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光明之城獨一無二的美麗,上個月,她被評為第一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作為中西合璧的商業街,她是泉州向現代轉折、過渡的歷史見證,而這條路上的老百貨,歷經了泉州社會經濟發展潮起潮落,亦是承載了老泉州人時代記憶的地標建築。
從北向南,移步換景:鐘樓百貨、泮宮百貨、南國百貨、建成百貨——四大百貨依然保留在老泉州人的記憶中。現實中因為搬遷、改造,它們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只能在老街上覺察到些許遺蹤,逛老百貨的生活只屬於記憶。
黃輝/圖
每一位泉州人心中都有一條自己的中山路,尤其是三四十年前的泉州人,這條街道的老百貨幾乎是他們童年、青年時期對於繁華的唯一記憶。
本期專題採訪了多位熟知中山路老百貨的老泉州人,有店鋪的工作人員和附近居民,他們的故事折射出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老式玻璃櫃檯、木頭貨架上的搪瓷缸子、搪瓷臉盆、大手電筒、海魂衫……」
在講述中,大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瞬間喚醒了他們休眠多年的國營百貨印象,也反映出人們消費方式變遷的縮影,那種道不明的親切感,正搭乘時光機撲面而來……
泉州的「王府井」:老百貨引領潮流數十年
1952年8月,泉州市百貨公司成立,原名福建省百貨公司泉州市支公司,經營日用百貨、紗布、針織、五金顏料、文化用品等。有1000多種商品,1956年增加到4000多種,年銷售額100多萬元。當時,很多物品均要憑票供應,這種習慣持續了30多年。
百貨公司成立後,各個百貨商場帶動商圈開始崛起。中山路周邊人口聚集,商業繁華,逐漸成為泉州人氣最足的商住街。街道兩旁柱廊式騎樓為行人遮陽避雨,建築風格糅合南洋和閩南傳統特色,成為老一輩泉州人口中的「泉州王府井」,除了最早誕生的南國、建成百貨,南門百貨也開始建立,建立時只有一層,1991年翻建成七層樓。上世紀60年代末,九間百貨商場紅極一時,九間百貨商場開業時只有九間店,後來發展成二層十七間店面,當年的人氣不遜色於當今泉州任何一個大型商場。
1979年,泉州鐘樓百貨商場正式開門營業。在商品相對匱乏的年代裡,泉州鍾百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寬敞的經營面積,成為當時泉州人最愛去的購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