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歷史九點半
漢字,是全世界唯一傳承至今,仍在大規模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由於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因此具有很強的識讀功能,比如我國發現最早的出土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很多字雖然已經很成熟,但還能看出很強的圖畫特徵。
由於漢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因此每一個字在創造時,都是極其考究的,比如日常使用頻率很高的「家」這個漢字,就極具代表性。咱們就從這個「家」字來窺探漢字的造字秘密。
圖:甲骨文的家
「家」在甲骨文中是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是一座房子的造型,下部則是一頭簡化的豬,意思是「房裡養豬即為家」。金文就更加直觀,直接是房子裡畫了一頭豬。
小篆中「家」的寫法已經和我們現代漢字沒什麼區別了,變成寶蓋頭(代表房子),下面一個「豕」字,「豕」字即是豬的意思,是從圖畫豬演變而來的漢字。
圖:漢字家的演變
因此可以看出,我們祖先在創造漢字「家」時,是認為「房裡養豬」的地方才叫家。很多人看到這是不是會有疑問,因為按正常思維來說,應該是「房裡住人」的地方才叫家。基於這種思維,「家」應該是上部寶蓋頭,下部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才對。
那麼,中國漢字的「家」,為何是「房裡養豬」,而不是「房裡住人」呢?這其實和我們祖先的生存狀態有關。
圖:生豬蓄養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對應的還有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在固定的土地上精耕細作,遊牧民族則逐水草而居,二者的區別之一就是擁有固定的住所,即所謂定居。
兩者的住所都稱之為房子,都是給人提供住的地方,但在華夏先民看來,只有定居的房子才能稱作是「家」。家是一個長期的固定住所,是根之所在,是過日子的象徵。如果僅僅是住人的房子,比如草原上的蒙古包,它是會隨時搬走的,是不固定的場所,因此不能算家。
圖:定居導致華夏先民創造出家的概念
那定居又和養豬有何關係呢?因為豬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家畜之一,它不同於羊馬,不需要逐水草為生,也就是說不需要遷徙。豬是雜食動物,只需固定在一處,食用人類的殘羹剩渣就能存活,容易飼養,適應力強。
豬也不同於人類馴化的狗,它不能看家護院,只提供肉食。豬的繁殖速度快,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蓄養生豬能給人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也給人類定居提供了肉食保障。
圖:原始人類的生活
人需要出去耕種、打獵、捕魚,但豬不需要,人會經常離開家,但豬會一直守著家,某種意義上說,豬在家的時間比人還多。因此,在漢字創造時,房子裡的是豬而非人,豬比人更能代表定居的含義,也就更能代表中國人內心深處對家的安定希望。
豬還是財富的象徵,同時也是對繁衍後代、子孫興旺的期盼,定居、固定土地、食物、財富、繁衍,構成人類社會的這些基本要素,在豬身上都能找到,因此蓄養生豬成了華夏先民產生「家」概念的重要標誌。
圖:豬和農耕文明緊緊相連
由此,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的智慧,在數千年前就看到了豬在我們人類定居生活中的意義。即便到了前些年,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幾乎還是家家養豬。因此,對於漢字「家」來說,「房裡養豬」比「房裡住人」更能體現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