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買菜的到店自提可能是踩的又一個「坑」。
作者/王彥麗
圖片來源/東方IC
核心導讀:
1、到店自提,APP融合,美團買菜究竟做了哪些變形?
2、生鮮不是計劃性消費商品,而是更側重即時性消費。
3、美團買菜業務調整和現狀透露出美團生鮮戰略的缺失。
雖然此前已有很多「先烈」,但美團買菜還是執意做了到店自提。
近日,美團買菜正式進入武漢市場,一口氣開出10個前置倉。但與美團開在北京、上海的前置倉不同,武漢的10個前置倉主打「今日下單,次日自提」的模式,不再延續之前的「30分鐘配送到家」。這也意味著美團的生鮮前置倉模式完成變形。
據了解,主打前置倉模式的美團買菜,目前已經進駐北京、上海和武漢市場。據了解,美團買菜在北京、上海的前置倉共有30個(北京19個,上海11個),加上此次新開的10個倉,美團買菜共擁有40個前置倉。
但這個規模相比於同類競爭對手,並不具備明顯優勢。例如另外一家做生鮮前置倉的叮咚買菜,其6月底公布的數據是:前置倉總數345個,日均單量達到30萬單。不過,叮咚買菜方面今日告訴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叮咚買菜最新的日均單量已突破40萬單。
相比於訂單量飛漲的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的拓展步伐較為穩健,且在北京、上海測試配送到家模式後,於武漢市場全面轉型到店自提。據了解,北京、上海的前置倉,目前在提供配送到家的同時,也同時支持到店自提。所以,美團買菜的前置倉模式,如今是「配送到店」和「到店自提」雙線並舉。
到店自提雖然體現出美團對新業務的大膽嘗試,但另一方面,是否也說明美團買菜在北京、上海的測試,並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呢?但凡是一個能讓人看到很大希望的業務,都不會在短時間內上馬另一種模式。
反過來說,「到店自提」就能給美團買菜帶來新的希望嗎?《零售老闆內參》認為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這裡面涉及到幾個重要的議題:
一是對於生鮮商品,用戶究竟是喜歡計劃性購買,還是即時性購買?
二是不同區域的用戶,對到店和到家兩種形態,是否持有不同的態度?
三是同樣是到店,用戶是喜歡已經包裝好的標準化生鮮,還是喜歡可以挑揀的散裝菜?值得注意的是,用戶需要為標準化生鮮的溢價進行買單。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到店自提,還是配送到家,商家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還是生鮮品類的特性、用戶的需求,以及不同區域的市場情況等等,絕非簡單的換種模式就能收割市場。
一、美團買菜業務變形
與叮咚買菜願意向外界披露核心運營數據不同,美團買菜自上海測試起,就一直低調行事。外界無法得知其相關成本、單量數據。不過這種低調並沒有伴隨業務的爆發性增長,相反,美團買菜卻進行了業務變形,究竟是創新還是無奈?
美團買菜初期聚焦一線城市,主要在上海、北京開設前置倉。不多對於這兩個一線城市來說,美團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上海市場有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的密集布點,美團買菜與他們的服務模式、品類等重合度都很高,市場空間就被進一步擠壓。半年時間過去,美團買菜在上海的前置倉,並沒有明顯增長。
與此同時,本地生活平臺在一線城市的迅猛發展,傳統商超對於到家服務的覺醒,使得一線城市的用戶享受「一小時到家」已經成為常態,美團買菜在商品品類、時效性等方面,並沒有很明顯的優勢。
在這種形勢下,美團買菜開始轉攻二線城市,進駐武漢市場,同時調整商業模式,「配送到家」改為「到家」與「到店」並舉,希望針對生鮮品類打開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零售老闆內參》的走訪,目前美團旗下的小象生鮮APP已經與美團買菜APP實現融合。我們知道,美團買菜項目就是孵化自小象生鮮,作為美團對生鮮品類的又一新探索,與小象生鮮齊頭並進。
不過,美團對生鮮品類的兩種嘗試,很快走上了不同的際遇。今年4月,小象生鮮在華東市場的五家門店(無錫2家,常州3家)相繼閉店,只收縮為北京的2家門店。另外一邊,前置倉模式雖沒有迅猛拓展,但至少在穩步前行,目前在全國布局有40個前置倉。
隨著小象生鮮APP與美團買菜APP的融合,即小象生鮮在滿足用戶到店購物的同時,也承擔前置倉功能,為用戶提供「配送到家」和「到店自提」兩種服務。而從小象的萎縮和前置倉的持續開拓來看,美團在生鮮品類的布局方面,目前是傾向長線布局前置倉業態。
而這種前置倉業態,從美團做出的變形來看,似乎更願意將「配送到家」調整為「到店自提」,因為到店自提模式,對於商家來說會有一個更好看的成本模型。
首先是省去配送費。不管是叮咚買菜還是盒馬,目前都是30分鐘配送到家且免配送費,這部分成本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單量支撐,很容易虧損。到店自提讓用戶上門,將省去大量配送費和包材成本。
其次是降低損耗。今天下單,次日到店自提,商家就有時間按需採購,從而降低門店的庫存積壓和生鮮損耗。眾所周知,即時配送到家的前置倉模式,需要提前備貨,於是精準備貨就成為一大考驗:備少了缺貨,影響用戶體驗,備多了就成為損耗。到店自提則不需要預估備貨,對於商家來說,經濟、效率優勢並存。
但這種模式並沒有因為以上兩大優勢而快速發展,反而是很難成功。這種模式早有先烈,許鮮就是其中之一。即便是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偏向小而美的運作模式。
例如食行生鮮,它做的是「今日下單,次日到櫃自提」,食行生鮮在社區內鋪設智能冷櫃,用來儲存用戶前天下單的生鮮商品。但食行生鮮從2014年成立至今,仍然沒有走出華東市場。
二、生鮮就是一種即時性需求
到店自提可以省去那麼多成本,為什麼依然不成功?這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了。首先我們要看一下生鮮商品具備哪些特性,用戶的消費行為又有哪些習慣性動作。
人們對於不同品類的時效要求,似乎天然就是不同的。一件家電或者3C數碼用品,用戶可能要思考一兩個月的時間來決定是否購買;一件衣服,也會有很多人考慮幾天後才決定剁手;日百商品,也不會是今天想買就一定會去下單。唯獨涉及「吃」的這件事情,大家並不介意它能有多快就有多快。
一個不得不直面的問題是,人們正在極大地壓縮一日三餐所需要的時間。外賣平臺的興起,也是由于越來越多人正在減少做飯,因為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尤其在一二線城市,不管是堂食、點外賣,還是在家做飯,人們願意付出的時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一位生鮮電商負責人告訴《零售老闆內參》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般來說,沒有結婚的單身青年,更喜歡點外賣;但是一旦他們組建家庭,就會回歸於買菜做飯。但對於很多走入婚姻的80後、90後來說,在家做飯這件事跟上一代人相比,畫風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平臺有一個『吃什麼』功能,裡面有家常菜的做法介紹,很多30歲以上的家庭用戶,會在飯點瀏覽這些食譜。」該負責人透露,「有用戶酒告訴我,他們經常通過『吃什麼』功能來現找做飯靈感,一旦認準感興趣的新菜式,就會在平臺上購買相關的蔬菜和調料。」
這就說明,對於很多家庭用戶來說,在家做飯這件事,也具備衝動性和即時性的消費特徵,「很多人不會前一天就去思考明天要吃什麼的問題,更多的時候是臨到飯點,他們才會去思考今天要做的飯菜。」
這種對生鮮的即時性需求,就能解釋為什麼1小時內送達的前置倉,以及本地生活平臺,能夠如此快速的崛起,而社區生鮮店的很大一部分用戶群裡,也來自於回家路上的順便採購。
此外,生鮮食材的客單價並不高,這一點也決定了用戶不會在這類商品上花費太多時間。很多時候就是想吃就立馬去購買,想自己做菜了就去買菜做飯,不管是一小時到家,還是到店購買,它的決策路徑一定是不長的。
甚至還有一個極端案例,一位前置倉的店長告訴《零售老闆內參》,下單最多的區域恰恰是前置倉所在的這棟樓,而該前置倉附近其實是有社區生鮮店,只是當人們知道樓下就是一個前置倉的時候,他們就會連走下樓的時間都不願意花。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人對於便捷性的渴求程度。
這就是「今日下單,次日到店自提」模式,在今天拓展市場時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不是因為你的商品不夠好,也不是因為你的商品SKU不夠豐富,就是因為你不夠快。
「今日下單,次日到店自提」模式,其實滿足的是一種計劃性需求,在即時物流如此發達的今天,在用戶已經被培養出即時消費習慣的今天,對於吃這件事情還要「提前計劃」,顯然有點違背客觀規律。甚至可以說,這種模式只是商家對於用戶消費行為視而不見的一種自嗨。
即便拋開「配送到家」的模式不說,就說到店,用戶憑什麼不去選擇同樣有距離優勢,且可以自主挑選食材的社區生鮮店,而要選擇去一個前置倉,去提取已經包裝好的、但對品質沒有把握的快遞包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包裝好的生鮮商品,也需要用戶為它額外的標準化過程買單。
所以,同樣的購買動作,卻要花費更多時間和成本,到店自提模式和到店購買相比,究竟優勢在哪裡呢?而且圍繞社區布局的生鮮店,正在如雨後春筍般生長,美團買菜的前置倉必然會面臨越來越多生鮮店的競爭。
《零售老闆內參》認為,做到店自提的美團買菜,不僅要面對更多「配送到家」和社區店的聯合絞殺;還要與生鮮本就是即時需求的客觀事實做抗爭。
三、美團生鮮戰略缺失
即便美團買菜的模式調整違背很多客觀規律,但美團依然執意做到店自提,再退一步思考美團此舉的可行性,拋開前文提到的成本優化,或許他們也考量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手握勞動密集型的外賣平臺,美團對於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問題,應該有過系統思考,一旦配送成本甚至會高於一份外賣本身的價值,這種跑腿生意是否還能持續?這種狀況對於客單價較低的生鮮同樣適用。
不過,人力成本上漲到用戶不能忍受,似乎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美團買菜為此去做商業模式調整,似乎又不具有說服力。
事實上,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團在生鮮品類上缺乏戰略規劃和戰略定力。
美團一直希望摸索出一條自營的生鮮之路,因為生鮮這個高頻剛需的品類,對於美團打造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美團緊隨盒馬鮮生的步伐,開出了小象生鮮。
美團一度對小象生鮮寄予厚望,因為當京東還在小心翼翼地在北京運營兩家7FRESH門店的時候,美團的小象生鮮已經走出北京,在無錫、常州陸續開出五家門店。只是缺乏線下基因的美團很快碰壁,最終在今年四月撤出華東市場。
但美團布局生鮮的決心並沒有消減,在小象生鮮經營不力的情況下,緊接著推出了生鮮前置倉模式,美團把做自營生鮮品類的希望押注在前置倉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前置倉的推出時間也晚於盒馬、叮咚買菜。這就意味著,不管是小象生鮮,還是前置倉,美團都是在模仿別人,自己在生鮮品類上鮮有創新。
但這種模仿並沒有產生「後發先至」的奇蹟,小象生鮮縮減到2家門店,前置倉數量則遠遠落後於叮咚買菜。
對於生鮮這一重要品類,美團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和戰略定力,更多的是跟風嘗試,而這並不能幫助美團打造一個真正的生鮮流量入口。
截至目前,還沒有企業能成功把生鮮搬到線上,即便是阿里的盒馬也開始放緩拓展速度,生鮮線上化依然處於摸索階段,這意味著美團可能還要踩很多坑。
而到店自提可能就是下一個「坑」。到店自提的嘗試很可能是「30分鐘配送到家」並不太成功的產物,美團需要探索一種更有效的模式,但如果到店自提模式也遭遇瓶頸的話,美團買菜的前路其實是值得擔憂的。
作者/王彥麗
⊙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物流指聞立場,轉載此文章需經作者同意,同時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