得像是一年。」這是上海的醫務工作者夏江臨寫給在武漢一線的丈夫許詩琨的信。2月17日中午,《見字如面》特別製作版上線,由葉璇讀這封信,僅僅幾句家常話,葉璇已有些哽咽。夏江臨和許詩琨都是上海的醫務工作者。因為工作特殊性,結婚6年來,他們從沒一起過過除夕。今年本準備一起過。
  • 武漢封城15天宅家後第一次出門採購,看看我花了188元都買了啥?
    今天是武漢「封城」的第15天, 自從「封城」那天起, 就再也沒出過門,家裡的食物都快吃完了, 終於等來了侄女送來的醫用口罩, 雖然也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狀況依然很嚴峻, 但還是決定出門採購一趟。
  • 佟家棟:「武漢封城」與政府經濟政策的效果
    三位學者研究了民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對政府宣布「封城或社會隔離」後民眾服從的情況與宣布「封城」期限之間的關係。論文中,作者注意到,如果讓民眾服從政府的「封城」決定,需要在宣布「封城」的方式上有良好的設計。根據社會心理學原理,人們更願意接受的方式是,先宣布一個更難達到的「封城」期限,然後在實際執行中,「封城」時間比較短,而不願意接受先宣布一個較短的「封城」期限,然後根據疫情的發展再逐步增加。
  • 封城10天,我在武漢家樂福當店長
    與往年不同的是,武漢的街頭人跡稀少,熙熙攘攘的湧向歸元寺燒香迎財神的場景不見蹤影。初升的太陽夾雜著清冷的風,快跑幾步,戴著口罩的方超走進了家樂福鍾家村店的大門,開始了作為家樂福鍾家村店店長平常的一天。今年的春節不一般,對於武漢的市民來說感受尤為強烈。1月23日,一紙「封城令」阻斷了歸鄉的路,也把方超留在了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