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非洲的食草動物角馬,了解動物大遷徙背後的故事

2020-12-12 小白喜歡說科學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小白,喜歡我的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讚加關注哦~在非洲大草原上,陸地上最大的動物與最小的動物共享空間,這是最廣闊的未開發地帶之一。野生動物要麼成群聚集,要麼單獨行動。雨季和旱季如期輪番上演,天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節奏。食物不是充沛就是匱乏,許多大型食草動物因此深受影響,其中大部分集群而居,它們的體型,社會結構,配偶關係和親子關係各異,然而它們都是非洲荒野的靈魂。角馬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大型羚羊,屬於牛科。

在外表和行為上,角馬與其他羚羊大不相同。角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它們肩高一點四米,體長二點四米,體重可達二百七十公斤。它們生活在納米比亞,安哥拉,南非,波札那,尚比亞,辛巴威,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和肯亞全境。在遼闊的草原,灌木叢,森林,山地和草原,角馬是最常見的食草動物。它們日夜都很活躍,幾乎只為草為食。不過在草的供應不足時,它們也會食用灌木和樹木。

偶爾會有上萬頭角馬集結成群,不過在非遷徙期角馬群的成員數量通常在二十到三十頭,結構鬆散,以雌性和它們的幼仔為中心,幾頭雄性夾雜其間。旱雨季交替角馬群只能在兩到三個草場範圍內活動,偶爾也會有個過渡的空間。雨季角馬只需要零點八平方公裡的草場,而在旱季這個數字會擴大一倍。每年五月和六月,斑紋角馬就會遷徙到新的草場。角馬群規模龐大數量足足有一百五十萬頭,成千上萬的斑馬和瞪羚也隨著這隻遷徙大軍一起奔赴新的草場。

它們長途跋涉一千六百多公裡,遷徙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裡,堪稱大自然的動物奇觀之一。如此聲勢浩大的集體行動,必然需要密切的交流與互動。斑紋角馬們利用動作聲音和氣味進行溝通,雄性角馬的吼聲能傳到幾裡之外。無論是糞便、尿液,還是眼眶腺和足腺都能幫助斑紋角馬們進行交流。角馬們經常用自己的頭和臉在對方的屁股上蹭來蹭去,親密時是如此,打鬥時亦如此。雌雄角馬都有角,但它們的角在大小和角度上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每年一次的交配季節到了,雨季快結束的時候,滿眼都是綠油油的草地,肉食動物似乎也格外的少。角馬通常就在這時迎來它們持續三周的發情期,雌性一般十六個月發育成熟,雄性要等到兩歲。儘管雄角馬求偶欲強,但它們通常四五歲才能覓得佳人。雄角馬一般沒有固定伴侶,它們後宮佳麗無數。發情期裡,年長的雄角馬不斷吸引異性,逐漸確立與四千平方米的領域範圍,當然少不了同性之間的強強相爭。只要附近有成熟的異性,雄角馬們就廢寢忘食的守候與關注著,時而低聲哼唱時而昂首高歌,只為贏得伊人芳心。

一旦求偶成功,它們就瘋狂的交配,以求早日獲得它們的愛情結晶。在這之后角馬群裡的單身漢、孕婦、產婦和角馬犢子們各自回到各自的群體。角馬的妊娠期通常是八個月,新生的小角馬體重約二十公斤,剛分娩後的這段時間對小馬來說,尤其關鍵。角馬媽媽要通過氣溫與它的孩子建立牢固的母子情和母女情。小角馬出生六到八分鐘後就能獨立行走了。二月到三月大約有五十萬頭小角馬降生,雨季隨之開始,角馬遷徙也開始。

頭幾個月小角馬寸步不離的跟著媽媽,雄角馬們則盡職盡責的守護在角馬群的外圍。小角馬八個月就可以獨立了,十六個月就長大成人了。角馬的平均壽命通常是二十年左右,小角馬初降人士的頭一年最為脆弱,它們很容易淪為獅子,獵豹,鬣狗和非洲野狗的美食。通常我們認為小群體更易受攻擊,其實恰恰相反。群體越大,個體的警惕性就會放鬆,反而更危險。角馬們一旦發現有掠食者就會緊緊地聚集在一起,咆哮著、尖叫著提醒自己的同伴,或者使勁跺腳威懾敵人。

初為人父人母的角馬們則勇敢地驅趕著掠食者,角馬也會對瞪羚和狒狒等鄰居發來的警報作出回應。有些動物混跡在角馬群中尋求庇護,通常在廣闊無垠的環境中,角馬群會特意與少量的斑馬結成聯盟,以防被掠食者各個擊破。角馬與斑馬共同組建了一個跨物種的混合團體,一個更大更密的群體。角馬們就是利用這種看上去混亂無章的群體智能,靜靜的守護著它們的組織,保護著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其實它們時時刻刻都警惕的觀望和打量四周,排除各種危險。

有時它們甚至會為了集體而作出自我犧牲,老弱病殘會刻意掉隊餵飽等候已久的鱷魚,或者過河時溺水身亡,這樣角馬群才能繼續前進。看來在動物社會裡,群體更重要。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讚加關注,有什麼疑問可以在評論處留言,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角馬大遷徙紀實:悲壯的天國之渡 狂奔的斑馬與角馬
    在非洲坦尚尼亞與肯亞之間,每年會有數計百萬的東非角馬大遷徙,是動物世界中一場波瀾壯闊的長徵,一場驗證適者生存的殘酷角力,自然界中的一大奇觀。而漫長遷徙路上的橫渡馬拉河,更是將這場大遷徙的艱難旅程推向高潮,一次又一次悲催的天國之渡。
  • 為什麼看動物大遷徙要去坦尚尼亞而不是肯亞?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每年的12月到5月之間,非洲的食草動物們悠閒自在的生活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內,充足的水源和鮮美的青草保證了它們的生活質量。然而這個世界對所有生命都不是完美的,從5月中後期開始,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開始迎來旱季,食草動物們為了尋找青草和水源不得不踏上遷徙之旅。百萬頭角馬,數十萬斑馬、羚羊,時常加入的大象和貓鼬組成了聲勢浩大的遷徙隊。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北上,跋涉3000多公裡,邊吃邊走,它們的目標是位於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 角馬、瞪羚、斑馬都是怎樣遷徙的?一起來看非洲動物遷徙奇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你是否在紀錄片中看過非洲動物大遷徙的場面?大群的角馬、斑馬、瞪羚等動物活動的場面十分壯觀,但這裡面其實暗藏洶湧......下面我們跟隨動物研究所的老師一起來去非洲看看吧!遷徙中的動物群為什麼要遷徙?
  • 角馬這種動物到底是馬還是牛?有何依據?
    角馬還有一個名字又被稱為牛羚,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偶蹄目-牛科-狷羚亞科-角馬屬下的成員,共包含兩種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從其名字就可以設想出出來它們的形象,特點就是白尾和斑紋。因此說從生物學分類上來看角馬和牛的親緣關係更為接近,屬於相同目和相同科下的成員,而和馬的關係就要遠一些,因為不在同一個目下。角馬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在食物鏈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一環,角馬的主要天敵是非洲獅和鬣狗等,尤其是每年的遷徙季節,角馬的數量都會大幅度減少。
  • 非洲草原最熱愛遷徙的動物,一年奔襲3200公裡,長著牛頭馬面羊須
    提到牛頭馬面大家一定不陌生,是神話傳說中的鬼卒,但是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種動物,長著牛頭馬面的結合體,它就是角馬。角馬是一種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雖然名字叫做角馬,但它其實是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
  • 雙角,鹿紋,馬尾,牛蹄,大型食草動物:角馬
    角馬是非洲平原上的標誌性羚羊,有著令人驚嘆的、崎嶇不平的外表,和明確無誤的鐵砧形頭部。角馬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長得牛頭、馬面、羊須。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後部纖細,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並有短的斑紋。
  • 非洲大陸的野性追逐丨3POLAR肯亞動物大遷徙之旅
    3POLAR肯亞動物大遷徙之旅 (共13天)馬賽馬拉、桑布魯、納庫魯、博戈利亞、犀牛保護區、奈洛比拉車兜風大草原全程豪華越野車,馳騁草原,它搭載我們穿越河谷和曠野、和非洲動物不期而遇3POLAR的嚴選路線讓我們的旅程更加充滿驚喜,非洲五霸(非洲獅、非洲豹、非洲象、非洲野牛和犀牛)輪番登場,在曠野的拉風中,期待與他們不期而遇。夕陽剪影中的象群,惹人憐愛的長頸鹿,擬人化的猩猩和疣猴都令人無比期待。這片浩大的土地,擁有傳奇的色彩。
  • 當高考遇見動物大遷徙
    考試不過5-7分鐘,卻能清晰地看見他們的優勢與不擅長,甚至他們背後的父母、家庭、成長環境。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喜歡看人,然後腦中放電影般閃現他們可能經歷過的悲喜。這一切,從我踏上非洲大陸的那一刻開始,產生了變化。我的見天地,從塞倫蓋蒂草原上的動物大遷徙開始。此時耳邊有沒有響起那句熟悉的臺詞:每年的這個時候,塞倫蓋蒂草原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
  • 角馬到底是牛還是馬?為什麼?
    角馬是一種三不像動物,說它像牛吧,它長著跟馬一樣的臉,說它像馬吧,它有著長著一對牛角和山羊的鬍子。那麼,它究竟是牛還是馬呢?嚴格意義上說,角馬既不是牛,也不是馬,因為馬是奇蹄目馬科動物的總稱,而牛也是牛科牛亞科牛屬下動物的總稱,但是角馬則是牛科狷羚亞科角馬屬下動物的總稱。
  • 趣非洲丨動物冷知識考試2018全國卷
    遙遠的東非大草原,有很多《動物世界》裡耳熟能詳的動物,更充滿了狂野自然的夢想。在準備看動物之前,德邁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東非動物大遷徙動物冷知識「全國卷」,考試內容都是一些有關東非動物的知識,不知道你能考多少分呢?
  • 食草動物可以吃肉嗎?河馬試了一下,結果屍殍遍地
    有關河馬到底是純食草動物還是雜食動物,曾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然而科學家們卻發現,河馬偶爾改善下夥食,竟與炭疽熱的大規模爆發有著密切關聯。 素食動物開葷也並非只有河馬一家,羚羊、鹿和牛都有被觀察到吃肉食,包括腐肉、鳥蛋、幼鳥、小型獸類和魚類。而且,有蹄動物母獸在產後都會立即吃掉胎盤,以補充營養。如果將河馬定義為雜食動物,對牛羊該如何去定義呢?不過,河馬的食肉性和攻擊性確實都比牛羊這些典型的食草動物要強一些。
  • 科普一下,了解白尾角馬的請舉手
    白尾角馬的種群曾一度接近消亡,在近代又得到了重新的引進,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賴索托、史瓦帝尼、南非和納米比亞,其他地區也有部分引進。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東部和南部,多位於熱帶草原性氣候區,如非洲的塞倫蓋蒂平原等。所有的國家公園都有角馬。它們能忍受貧瘠的環境,但必須每天或隔天大量飲水,因此在它們活動區域15-25公裡範圍內必須有水源。這也是角馬遷徙的一個重要原因。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但是,食草動物就不同了,它們幾乎一出生就會站立,幾十分鐘內就能獨立地奔跑。這就是它們努力的證據,因為食草動物在生產時氣味會招來食肉動物,而剛出生的幼崽和剛生產完的母親幾乎沒有自保能力,所以,那些出生需要很長時間才具備奔跑能力的食草動物大都被淘汰掉了。
  • 地球上10種逆天動物咬合力排名——榜首竟然是個食草動物?
    非洲獅普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熱帶稀樹草原中,體長最大記錄可達3米以上,體重超過300公斤。非洲獅咬合力在500公斤左右,比鬣狗科旗下成員遜色不少,但捕食非洲大型野生水牛、角馬、蹬羚綽綽有餘,有時還可以捕殺幼年非洲象、河馬和長頸鹿。 7.東北虎
  • 非洲大草原著名的角馬,到底是馬還是牛?
    角馬和斑馬都是非洲大草原上其名的食草動物,每到乾旱和溼潤氣候相交替的時節,成群的角馬和斑馬都會浩浩蕩蕩地長途跋涉,場面十分壯觀。這兩種動物的名字中都有「馬」,但卻與我們熟知的馬之間的關係有遠有近。斑馬和馬親緣關係很近,而角馬實質上不是馬,而是牛,為什麼這麼說呢?
  • 看《獅子王》,用思維導圖學習非洲動物
    新版《獅子王》以純CGI製作方式,再現了近乎「真獸版」的草原之王的故事。不過大家對新版《獅子王》褒貶不一,認為是一群面癱動物的走秀,也有人說是美國版《動物世界》。我倒是覺得如果帶孩子去看,目的就純碎些,就是去看電影,看動物。
  • 東非平原上演動物大遷徙 百萬大軍「天堂之渡」(組圖)
    9月19日消息,每當說到東非的肯亞,就不得不提起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徒。數百萬動物大軍碾過茫茫大草原,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它們從坦尚尼亞境內的塞倫蓋蒂公園南部,遷徙至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 走進野生動物的天堂——肯亞
    第四天上午,我們到湖邊,看到牛羊在湖邊茵茵的草地食草,樹木生長在水中,群鳥遊弋於湖面之上,湖面如水墨畫般優美,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中。我們乘坐遊船劃向水鳥最密集的湖區,只見有的鳥靜立在樹枝上,有的鳥在天空與湖面之間上下翻飛,有的鳥搏擊長空,展翅翱翔於藍天,有的鳥從空中俯擊水面,穿水捕魚,使我們大開眼界,大呼過癮。
  • 食草動物天敵多,數量卻很多?
    在一望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有成群的角馬、瞪羚、斑馬等在覓食、奔跑,甚至是遷徙,它們都是草原上常見的食草動物,依靠數量龐大的種群數量聚集在一起,為自身提供保護,低於天敵的捕殺,但是在草原上很少能看見獅子、獵豹、鬣狗,它們不僅種群數量少,而且種群中個體的數量也少,作為兇猛的食肉動物,就拿草原大哥非洲獅來說,它們根本沒有天敵的存在,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