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恆時隨順眾生根性,使其順利地趣入大乘,盡於未來一切劫數,恆無厭倦地修習普賢廣大行願,由此圓滿福慧資糧,證得無上菩提。
"我常隨順諸眾生",是說菩薩如能常常恆順眾生,就是恆順供養了所有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恭敬,就是恭敬一切佛菩薩。因為菩提屬於眾生,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究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恆修普賢廣大行",即恆時修習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等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修到何時為止呢?窮盡未來際,也絲毫無疲倦。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也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所有與我同修普賢行的同修,乃至成就菩薩之間,一切生中常常與我相伴,相遇之後,身口意業共同修學一切普賢行願。
這是會遇大乘道的殊勝助伴的願。"與我同行",即與一起走在修行菩提的道路上。"於一切處 同集會",即任何時候都一起修行,常不分離。
為什麼要一切時處不離同分菩薩呢?為什麼要與分菩薩同修普賢行願呢?這關係到重大的緣起,即心是隨緣而現的。隨染緣就薰習邪惡,隨清淨緣,就顯發功德,就像包香的紙盒和栓魚的草繩,靠近香就有香氣,栓了魚就有腥味,久久薰染就成了同一氣味。
以這個原因,親近惡友,會令相續中的功德逐漸損減,罪惡逐漸增長,能引生一切過患,所以,我們何時何地都要遠離惡友。相反,和同行菩薩共住,久久薰染,能令功德漸次增長,罪惡逐漸減少,能引生一切利益。
再觀察;我們自性是普賢,能和同分菩薩同學普賢行,就會顯發普賢的自性。比如,菩薩行禮敬,我隨學他,就顯發自己的禮敬之德;菩薩行供養,我隨他學,就顯發自己的供養之德……。總之,菩薩修普賢行,我隨學他,就能圓滿我的普賢願。
所以,我們不管學多久,都要以《普賢行願品》為回向,因為我們凡夫,並不知道學佛路上要具備哪些條件,比如修行路上也要有一起同修之人,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學佛路將很艱難,或者根本就會被卡住而止步不前,跟隨普賢菩薩去發願,讓修行路更順暢,讓我們少很多違緣,這樣修行也會更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