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又一高校擬對33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生作出退學處理。研究生培養改革刻不容緩。近期,中國傳媒大學率先作出調整,推動包括培養體系、學位工作、課程體系等研究生教育系列改革舉措,並制定了嚴格的淘汰機制。來看看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任孟山教授是如何說的。
首屆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於7月29日在京召開,對我國新時代研究生培養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為貫徹會議精神,中國傳媒大學啟動了學校研究生培養各環節改革工作,以全面提升全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近期,麥可思研究有幸邀請到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任孟山教授,請他詳細介紹了該校研究生培養過程和學位工作、課程體系以及培養質量衡量標準等環節的改革措施。
年限改變 讓培養周期更加合理
從中國傳媒大學公布的研究生改革措施來看,研究生學制變化引人注目。
從2021級開始,該校博士研究生學制將從3年增加為4年,最長有效年限從8年減少到6年。另外,學校將專業碩士學制統一為2年,最長有效年限為4年。
「學制變化並非學校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縝密思考和多方調研後的慎重決定。」任孟山教授說道。
他指出,近年來國家愈加關注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也傳遞了對博士生培養的相關要求。
研究生學制變化是中國傳媒大學落實國家政策和會議精神的一項具體措施。
事實上,該校在2019年年底對全校碩博導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導師們對研究生培養的意見和看法,「每位教師都提出了中肯意見,其中,博士研究生的學制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在培養過程中,教師普遍發現三年的時間對於博士生培養比較倉促,延長年限得到了廣泛共識。」 任孟山教授分享道。
此外,學校還調研了國內36所A類高校研究生培養現狀,「我們發現,其中22所高校的博士生培養學制都是4年。同時,我們也了解了國外大學研究生培養情況。應該說,對於博士生培養,4年是國內外比較常見且正常的學制。」
從中國傳媒大學實際培養情況來看,大多數博士生能夠在4至5年間完成學業順利畢業,「這(學制年限)一增一減加強了在校培養階段的作用,同時避免了過長的學習年限減弱學生學術勁頭與熱情的弊端。」任孟山教授總結說。
文獻閱讀 夯實研究生培養基礎
除了「大刀闊斧」調整學制年限外,中國傳媒大學還創立了基本文獻閱讀制度以及對應的檢測機制,為研究生培養過程引入了嚴格的淘汰機制。
※閱讀築基
「學校在過往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通過開題答辯後,發現論文寫作困難很大,導致最終論文主題改動較大甚至無法完成只能換題的情況。」
任孟山教授表示,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學術能力的重要標尺,這些現象反映出學生文獻積累量不夠,學術基礎不夠紮實。
新設立的基本文獻閱讀制度對所有研究生提出了明確要求:博士生的基本文獻閱讀數量不少於150種,其中著作至少有50種;學碩生的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於80種,其中著作至少有30種;專碩生的基本文獻閱讀數量不少於60種,其中著作至少有20種。
任孟山教授進一步介紹,「基本文獻分為基礎文獻和專業文獻兩大類。基礎文獻與學生所學專業的一級學科(或門類)相關,專業文獻則細化到學生所學專業和二級學科領域。」
學校冀望這一制度為學生後續進入學位論文環節儲備足夠的學術文獻閱讀量,同時確保學生知識面不會過於偏離一級學科而丟失學科意識。
※考試把關
基本文獻閱讀制度將從2020級研究生開始實施,與之對應的,學校制定了該制度的檢驗方法: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和碩士基本文獻考試。
這兩項考試制度名雖不同,實質類似,主要考查學生對本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前沿理論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試由學校統一組織,培養單位具體實施,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為期1天半(筆試為1天),碩士基本文獻考試為期1天(筆試為半天)。
任孟山教授表示,這項創新的檢驗制度具有「前置」和「淘汰」兩大特徵。
「前置」即學生需要在學位論文開題前進行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才能正式進入論文寫作階段。
「淘汰」則體現在「學生有3次考試機會,如果3次均不及格,學校會終止培養或實施分流」。
課程改革 重視學術寫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淘汰機制,嚴格把控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同時,中國傳媒大學對學生發表論文的要求「網開一面」,摒棄了碩士生在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規定。
對此,任孟山教授解釋道,「實事求是地講,發表學術論文對不少碩士生來講難度太大,作為硬性指標不太合理。但取消不代表不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從新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來看,學校的改革恰恰體現了對研究生寫作能力的重視。
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課從政治和英語變為政治和學術寫作,學校專門增加了寫作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同時,學校將公共外語課改為外語文獻精讀或選讀課程作為學位課,「學生會閱讀更多專業相關的外語文獻,相比公共英語課程,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專業學科更緊密,更利於學生今後在專業層面的交流和應用。」
此外,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是以博導組的形式進行培養的,此次改革新增了博導組課程, 「讓博導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把自己學術研究的經驗、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博士生。特別是一些在國外獲得博士甚至在國內外獲得雙博士學位但尚未擔任責任博導的年輕教師,他們的經歷有利於開拓學生的研究思路。」任孟山教授說道。該課程由博導組共同授課,每人負責講授若干學時。
另外,學校針對博士生還新增了2至3門專業基礎課,按照一級學科(藝術學按門類)開設,所有屬於該學科的博士生都要修讀,「這些課程的開設思路與文獻閱讀類似,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學科意識。」
對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校將論文寫作課納入了學位課程類,構建了以史、論、法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
同時,學校把外語文獻精讀或選讀課程與公共外語課程同等看待。
如果有學院或培養單位開設了外語文獻精讀或選讀課,學生修習該課程,可以算作學位學分,也能作為公共課程學分進行計算。
相比博士生和學碩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更加偏向實踐能力。
經過調研,包括梳理研究生院不同專業專碩培養方案等,學校發現各專業實踐課程的比例差別較大。
從社會需求來看,專碩學生很少會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更多是為了提升就業競爭力。
因此,對專碩課程的改革方向,學校的總體原則是強化實踐課程,全面提升實踐課程比例,增加案例式教學課程和創作教學課程。
「當然,學校對專碩課程改革沒有『一刀切』,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由專業指導委員會最終決定提升的比例和具體做法。」任孟山教授說道。
結語
除本文所述外,中國傳媒大學對招生、導師評聘、質量監控以及學科與專業設置等研究生培養的關鍵環節也作出了重大改革,高度契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
該校在新時代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探索之路會如何行進並取得怎樣的成效,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