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十四】

2021-03-01 程天筆記

第一節  實驗證明玻爾原子模型不是標準模型

  原子模型是認識整個宇宙自然的著眼點和入口處,如果原子模型正確,就可以把物理學引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反之,原子模型錯了,就會把物理學引向一片混亂。人類對原子模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開始,物理學界就一直在摸索原子的結構與內部相互關係。1903年,湯姆孫在研究原子發光時,提出了一種原子模型,即所謂的「葡萄乾麵包」 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正電荷裡面,在一定的平衡位置振動。後來的實驗證明,這種原子模型並不準確。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模型,如下圖:

  1911年,盧瑟福又在湯姆孫「葡萄乾麵包」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 認為正電荷在原子中心內部,起名為核,它集中了原子中全部正電荷;原子的全部質量都集中在核上,而電子則繞核運動,帶負電。因此這個模型就叫做原子的有核模型。這個模型很好地說明了原子核的位置,但對原子中的電子是怎樣運動的說不清楚。因為,電子要輻射,根據輻射衰減原理,電子最終會消失。可是,現實情況是電子一直在轉動。顯然,盧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也是有缺陷的。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 如下圖:

 後來,玻爾專門為了解釋原子中電子的存在,設計了一種玻爾原子模型。這種原子模型假定:

原子核是靜止不動的;

電子繞核運動且有一定的軌道;

電子在運動中既不輻射,也不吸收。

直至現在,我們的物理學仍然依玻爾原子模型為依據。玻爾的原子模型,如下圖:

其實,根據當代物理實驗的發現,說明玻爾原子模型已經出現了一系列錯誤。比如:

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不可能在同一個位置。

原子核是靜止不動的,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事實是原子核在不停地旋轉,而且,正是由於原子核的旋轉,才帶動了整個原子的自旋。

電子繞核運動不能說明電子與原子核二者的動力關係,到底是誰在推動誰?

軌道論不符合量子論的測不準原理。

電子在運動中不輻射,違反物理學的輻射衰減原理。

電子在運動中不吸收,違反光電效應中先吸後放的實驗結果。

由上可見,玻爾原子模型還不是一個標準的原子模型。其中錯誤多多,而真正標準的原子模型,還有待我們去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第二節  只有太極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標準模型

    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原子模型不完善,後來,被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所修正。再後來,隨著實驗的深入,發現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也不完善,又被玻爾原子模型所修正。現在,隨著當代物理實驗的進一步深入,又發現玻爾的原子模型,也是漏洞百出,根本就不是什麼標準的原子模型,也面臨著必須修改的局面。

  那麼,什麼樣的原子模型才是標準的原子模型呢?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我認為,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最標準的原子模型。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如下圖:

之所以說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最標準的原子模型。其道理在於:

  首先,太旋原子模型中的陰陽魚,更準確地反映出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的位置。其中,陽魚為質子,陰魚為中子。

  其次,原子核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無論是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原子模型,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或是玻爾的原子模型,都未能反映原子核自旋的事實。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反映這個問題。

  再次,從電子與原子核的動力關係來看,無論是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原子模型,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或是玻爾的原子模型,都未能解決電子與原子核二者的動力關係。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解決這個問題。二者的關係是,根據牛頓定律,原子核本來是靜止不動的,是電子這個「外力」推動原子核轉動的。

第四,電子的轉動並不是固定的軌道,將電子的轉動看作是固定的軌道,是違反量子力學原理的。電子的轉動其實是一個域,這才符合量子力學原理。這一點,陰魚與陽魚準確地得到反映。

  第五,電子在原子中既是吸收的,也是輻射的。玻爾的原子模型既認為電子在原子中不吸收,又不輻射,是嚴重違反光電效應原理和光輻射原理的。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說明電子在原子中既是吸收的,同時也是輻射的。陽魚是吸收的,而陰魚是輻射的。這也能說明電子為什麼沒有掉進核裡。

  第六,陰陽魚各佔二分之一,符合實驗證明的粒子自旋向下正二分之一,向上負二分之一的實驗結果。

  第七,原子核的運動為什麼不是直線的,而是旋轉的?這是因為,雖然,按照牛頓定律,原子核的引力運動應是直線向下的,但是,這裡遇到了光電子的橫向推動,於是,二者都改變了運動方向,原子核便旋轉起來。

  第八,中子才是原子的中心,是電子推動質子繞中子自旋。魚眼就是中子,這是任何原子模型都未能認識到的。

  由上可見,無論從那方面都可以說明,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解釋所有的物理實驗結果,所以說,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標準的原子模型。

第三節  認識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的意義

  由於原子是宇宙自然最原始的單位,所以,認識並確立標準原子模型,對於物理學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認識並確立了正確的原子模型,就可以極大地促進物理學的整合。反之,如果認識並確立了錯誤的、不標準的原子模型,物理學就會處於極大的混亂。玻爾的原子模型,已經使當代物理學處於了極大的混亂。所以,認識並確立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對於當代物理學來說,既具有緊迫性,又具有扭轉物理學乾坤的意義:

  研究物理學首先要確定研究的對象,如果對象確定不對,物理學勢必走許多彎路。反之,如果對象確定對了,就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現代物理學之所以象走進迷宮一樣,轉不出來,就是因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的出了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所以,越研究越找不著北。

  現代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錯誤是過於寬泛,研究對象不明確、不規範。眾所周知,物理學教科書說的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宇宙間的一切存在的性質及其結構與運動規律。這樣的研究對象,只適合人類文明的初創時期,而根本不適合已經具有高度抽象思維的當代物理學研究。那麼,怎樣才能確定高度抽象的物理學研究對象呢?我認為,從原子中尋找答案是一條必經之路。這就涉及到原子模型本身正確還是不正確。如果原子模型正確,就可以找到研究的正確方向,反之,如果像現在一樣,原子模型本身不正確,就不可能找到研究的正確方向,亂摸一氣,最終自己也不知道該研究啥了。

  認識並確立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物理學應當規範為統一物理學。所謂統一物理學,就是絕對力學與相對力學的統一。因為,從原子來看,除過原子核與電子,再沒有別的東西。原子核是有靜止質量的粒子,而電子是有運動能量的波動。有靜止質量的核粒子具有空間特徵,而有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具有時間特徵。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是原子磁場,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是原子電場。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表現的是引力,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表現的是斥力。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引力,表現的是強作用,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斥力表現的是弱作用。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強引力場是絕對場,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弱斥力是相對場。「原子小宇宙,宇宙大原子」 的「宏---微」同性物理學原理,在這裡體現的完整而又嚴謹。由此可見,整個物理學就是絕對力學與相對力學的統一。統一力學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絕對力學,亦即修正了的牛頓力學;第二部分是相對力學,亦即修正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這裡也包括熱力學和光學及統計力學;第三部分是統一力學,亦即修正了的電磁學與宇宙學。這就是物理學的全部內容。     

相關焦點

  • 玻爾原子模型
    假說1:軌道量子化——針對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提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3.一群原子和一個原子的躍遷問題氫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在某個時刻只能處在某一個可能的軌道上,在某段時間內,由某一軌道躍遷到另一軌道時,可能的情況只有一種,但是如果容器中盛有大量的氫原子,這些原子的核外電子躍遷時就會有各種情況出現。
  •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道理很簡單啊,電子在核外圍繞原子核運動,依靠庫倫力作為向心力,電荷之間的庫倫力與萬有引力一樣都符合平方反比規律。這樣一個行星模型的原子結構,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克卜勒三大定律,並且有了微積分,我們不需要實際觀測,就可以從數學上證明,在平方反比引力的作用下,質點將做橢圓曲線運動。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由此人們得出結論,物質雖然是硬邦邦的,但放眼微觀,原子裡面大部分卻是空空如也。這一全新的發現,毫無疑問地否定了開爾文勳爵的「葡萄乾布丁」模型,因為布丁可是實心的。那麼原子模型究竟如何呢?對這一問題繼續發起挑戰的,是歐內斯特-盧瑟福。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論文做以下安排,第1部分介紹物質的基本組分;第2部分介紹基本相互作用;第3部分講解理解物質基元和相互作用的理論;第4部分講解標準模型的具體內容;最後我們給出總結以及標準模型所存在的問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譜至此已經討論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所有粒子:包括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粒子。(引力子現在還不能完全屬於標準模型。) 當然這有點像是在分類列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組成物質、傳播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由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框架來描述的,下面將詳細說明標準模型。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高能物理相關的綜述文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其中有很多太過專業,而且以英文文獻居多。為此,本文試圖對粒子物理理論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簡介。論文中儘可能地不用物理公式來說明物理規律和思想。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理解其實要牽涉到整個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本文作者也儘可能地把量子力學的解釋、物理學對組成物質基元的理解,以通俗的方式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
  • 臺灣十鼓擊樂團打造臺灣最大太極雙旋舞臺
    臺灣十鼓擊樂團打造臺灣最大太極雙旋舞臺 2017年11月17日 10:4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以太極陰陽魚形象所設計的雙旋轉舞臺是臺灣最大雙旋轉舞臺。(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11月17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十鼓擊樂團耗時半年打造全臺最大、直徑18米的太極雙旋轉舞臺並於今(17)明推出年度公演作品《道》。負責人表示,作品集結鼓樂、武術與舞蹈,演出剛柔並濟、震撼人心。該團明年預計赴歐洲巡演,將臺灣傳統藝術帶到歐洲。
  • 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最近,我突然發現有許多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模型。我指的這些人是他們知道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的結構。我認為「原子」這個概念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科學術語,畢竟你、我、包括日常我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歷史來正確的認識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第十六篇(玻爾的原子模型)
    4 節:玻爾的原子模型
  • 太極管理學模型總結
    到目前為止,太極管理學的文章一共寫了18篇了。18在傳統文化中是個吉利的數字。少林寺有十八銅人,佛教有十八羅漢。成人禮是在18歲。所以18是九九歸一,圓滿的意思。太極管理學的理論介紹,也在18篇文章裡面介紹完了。這篇文章是對過去18篇文章進行匯總。明確太極管理的理論架構。太極管理學的「一」是發展。
  • 高中物理:玻爾的原子模型
    1、玻爾模型玻爾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這種現象叫做軌道量子化;不同的軌道對應著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
  • 高中物理 | 18.4波爾的原子模型詳解
    假說1:軌道量子化——針對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提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且電子在這些軌道上繞核的轉動是穩定的,不產生電磁輻射,也就是說,電子的軌道是量子化的。4.躍遷時電子動能、原子電勢能與原子能量的變化:當軌道  半徑減小時,庫侖引力做正功,原子的電勢能 Ep 減小,電子動能增大,原子能量減小。反之,軌道半徑增大時,原子電勢能增大,電子動能減小,原子能量增大。巴爾末公式有正整數 n 出現,這裡我們也用正整數 n 來標誌氫原子的能級。它們之間是否有某種關係?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西方學者的驚人發現:太極八卦圖居然是宇宙的統一模型!
    中國的《易經》 64卦圖與《遺傳密碼》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克立克與華生在1953年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所有的遺傳密碼,製成了《國際普通遺傳表》。如今,有人發現中國的太極八卦圖,居然是宇宙的統一模型,宇宙的統一模式圖和宇宙的統一方程!中國科學家已經看到了伏羲八卦圖,並根據《易經》完成了拉普拉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學理論。
  • 太極是人類的覺醒,太極問道
    修煉者只要身入虛極靜篤的空靈之境,可內視反觀丹田之氣,氤氤氳氳,混成一團,如銀河系星雲圖在旋轉,那是人體太極,「物物各具一太極」,不出百日,銀河系星雲圖一分為二,其狀猶如在你的眼前投影出一幅逆時針旋轉的紅黃雙旋臂太極雲圖,如天體衛星一樣在逆時針自旋的同時遵循一定的軌道公轉,遠離時變小,靠近時變大,周而復始,演繹著宇宙中星球, 星系的運行規律,「直至丹田氣滿,結成刀奎也。」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來源:經濟日報「太極一號」模擬圖。 (資料圖片)「太極一號」衛星工程總師王建宇(左)向記者介紹「太極一號」。記者 沈 慧求索未知宇宙,逐鹿空間引力波探測。至此,粒子標準物理模型所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幾乎都已找到,除了目前唯一的例外——引力子。科學家們認為,引力波是由引力子組成的,引力子則是證明宇宙大爆炸起源的關鍵。目前,人類可見物質僅佔宇宙總量的不足5%,即粒子標準物理模型能解釋的物質;95%以上是至今仍籠罩著神秘面紗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 高中物理——原子結構模型和能級圖!
    1、玻爾模型玻爾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這種現象叫做軌道量子化;不同的軌道對應著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儘管電子在做變速運動,卻不輻射能量,因此這些狀態是穩定的;原子在不同的狀態中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 初中化學-相對原子質量
    1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我們可以發現,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電子質量太小,粗略計算中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國際上用相對質量來進行基本計算: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約1.67×10^-27kg),其他原子與它相比較,所得的比值,作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簡稱原子量,符號為Ar,單位為1,不寫.為什麼用「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呢(1.67×10^-27kg)?
  • 為什麼說超弦理論比標準模型更能解釋大自然的所有物質基本粒子?
    在解釋這個題目之前,我們要先知道標準模型是什麼。總的來說,標準模型是描述粒子物理學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以及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比如熟悉的夸克、膠子和光子等,這些都是基本粒子的種類。但如果屏幕前的你夠細心,你會發現標準模型只提到了三種基本力,而同是大自然基本力之一的引力卻沒有被描述進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四大基本力都是什麼,簡單概括一下。強力:又稱強核力,是一種能將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力。如果沒有強力,連粒子都不會出現。
  • 既然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何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
    原子模型的發展史我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直奔主題吧。既然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我們也可以用電磁波來構建原子模型。而且根據我的模型和公式計算,核內Y射線(質子)是通過X射線(電子)相聯,由於是高能電子所以被定性成膠子。核內只是質子和電子,平時在核內質子都共用電子,當它們被撞出原子核時,誰得到電子誰就是中子(此過程忽略中微子)。還有量子壽命問題,我們規定微觀粒子發生衰變就算死了,那為何它們的壽命都那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