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多拉麵,發祥於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豚骨白湯、細直面是其顯著特徵。國內一般稱豚骨拉麵或博多豚骨拉麵,與札幌拉麵、喜多方拉麵並稱日本三大拉麵。
福岡市有博多拉麵和長浜拉麵兩個豚骨拉麵流派,兩者起源不同,但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鑑、融合,廣義上博多拉麵包含長浜拉麵。
博多最早的拉麵攤是941年至1942年創業的三馬路(名號),創始人森堅太郎在上海吃過的雞湯麵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三馬路最初也用雞骨熬湯,由於當時雞骨貨源不穩定才改用豬骨,麵條是手工寬扁面。
1951年,森堅太郎的徒弟森山勝獨立創業,名號五馬路。1953年森山勝另謀出路,五馬路傳給妻弟手嶋(dao)武臣,傳到第二代手嶋雅彥,改名うま馬經營至今。1980年前後森堅太郎的三馬路閉店,傳承其做法的只有うま馬。
三馬路是博多最早的拉麵,但不能說是博多拉麵元祖。兩者之間在麵條特徵及湯底製法各方面都沒有共通性,不存在傳承關係。
其實,業界對博多拉麵的起源沒有統一認定,很多人主張九州系豚骨拉麵都源自久留米拉麵,再往上追溯源頭是長崎拉麵;也有人認為1946年創業的赤のれん(中文暫譯:赤暖簾)是博多拉麵的源流。但事實並沒這麼簡單,關於博多拉麵的起源還有更多故事。
赤暖簾創始人津田茂最初在博多站附近賣烏龍麵,後來想改賣拉麵,但他不懂拉麵技術,只是自稱在奉天(今瀋陽)吃過印象深刻的白濁豬骨湯麵,就自己琢磨著熬了一鍋豬骨白湯,找博龍軒拉麵店創始人山平進幫忙,山平進原本經營的是清湯拉麵,也會制面,倆人合作開發了醬油調味的豚骨白湯拉麵。
那這是不是博多拉麵的元祖呢?
赤暖簾(現名:赤のれん節ちゃん)和博龍軒的繼承者依舊堅守最初的做法,較清爽的豚骨白湯用醬油調味,較細的扁平直面,與我們熟悉的博多拉麵還是有明顯區別。
從三馬路到赤暖簾、博龍軒,都找不到博多拉麵的特徵,那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這就需要了解長浜拉麵的元祖長浜屋(名號)。
元祖長浜屋創始人榊原松雄,二戰之後在名古屋跟臺灣師傅學得清湯拉麵技術;1952年在福岡開始經營拉麵攤,經過幾次搬遷,最後把攤位固定在長浜海鮮市場。
市場用餐客人流動性大,大家時間緊迫,為提高出餐速度,榊原松雄把麵條加工成細面,最快煮10秒就能出鍋;細面不耐泡,為保證口感所以麵條的分量都比較少,客人吃不飽怎麼辦呢?這就形成獨特的加面(日語:替玉)用餐文化;另外,配菜有紅薑絲、木耳絲、切成很薄的叉燒,以及桌上備有芝麻、高菜、調味醬汁等,都是長浜拉麵獨創。註:高菜是芥菜醃製品,是熊本和福岡地區傳統特產。
長浜拉麵眾多個性鮮明的獨創,都被博多拉麵借鑑(叉燒切薄片除外);同時,長浜拉麵也模仿了博多拉麵的豚白湯。
至此,豚白湯和細直面完美融合,發展至今除了傳統長浜拉麵口味稍顯清淡,兩個流派已沒有明顯區別。顯著的個性特徵讓它們成為九州豚骨拉麵的代表。
博多是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城市,歷經多次行政區劃改革,最後和福岡合併稱市。博多和福岡合併時,人口和城市規模旗鼓相當,經歷過城市命名之爭,但最終確定以福岡市命名,保留博多名稱,成為福岡市下轄區;長浜則是福岡市中央區的一個町(相當於中國城市的街道)。博多在人口規模和知名度上都有優勢,體現在拉麵流派上,也是博多拉麵更有名氣、從業人員更多、名店也更多。
一蘭拉麵、一風堂拉麵、博多一幸舍等都屬於博多拉麵流派,但最早在東京圈引爆豚骨拉麵風潮的小福拉麵(福ちゃん),則是源自長浜拉麵流派。
九州系豚骨拉麵起源大致有兩個源頭,一個是久留米拉麵,從這裡分流出多個地方流派;另外就是博多拉麵,發展成為豚骨拉麵海外拓展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