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職業學院是2001年7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合併濱州農業學校、衛生學校、工業學校、經濟學校和濱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濱州市。
學院佔地面積3549.71畝,建築面積80.35萬平方米,總資產17.8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億元,圖書館藏書184萬冊。學院編制949人,在編在職教職工870人,專任教師668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22人,博士11人、碩士27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山東省教學名師5人、濱州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30人。在校高職生13287人,中專生4567人,成教函授生800人。
學院設有繼續教育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輕紡化工學院、護理學院、醫療學院、會計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海洋學院等12個二級學院以及基礎課教學部、社會科學部2個教學部。
招生專業41個,涵蓋理工、農、醫、財經、信息科學、建築、藝術、航海等門類,涉及57個專業方向,形成了適應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群。
2005年3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山東省骨幹示範性職業院校,2010年11月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單位,並於2013年10月以優秀等級通過驗收。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職院校魅力校園、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山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建有首家山東省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
一、堅持內涵優先發展。建設3門國家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64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教育部、財政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建設的重點專業,7個教育部立項建設專業、3個省主體專業,8個省高校特色專業點、1個國家財政支持的實驗實訓基地、8個省級教學團隊。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全國首屆實踐教學設計獎3項,省高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4項,省高校實驗教學與實驗技術成果獎3項。
二、實施開門開放辦學。學院堅持走開門開放辦學之路,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聯合辦學,現已與黃河三角洲地區政府、大型企業、學校等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被教育部批准牽頭成立院校職業培訓委員會,成立濱州市校企合作委員會,120多家企事業單位成為理事單位,區域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602家企業任成員單位。先後與7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習就業合作關係,與海爾集團、魏橋創業、濱化集團、萬達集團等300餘家知名企業,與清華大學、韓國藝苑藝術大學等36所國內外著名院校合作辦學;與海洋與漁業廳共建濱州職業學院「海洋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建萬達學院、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綠都生物工程學院等二級學院。
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院把社會服務作為開放辦學的重要途徑,先後實施服務「兩區」、服務濱州「轉調創」行動兩個計劃,並被市委、市政府以正式文件向全市轉發;依託山東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山東省省級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等18個培訓資質,積極開展企業員工技能提升,每年完成社會培訓6萬餘人次,收入1300萬元。堅持「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科技研發思路,為企業提供急需關鍵技術。先後獲批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其中參研國家863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博士基金、省發改委藍黃重大理論課題、省農轉資金項目各1項。成功選育棉花新品種「濱職棉」1號,國審大豆「濱職豆」1號通過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128項;獲得國家專利35項;發表學術論文1600餘篇,中文核心期刊比例在30%以上,其中38篇論文被EI等國際四大檢索收錄。實施成果轉化200餘項,創經濟社會效益近10億元。
四、突出文化育人特色。積極打造校園一小時文化遊覽圈,形成「一軸二山三區四湖五園」的校園文化格局,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學院實訓廣場被確定為山東省及濱州市首家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校園文化建設獲得全國校園文化優秀成果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職院校魅力校園(30所)。開展分層教學,致力於打造專升本、技能大賽兩張名片,為學生成長搭建立交橋。按照「國賽有名次、省賽爭第一、市賽奪全能、院賽常態化」的工作思路,每年6月、12月設立為技能大賽月,堅持以賽促練、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帶動學生技能水平全面提高,獲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獎170餘項,其中2015年以全國總分第1名和第4名的成績獲得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按照市場需求和學生專業特點,實行訂單培養,建立「武警總醫院護士班」、「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班」、「堯王製藥班」等冠名班42個。近幾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98.32%,正式就業率80.37%,專業對口率95%,畢業生滿意度達96%,用人單位滿意度達100%。
五、堅持品牌建設戰略。成立了現代職業教育工作室開展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宣傳工作,成為全國首家圖解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高校。受教育部委託,承擔了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Logo和宣傳海報設計、全國教學成果獎宣傳視頻製作等工作,作為全國2所外地院校之一,出席在京舉辦的全國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以魯彬之的集體筆名承擔了全國人大職業教育法實施檢查各省(市)職業教育述評工作,主持或參與教育部、教育廳12個職教文件起草工作。被確定為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被教育部職稱司確定為教育部職成司團支部定點聯繫學校,被評為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示範教學單位,獲批成立山東高校首批「孔子學堂」。與青島科技大學開展「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
先後以優秀成績通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開展的人才培養工作水平、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固定資產管理、成人辦學水平、普通話工作和測試機構、就業、思政課教育、餐廳管理等多項評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社、《大眾日報》內參等多家媒體對學院的辦學特色進行了報導。
附:案例介紹
案例1 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學院根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規劃要求,圍繞山東「兩區一圈一帶」戰略和主導產業集群發展,適應濱州市汽車零部件製造、石油及鹽化工等區域主導產業升級,積極提升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生物製藥技術、計算機應用等傳統專業技術含量,設置了高檔數控工具機、化工新材料、生物製藥、物聯網、3D列印等方向;圍繞健康、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在護理等傳統專業設置老年護理、健康服務等方向;對接機器人的維修維護需求,設置工業機器人技術等新興專業。目前,改造提升傳統專業17個,設置新技術領域專業方向21個,新上高新技術專業2個,以高端裝備製造類、現代生物製藥、健康服務類等專業群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群已初步形成。
案例2 試點現代學徒制 推進雙主體育人
對接區域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機械裝備製造業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與魏橋鋁電集團、富海集團、京博集團、盟威戴森、中國萬達集團等企業緊密合作,在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應用化工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3個專業中,深化「企校聯盟、一體育人、學訓交替、崗位成才」現代學徒制試點。共同組建了濱州市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聯盟,籤訂試點合作協議5個;實施一體化招生招工方式,組建了3個學徒制班級(每班40~50人);完善現代學徒制考核評價制度及管理運行機制,制(修)訂契合試點的管理制度20個;制訂3個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廠校共育、分段實施」「學訓交替、實崗育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校企一體、教師師傅一體、學生學徒一體、教室崗位一體」育人,在「學習、實訓、實習」交替循環中提升技術技能,在「識崗、融崗、跟崗、頂崗」的崗位育人進階中,促進「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身份轉變,實現學生成長成才。
現代學徒制試點班學生在實訓基地進行實訓
學院與企業籤訂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協議
案例3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服務民族文化傳承
學院積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打造三個平臺,促進民族文化傳承。一是打造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平臺,開設《濱州民俗文化》等校本課程,在《音樂欣賞》《美術欣賞》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比重至50%,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引用傳統文化典型案例,體育課程中開始太極拳等武術選修課程。二是打造傳統文化實訓平臺,聘請校外兼職教師,開展茶道、剪紙、太極拳、書法、釀酒和中醫文化賞析等實訓環節,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在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建設校外實踐基地,三是打造傳統文化專項活動平臺,每年舉行「中華誦·經典誦讀」活動,以及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進校園活動,開展生動、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競賽、展示活動,推動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實踐,提升學生興趣,促進民族文化傳承。
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學生舉行弟子規朗誦比賽
學院舉辦經典誦讀活動
案例4 實施嵌入式科技研發,助推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學院以科技研發為先導,整合放大農業科研優勢,組建農作物育種、食用菌栽培、園林、蔬菜等40餘人的農業科研服務團隊,以人才、技術、項目為要素,嵌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搭建「原創技術支撐、科技產品支撐、人力資源支撐、技術服務支撐」的四位一體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形成獨具特色的「嵌入式」科技服務模式。組織4個農業博士成立了個博士研究中心,建設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承擔863項目子課題1項,成功選育棉花新品種「濱棉1號」和「濱職棉1號」。近三年來共取得市級以上農業類科研成果45項。學院農業專家深入農業、農村和涉農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研發,幫助建設了園林苗木專業鄉鎮、食用菌種植專業鄉鎮、棉花雜交育種專業鄉鎮各1個,蔬菜專業村5個、小麥育種專業村1個,創造經濟社會效益6.5億元。
學院農業科研服務團隊選育棉花新品種
學院小麥專家指導「渤海糧倉」小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