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9月8日,姑蘇區召開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新聞通氣會,經過新建、調整教育集團,姑蘇區已成立起蘇州市平江教育集團、蘇州市平直教育集團、蘇州市至德教育集團、蘇州市吳門教育集團等十大教育集團,全域44所公辦小學全部納入教育集團化管理。
作為破解優質教育資源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間矛盾的重大實踐項目,姑蘇區自2016年開始推進集團化辦學,期間探索出「大校+小校」、「名校+新校」、緊密型組合、寬鬆型聯盟等各種集團化辦學運作模式,逐步組建起5個教育集團。這些年集團品牌、資源、規模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一批教師實現快速成長。 去年,姑蘇區有3所學校教師團隊評上市級以上(含市級)「四有」好教師建設團隊。2名教師獲評「蘇州市教育領軍人才」,3名教師獲評「蘇州市名教師」,14名教師獲評「蘇州市青年拔尖人才」,30名教師獲評「蘇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
「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進程中,我們一直在觀察和研究集團化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的變化與影響。」姑蘇區教育體育和文化旅遊委員會副主任謝芳舉例平江教育集團,該集團「大成教育,潤澤一生」教育理念已成為一種共識,提煉共同的優秀基因、聚合改革的優秀經驗,教科研訓實現一體化推進,使一切高端教育資源能夠輻射到所有成員校。 此外,金閶教育集團通過龍頭學校輸出品牌、管理、課程、資源、教師等方式,各所成員校的整體建設及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一套方案多個流程」「同一時間多點推進」的校際聯動局面,集團內各所成員學校的辦學質量都獲得顯著提升;善耕教育集團的課堂教學資源的互動共享已經成為常態,優秀教師集中在一起集體備課、磨課、研究試題、設計活動,生成的集體智慧實現了共享共用。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隨著集團化辦學往縱深推進,一些發展上的同質化現象,管理上的深層次矛盾開始逐漸顯露。」謝芳介紹,基於此,姑蘇區教體文旅委再次升級集團化辦學頂層設計,充分融合姑蘇歷史文化積澱、地域發展進程和蘇式學校特質,通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重組舊集團,再建新集團,努力形成以「歷史層疊」、「傳承共鳴」、「情結紐帶」、「文脈新生」等各種核心特質並存的多樣態集團化構成格局。
那麼,全新的十大集團要如何激發集團內每一所學校主動發展的活力?如何尊重與保護集團內每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項目?如何推動學校間的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姑蘇區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試行)》近日已配套實施。方案明確,教育集團必須實行一體化管理,推動各類人員、各項職能的深度融合、緊密共享,共同發展。教育集團還要融合多樣、彼此尊重,充分調動各成員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集團內各學校多樣特色協同發展。 與此同時,《姑蘇區教育集團化辦學職權清單》同步制定,通過兩份清單進一步釐清區教體文旅委、集團、成員校間的權責關係。十大集團每個成員校都是一個單獨的法人單位,各總校長讓渡部分權力,讓出一些職能,不再擔任法人。以此推動總校長將工作重心轉向對集團發展的規劃、引領、服務、支持與協調,督促總校長能在集團的發展決策、制度設計、文化形塑、隊伍建設等方面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深耕細作、精益求精,讓整個集團能有更清晰、更優質的發展。 與兩份清單配套的還有一個雙指標考核機制,姑蘇區教體文旅委在年終既要進行集團管理考核,也要進行各成員學校考核,對考核結果各配以一定的係數得出綜合考評結果。
姑蘇區教體文旅委主任王偉民認為,姑蘇教育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作為蘇州古城之核,姑蘇區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有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有些學校雖然不大,但是有著百年歷史進程,校園建設精緻玲瓏、古色古香;有些學校儘管深處新村小巷腹地,卻有過非常輝煌的高光時刻,在老蘇州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有些區域始終飽含熱心於教育的優良傳統,慷慨助學的氛圍更為濃厚;有些地塊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貌改變較大,但其歷史文化記憶並未磨滅。「我們將瞄準姑蘇教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高質量發展新方位,開啟集團化辦學再出發的新徵程。」王偉民說。 交匯點記者 陳雨薇 交匯點通訊員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