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成為生命科學爆發與裂變的技術支點

2020-12-25 電子發燒友

​AI正在成為生命科學爆發與裂變的技術支點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0-12-25 09:37:16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   會上,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馬健發表了《AI 賦能新藥研發》的主題演講。   他認為,過去很多年,AI 藥物研發公司普遍分布在從機理研究、藥物設計乃至到臨床研究,現在正從局部優化逐漸走向全局優化,AI 將為新藥研髮帶來一個全新的加速過程。在藥物研發領域,AI 技術的下一塊拼圖在於數據,挖掘已有的數據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數據產生能力。   ‍‍‍‍

 

他表示:「生命科學研究醫藥是與時間的賽跑,而人工智慧就是下一個時代,生命科學爆發的一個外源動力。」   根據《中國發展報告 2020》,2050 年時中國將擁有 3.8 億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國家總人口比例達到 27.9%,這樣老齡化的發展會給生物醫藥帶來非常大的需求。2018 年有一部電影叫《我不是藥神》,其描述了用藥難的問題。事實上,目前很多創新藥物未能滿足臨床需求。很多人說 2020 年是生物醫藥的元年,這是因為疫情給我們提出非常多的新命題。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跨過重重障礙開發出新的藥物來?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生物醫藥研發不僅是商業行為和經濟問題,也是很大的社會問題。  

馬健介紹,過去這些年藥物研發的整體回報率在不斷下降,新藥物越來越難被發現,越來越難被認可,同時還要面臨重重安全、有效等等關鍵指標的挑戰,有很多疾病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藥物,還有很多疑難雜症迄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為什麼這麼難?藥物研發一般是從早期機理靶點發現,然後到臨床前研究,再進入人體的臨床研究。其中面臨著 「三高一長」 的特性: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周期長。基於統計數據來講,一款創新藥物從最早研究的發現階段開始走到臨床,需要十年和二十六億美金,不僅耗資巨大,而且時間非常漫長。   藥物分子設計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最開始大量的候選化合物,經過層層遴選後,很多化合物最後失敗在藥物安全性和藥效上。真正能夠走到最後上市的藥物,其實 FDA 每年最多批准三十幾個藥,但是全球藥物研發卻有大量的活動。  

「藥物研發過程非常複雜,比如發現了一個疾病的致病基因,這個基因表達一個蛋白,蛋白就像一把鎖,這個鎖有一個鎖眼。藥物發現就相當於找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正好能打開這把鎖,可以調控機理治療疾病。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美好和形象的比方。在我們實際做研究和藥物發現的過程當中,真實的感覺卻更像另一部電影《諜中諜》。有時候就像是一個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馬健打了個比方。   即便科學家設計出了一把 「鑰匙」,它完成了最後一步在細胞內蛋白層面的操作,但是新藥進入人體內,經過器官、血液、吸收、穿透細胞膜,卻需要一個 「特工」 帶著這把鑰匙潛入敵人的大樓通過重重關卡,最終才能抵達病灶的終點。   所以,藥物的發現遠不是只設計一把」 鑰匙」 那麼簡單,我們需要開發一個具備完善能力的分子才能夠有效去解決這樣的疾病。這個過程通常用物理和數學的方式層層進行篩選,從而多階段、多目標地優化問題,在面臨這樣問題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想到,是否有更多的源頭創新的技術,能幫科學家們找到更多好的候選化合物,以及更好地優化指標並把藥物快速設計出來。   這便是 AI 技術過去幾年在醫藥研發領域越來越關鍵的原因,就像當年 AlphaGo 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冠軍一樣,最近谷歌新推出的 AlphaFold 程序利用 AI 技術做蛋白結構預測,其實很多新思想和新方法也會對行業上下遊有更多啟示。  

AI 在藥物研發中,很多時候扮演的角色是幫助科學家去廣泛探索化學空間,精確找到可以成藥的分子。   比如類藥的化合物空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10 的 60 次方,這麼大的化學空間中這麼多可能的分子當中,要找到最後可能會治療疾病的藥物,人的智力可觸達的空間非常有限。科學家需要從分子的產生和分子搜索,再到計算化學和物理手段把分子的活性和選擇性相關藥效的屬性描述出來,之後再通過自動化高通量的方法合成和測試完成這樣的過程,來加速藥物發現。   「晶泰科技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做藥物創新和 AI 賦能,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跟藥企的合作和孵化創新藥物的過程都經過了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工作更像是藥物研發專家手裡的升級武器,一個思想的放大器,專家給我們一個 idea,我們通過 AI 技術可以給你一千個、一萬個或是在新範圍內找到更好的 idea,這樣就能完成思想的跨越,打開想像的空間。」 馬健說道。   目前,通過 AI 和量子物理算法,晶泰科技可以實現對類藥化學空間的全局探索,在更廣闊的化學空間中尋找全新的藥物分子。同時,在 AI 的協同下,對於可成藥分子的毒性、選擇性等關鍵性質進行綜合打分,快速收斂。可以將發現先導化合物的速度從 12 個月提升到 3 個月,藥物發現的合成分子數量從上千降到 200 以內。其晶型預測的效率更是驚人,僅用 14 天便能得到常規研究方法需要 1 年時間才能獲得的結果。  

馬健表示,人工智慧相當於給藥物化學家插上了想像力的翅膀,比如要設計一個分子,構造新的化合物,AI 其實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給科學家提供新的工具,工具非常重要,工具決定生產力,也決定生產關係。藥物研發當中的生產關係即是研發策略,AI 技術把一些瓶頸解決之後重組很多新的研發策略,能讓結果變得更加優化。   而 AI 製藥未來下一個拼圖會是什麼?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數據問題。AI 有數據和訓練集,挖掘已有的數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產生數據的能力。  

藥物的發現從最微觀的分子蛋白、到細胞、再到動物,整個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建立生物和生命體相互認知的過程,AI 發揮的主要作用目前來講是在比較早期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視作物理建模區,這個尺度下很多的相互作用和要素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精確的物理學模擬獲得虛擬數據。通過虛擬數據的訓練,有針對性地提升 AI 的表現。   但是到了後面,更多要依賴於直接去探索自然界的實驗和人的經驗,靠底層物理學的建模,不可能做好或較好完成這件事。因為,從分子到人是一條線,每一兩個點之間都有尺度的鴻溝,所以要思考在這個地方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提升 AI 要表現的能力。  

 

AI 藥物發現不是單純的算法問題,傳統上實驗工作更多基於過去人的腦力活動研究一種條件來進行,受限於實驗條件和物理規律,但是接下來科學家們需要更加豐富的實驗技術,打造更加強大的 AI 大腦,為它提供豐富更多標準化和高通量的數據。   馬健最後總結,AI 賦能藥物研發自動化、智能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設工作,也是一個新的基建過程。過去這些年 AI 藥物研發公司,分布在從機理研究藥物設計乃至到臨床研究,現在正從局部優化逐漸走向全局優化,希望AI助力新藥研髮帶來一個全新的加速過程。   晶泰科技在項目實踐中,已經實現 1 年左右將新藥研發項目推進至 PCC 階段,基本集成了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一站式藥物發現能力。晶型預測的效率更是突破性地提升,將項目研發周期縮短至 14 天。在研究準確度更高,結果更具理論依據的基礎上,晶泰科技的研發模式大幅提升藥物研發關鍵環節的效率。這些真實的項目數據,展示出人工智慧技術有望成為生命科學爆發與裂變的技術支點,創造出更好的「新藥神」。   -End-  

 

原文標題:晶泰科技CEO馬健:AI正在成為生命科學爆發與裂變的技術支點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晶泰科技CEO馬健:AI正成為生命科學爆發與裂變的技術支點
    在藥物研發領域,AI 技術的下一塊拼圖在於數據,挖掘已有的數據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數據產生能力。他表示:「生命科學研究醫藥是與時間的賽跑,而人工智慧就是下一個時代,生命科學爆發的一個外源動力。」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生物醫藥研發不僅是商業行為和經濟問題,也是很大的社會問題。馬健介紹,過去這些年藥物研發的整體回報率在不斷下降,新藥物越來越難被發現,越來越難被認可,同時還要面臨重重安全、有效等等關鍵指標的挑戰,有很多疾病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藥物,還有很多疑難雜症迄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為什麼這麼難?
  • 從「生命細胞」到創新網絡 中關村生命園20年裂變
    原標題:中關村生命園20年裂變         在銜接北京海澱與昌平的「金十字」產業走廊上,坐落著一家科技園區。這裡匯聚了頂級科研資源,孕育著「最尖端的科學」,滋養著異常活躍的產業生態。這就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20年來,這枚「生命的細胞」已經裂變為充滿活力的創新網絡。
  • AI教育,撬動智能家居萬億市場的支點
    2019年,全球著名的信息技術、通信行業和消費科技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調研報告,預計到2023年,消費者在智能家居硬體、服務、安裝上的費用支出將達到1570億美元(超1萬億元人民幣)。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DeepTech「2019 生命科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3月22日,中國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滬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
  • 中國資本不再易被以色列技術神話迷惑,正在成為以色列企業的樂園
    ,近年中國資本在海外投資的六大行業分別為汽車、消費品、能源、金融、生命科學以及TMT(科技、媒體和通信)。比如,生命科學技術就吸引了最多的國外資金,增長最迅猛。近日,多位以色列企業負責人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中國正在成為下一個以色列企業的樂園」。與此同時,很多中國企業,包括大量國有企業和行業內的基金以及地方產業園區也都願意設置面向以色列企業的早期產業基金。
  • 《科學美國人》:2019年十大新興技術盤點
    近日,據外媒報導,科普期刊《科學美國人》與世界經濟論壇組織領先技術專家組成的國際指導小組,評選出2019年的「十大新興技術」。創新者們正在完善技術,使人們能夠遠程進行身體互動,其中包括觸覺傳感器。7.公共健康:食品跟蹤將拯救生命和減少浪費據世衛組織數據,每年大約有6億人食物中毒,其中42萬人死亡。當病情爆發時,調查人員需要花費數天或數周時間追蹤其源頭。在這段時間中,更多的人會中毒,大量未受汙染的食物可能會隨著受汙染的食物一起被丟棄。
  • 拉脫維亞生命科學與技術大學校史簡介
    生命科學和技術拉脫維亞大學以前,農業拉脫維亞大學是拉脫維亞,葉爾加瓦一所大學,專門從事農業科技它於1939年成為獨立機構,在Jelgava Palace成立為農業學院時,為此進行了翻新。1990年更名為拉脫維亞農業大學,並於2018年3月6日更名為拉脫維亞生命科學與技術大學。
  •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2018國際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態勢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生命科學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發展及其與數理科學、工程科學的進一步交叉融合,為更深入系統地認識生命、更精準有效地改造生物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揭牌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常務副校長王保平,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陳曄光、鄧子新、賀林、李林、舒紅兵,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兄弟高校生命科學學院負責人出席揭牌儀式,東南大學相關職能部處、學院負責人、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儀式由王保平主持。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謝維代表新成立的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致辭。
  • 對抗冠狀病毒爆發,AI能做什麼?
    但新的AI技術可以通過世界各地的新聞報導和在線內容自動進行挖掘,幫助專家識別可能導致潛在流行病或更嚴重流行病的異常情況。換句話說,我們的新AI霸主可能會幫助我們在下一次瘟疫中倖存下來。  這些新的AI技術在最近的冠狀病毒爆發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加拿大一家名為BlueDot的公司很早就發現了這種病毒,BlueDot是利用數據評估公共健康風險的眾多公司之一。
  • 社群裂變的完整流程
    ​1·自然裂變的主題脫離產品需求,抓住圈層的精神需求哦 ,尋找相同價值觀的粉絲2·裂變活動的文案保證文案的完整性,匹配各個環節,做到可以複製,參與者可以直接複製使用。所需文案;群發邀約文案     活動塑造的發圈文案    進群群通知文案   活動主題介紹文案    分享者塑造文案    活動結束的反饋造勢出單文案3·統一的成交話術對參與分享裂變的人統一培訓活動的口徑,做出活動的問題和回答
  • 「春暖花開​」她誦讀 | 盛咪達:熱愛生命
    「春暖花開​」她誦讀 | 盛咪達:熱愛生命 2020-03-16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瓴張磊今天對話李小加:生命科學到了寒武紀大爆發階段
    來源:聰明投資者高瓴張磊今天對話李小加:生命科學到了寒武紀大爆發階段,應該重寫價值投資的概念「我們是堅定的重倉大健康大醫療行業,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投資了1200億人民幣。」「你問我現在什麼階段,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到了一個什麼階段呢?
  • 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確實,這似乎是個生命科學研究大爆發的時代。
  • 直銷企業紛紛掘金「基因檢測」,千億級市場即將全面爆發
    「精準養生」已成為未來大健康產業的風向標。而為實現精準養生,新興的基因產業正在全球崛起,並將成為生物經濟的突破口。三生把握基因市場制高點,在為用戶提供全生態生命素養管理的同時,把握住基因檢測市場的億萬商機。
  • 專訪5位技術人,探秘AI酷職業背後的故事
    離職後他花了6個月時間與Qure.ai創始人談論他們待解決的各種問題,還開設了關於機器學習的進修課程,即使Ghosh已經工作,但他卻依舊在網上研究最新的技術論文,參與解決像Kaggle(一個為開發商和數據科學家舉辦機器學習競賽、託管資料庫、編寫和分享代碼的平臺)這樣類似網站上的問題和挑戰,他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不斷學習,以便能及時了解最新技術。
  • 紐約長島市可能成為美國下一個生命科學產業中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僑報紐約網」10月17日報導,美國長島市合作夥伴機構(Long Island City Partnership)16日發布一項名為「長島市生命科學可行性研究」的報告稱,綜合各項因素顯示,長島市將成為美國下一個生命科學產業中心。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  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
  • 劉琦:保險業應貫徹新國十條精神 成為經濟增長新支點
    ,勞動密集的優勢,做國家發展的新力量,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點,構築社會進步的新支點,從而實現行業的新發展、新進步。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實現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的邁進,已經成為時代和歷史賦予保險行業的重要使命。  這一年,保險行業全面推進相關改革,各項政策舉措平穩推進,行業發展實現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突破。在中國整體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保險行業逆市上揚,全年保費收入將突破2萬億,行業總資產將突破10萬億,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 【一院一品】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上善若水 生命之光
    上善若水,意蘊綿長;生命之源,厚積薄發!四十載立志報國,蝶變煥新;二十載建院徵程,催人奮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始終秉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西遷精神,立足「四個面向」,高揚「四面旗幟」,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勇擔建設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學科使命,以開放、融合、創新的胸懷,緊扣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推動醫工融合、前沿交叉,昂首闊步書寫「生命」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