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文創產業園區增速驚人 超九成虧損招商難

2020-12-20 搜狐焦點網

  文化創意產業園已經遍地開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調查顯示,2009年,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還不到500個;今年一季度,全國已建成或待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超過了1萬個,增速驚人。

  隨著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2010年《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發布,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文化產業被最終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各地隨後掀起一股發展文化產業的浪潮。

  但有數據顯示,只有不到10%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真正盈利,超九成處於虧損、招商難局面。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大躍進式發展已有泡沫之嫌。專家提醒,濫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潛在風險正在顯現,文化創意產業園要積極探索盈利之路。

  區域

  應在中西部建立文化經濟特區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4月21日統計顯示,目前已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計1216個,園區分布於東、中、西部地區。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這種非均衡式的發展有其合理性,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文化創意產業園必須具備科技、人才和多元性三種要素,但並不一定每個地方都具備,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更容易發展。但我們可以在中西部建立文化經濟特區,不一定是以產業園區的形式呈現,要給予其免稅等相關政策,讓好的元素流向中西部地區。西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要發展,不是靠簡單模仿,而是要創造好的發展環境,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投融資

  由政府主導到政府引導

  去年12月授牌的北京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由北京市發改委規劃資金2億元,帶動社會資本8億元,用於基地先期建設,並計劃在5年內將整個基地的投融資規模擴大到10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政府引導下,吸引更多民營資本進入的模式正在形成。

  「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慰祖向記者介紹,北京市80%的設計類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政府主導型,在深圳,90%的設計類園區是政府引導、民企投資主導。政府主導型文化創意產業園缺乏專業的服務和平臺,但政府前期積極引導,則能充分盤活市場,提高園區效益。

  資金

  民資應成投資主力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投資主體多元,國資、民資、外資爭相進入,但民營資本是絕對主流。業內人士認為,這塊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將吸引更多資本介入。這一現象在浙江尤為突出,民營企業宋城集團發展文化旅遊業就是典型案例。宋城集團先後開發了7個主題文化旅遊景點,成立了宋城藝術劇團,每年演出1000多場,觀眾150多萬。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範玉剛認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多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發展」模式建設,通過政策和財政扶持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源、市場、配套設施等要素在園區集聚,憑著優惠政策招商建園,而不是市場力量自發驅動。國家可設立「文化發展基金」,建立包括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投資基金、風險投資等配套機制,引導體制內外文化資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政府應該努力優化環境和政策,園區的運行和發展由市場主導。

  動漫

  

  動漫產業園應儘快實現「自我造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各類動漫產業園超過70個,既包括動漫企業群、高新軟體園,也包括動漫主題公園。國家廣電總局認定的動漫產業基地就達28家,包括四批共20家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和三批共8家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政府通過資金和場地的投入,支持動漫產業基地的建設。動漫產業園中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產業園佔70%-80%。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遊戲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指出,在資金上,動漫產業基地主要以政府扶持為主,真正靠園區自我營收的很少。

  「從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上來說,動漫基地建設是必要的。但目前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很不平衡,這需要文化產業園發揮集聚效應,儘快讓產業園擁有自己的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必須改政府『輸血』,轉為產業園自身『造血』,這是動漫產業園生存的核心因素。」鄧麗麗稱。

  出版

  謹防數字出版基地變身「文化地產」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增長迅速,從2006年的213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400億元,5年平均增幅近50%。2010年出臺的《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國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產值超百億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或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園區」。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9家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上海張江、重慶北部新區、浙江杭州、湖南中南、湖北華中、陝西西安、廣東廣州、天津空港、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數字出版研究所所長王飈認為,數字出版基地整體建設情況良好,但數字出版基地建設還剛剛起步,要謹防方向走偏,變成「文化地產」項目。

  「現有的9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年產值超百億的只有3家。」王飈表示,因此數字出版基地要加強園區的管理,在政府給予必要引導前提下,讓園區向差異性、多元化方向發展。可以借鑑江蘇數字出版基地模式,將產業鏈條輻射到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形成產業網絡,擴大基地產值。

  影視

  影視基地亟待加強「頂層設計」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除無錫影視城、橫店影視實驗區等十大影視基地外,各地已有及新修建的大中型影視基地多達數十個,加上各地小型影視基地,總數超千個,總投資超過500億元。數據顯示,千座影視城中有95%投資過億元,但截至目前80%虧損,15%勉強溫飽,只有5%可以盈利。重複建設和盈利不足,成為影視基地無法迴避的「致命短板」。

  「中國的影視基地迫切需要政府參與『頂層設計』。」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認為,頂層設計的核心在於,政府應加強對影視基地在整體布局上的指導,對數量和質量嚴格把關。

  「『虛火』並不可怕,畢竟影視基地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需要不斷積聚資本和技術。希望影視基地的虛火,能夠引發市場的自然調節能力,配合政府加強頂層設計,使產業走向優化整合。」饒曙光稱。

  專家建言

  陳少峰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不鼓勵文化企業『候鳥式』遷徙」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多是「撮合型」,園區缺乏資源整合和上下遊產業鏈協作,入駐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集聚度低。甚至有一些房地產企業轉行做起了文化創意產業園,收入依靠物業而非企業稅收,導致項目最終「變味」。

  產業集聚前提是企業集聚。有一些企業為了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在各園區之間來回跑,哪給的優惠多上哪,典型的「候鳥式」遷徙,造成資金和土地雙重浪費。

  文化創意產業園必須按照產業集聚規律重新規劃、洗牌。政府不能給文化創意產業園過多政策優惠,應該形成激勵機制,對於產業園的產值、稅收綜合評比,只對產生或者能夠產生效益的產業園加大扶持,優勝劣汰,最終建立良好的產業環境。

  沈望舒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政府要嚴把審批關」

  文化創意產業園數量龐大,能夠盈利的卻不到10%,不少園區只是空殼。因此,我們要深入調研每個園區的情況,為園區找準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概念五花八門,對於不少園區而言,「文化創意產業」只是一個說法、一個名字,有些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政府用免租、返稅的辦法吸引企業入駐,一些投機取巧的公司趁機尋找政策漏洞,頻打擦邊球,這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文化產業發展。

  建立園區不是重複低端產業,而是要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文化產業升級。同時要嚴把文化產業園的審批手續,嚴格調控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數量,杜絕園區建設中出現盲目投資、重複建設和一哄而上的現象。

  皇甫曉濤 北京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加強對文化產業園的認知度」

  當前我們對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定位不清晰。對於學術界和政府來說,深化對文化園區的理論認知、形成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標準規範,比評價某一園區對於一個城市或區域發展的作用更為緊迫。

  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特色鮮明,其管理和運營模式不可複製,但前期它一定要具備文化產業園的相關要素,比如優秀的人才和優質的企業。大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園都處於虧損狀態,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不夠,只有建立在充分認知和調研基礎上,對園區的盈利模式有清晰認識,文化才不會成為地產的附屬品,文化創意產業園才能從財政赤字中突圍。

相關焦點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區要下一盤什麼樣的棋?
    中經文化產業近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出臺。據悉,這是國內首部視頻文創產業園詳盡發展規劃。,產值超3000億元,成為以視頻文創為特色的國際性大型文創產業園區。
  • 走訪文創園區 看文創產業盤活區域經濟「上海方案」
    原標題:記者近期走訪多家文創園區發現,各區在文創產業布局之中有不謀而合的前瞻視野 一區一特色:看文創產業盤活區域經濟的「上海方案」上海文創園區發展已逐步形成「一區一特色」的發展格局。記者近期走訪多家文創園區發現,各區在文創產業布局之中有不謀而合的前瞻視野:對於電競這樣的新興文創產業,各區都以文創園區作為孵化地,或引進電競戰隊成為賽事舉辦地,或打造聯盟勾連產業上下遊。
  • 重塑產業格局,大良超651畝工業用地招商
    新發展,3個超千畝現代主題產業城成效明顯  7月29日,順德舉行2020年第二季度招商籤約儀式,47個項目現場籤約,總投資再破千億達到1397.8億元,實現上半年累計招商超2400億元。村改激發了強大的市場活力,順德已成為大灣區的投資熱土。
  • 園區的招商秘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園區的招商秘訣!>園區招商引資堅持「高水平、專業化」,密切結合區域產業發展戰略,推動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落戶、深耕,助力園區轉型升級發展「提質增速」。今年以來,園區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拓展研發設計、採購物流、財務人事、銷售結算等共享服務功能或區域管理總部,推動產業高端攀升,跑出了招商引資「加速度」。
  • 鐵嶺市文化考察團考察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中國臺灣網4月28日臺北訊 4月22日,由鐵嶺市臺辦主任王建軍為團長的鐵嶺市文化考察團組來到臺北華山文創產業園區進行實地考察。近年來,鐵嶺對文創產業極為重視,這次參訪華山文創園區是為了學習文創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填補鐵嶺文創產業的不足,豐富鐵嶺文創產業經驗,提升鐵嶺文創產業的質量。
  • 文創產業進駐臺中軟體園區
    其中榮際實業、揚大國際、大器內蘊、盛凡工藝、臺中廣播等5家文創產業廠商紛紛進駐臺中軟體園區,是繼信息產業經濟後,首度大規模文創產業進駐,將大大提升臺中軟體園區的創意產業群聚發展動能。
  • 兩江新區金山意庫:尋找文創園區的產業發展路徑
    位於兩江新區出口加工區的金山意庫文化創意產業園(簡稱「金山意庫」),以文化植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兩江新區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的一個剪影。金山意庫由兩江新區和招商蛇口聯合打造,其前身為兩江新區出口加工區的廠房。園區經改造後,於2016年底正式亮相,躋身重慶熱門文創產業園。
  • 2018年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區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4.85%,比2015年提高0.19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16.5%,比2015年收窄2個百分點。2016年末,全行業應收帳款同比增長18.8%,高於主營業務收入增幅10.4個百分點;產成品存貨增長2.8%。
  • 獲評產業園區!來看文化產業招商推介會上C位的鼓樓
    10月26日下午,2019南京市文化產業招商推介會在南京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現場共有23個項目籤約,總投資額近百億元。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勇,市政府副秘書長吳秀亮以及省、市文化產業相關人員共計300餘人參加會議。
  • 對標先進補強短板 促進贛州文創產業加快發展
    藝術產業發展迅速。廈門市吸引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品落戶廈門自貿區,鼓勵本土拍賣公司進入自貿區舉辦境外藝術品拍賣活動。隨著廈門自貿區內保稅政策的完善,廈門將逐步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範圍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明顯。海峽兩岸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共投資約5億元,改造廠房18幢,入駐企業約570家,獲頒「中國創意產業最佳園區獎」。
  • 文化部五大文創園區,為何僅華山賺錢?
    除了臺中園區由文化部文資局自行管理,其餘園區委託民間機構營運。華山文創園區去年吸引約三百萬人次到訪,總營業額約六.五億元,創造產值高達三十四.六億元,在文創園區裡堪稱一枝獨秀。但看似風光的華山,其實曾走過一段長達六年的虧損階段。五大文創園區經營困難點是什麼?首先,是政策與先天條件限制。
  • 疫情下的產業園區,何去何從?
    如何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保證產業園區的高效運轉?如何真正做到差異化核心競爭力,在日常運營時期築起護城牆?如何從入駐企業及員工的角度出發,構建獨樹一幟的招商體系,而不是一味地去減少肩負的責任、降低服務標準?這些都將成為產業園區成長路上會面臨的考驗。儘管外部環境越來越嚴峻,但不可否認,仍有優秀玩家脫穎而出,他們掌握了怎樣的產業運營底層邏輯?具體又有哪些實踐打法?
  • 【招商】10個文創項目籤約入駐重慶數字創意產業園
    【招商】10個文創項目籤約入駐重慶數字創意產業園 2020-07-02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播回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介會暨中國文化產業園區創新...
    王文軍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能是我國製造業企業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的一個必由之路。  王文軍介紹了中鋼耐火公司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經驗。據他介紹,2014年至2016年,企業連續三年虧損,企業面臨著生死考驗。
  •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介會聚焦文創空間創新發展
    日前,「第十三屆文博會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介會暨中國文化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峰會」(以下簡稱園區推介會)在京召開,專題聚焦文創產業園區的科學運營與創新發展,吸引業界、媒體及社會廣泛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政府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提升,文創園區已不僅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生產集聚空間、文化休閒與消費活動空間,更是文化創意與產業創新的空間。截至2017年,全國已擁有各類園區近3000家,園區已成為了文化企業創新的集聚平臺、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國家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載體。
  • 華山文創園區
    [導讀]華山文創園區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6年,前身為「臺北酒廠」。至今,它已舉辦多次藝文展演活動,園區內的舊建築物翻新、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來參觀、拍照,也是臺北地區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點。華山文創園區(圖片來自網絡)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
  • 【園區視野】五大趨勢,2019產業園區新玩法
    結構性改革、政策收緊、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招商困難......2018年,對於中國產業園區來說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奔跑在這條賽道上的所有參與者都試圖在國內經濟變革的背景中找到突破點,在逼仄的利潤空間中尋求轉圜,這是行業發展最大的特徵。
  • 北京市文創園區獲專屬「服務包」
    北京市文化產業園區工作會議昨天上午召開,會上出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服務包」工作方案》,整合了17條市級普惠式服務舉措和27條區級定製式服務舉措,為文化產業園區配備了市區兩級三個種類的服務管家。
  • 上海文創園區集聚效應顯現,未來將推動產業集聚、產城融合
    視覺中國 資料圖這兩個網紅地標,其實都是上海的市級文創園區。因產業轉型需求而生,在城市更新中摸索發展的文創園區,在十幾年間,不斷拓展自身內涵,帶動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經濟活力,並積極與社區、街區相融,推動產城融合,滿足市民多層次消費需求。如今,上海僅市級文創園區就有137個,入駐文創企業達2萬餘家,其集聚效應已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