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實驗證明玻爾原子模型不是標準模型
原子模型是認識整個宇宙自然的著眼點和入口處,如果原子模型正確,就可以把物理學引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反之,原子模型錯了,就會把物理學引向一片混亂。人類對原子模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開始,物理學界就一直在摸索原子的結構與內部相互關係。1903年,湯姆孫在研究原子發光時,提出了一種原子模型,即所謂的「葡萄乾麵包」 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正電荷裡面,在一定的平衡位置振動。後來的實驗證明,這種原子模型並不準確。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模型,如下圖:
1911年,盧瑟福又在湯姆孫「葡萄乾麵包」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 認為正電荷在原子中心內部,起名為核,它集中了原子中全部正電荷;原子的全部質量都集中在核上,而電子則繞核運動,帶負電。因此這個模型就叫做原子的有核模型。這個模型很好地說明了原子核的位置,但對原子中的電子是怎樣運動的說不清楚。因為,電子要輻射,根據輻射衰減原理,電子最終會消失。可是,現實情況是電子一直在轉動。顯然,盧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也是有缺陷的。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 如下圖:
後來,玻爾專門為了解釋原子中電子的存在,設計了一種玻爾原子模型。這種原子模型假定:
原子核是靜止不動的;
電子繞核運動且有一定的軌道;
電子在運動中既不輻射,也不吸收。
直至現在,我們的物理學仍然依玻爾原子模型為依據。玻爾的原子模型,如下圖:
其實,根據當代物理實驗的發現,說明玻爾原子模型已經出現了一系列錯誤。比如:
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不可能在同一個位置。
原子核是靜止不動的,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事實是原子核在不停地旋轉,而且,正是由於原子核的旋轉,才帶動了整個原子的自旋。
電子繞核運動不能說明電子與原子核二者的動力關係,到底是誰在推動誰?
軌道論不符合量子論的測不準原理。
電子在運動中不輻射,違反物理學的輻射衰減原理。
電子在運動中不吸收,違反光電效應中先吸後放的實驗結果。
由上可見,玻爾原子模型還不是一個標準的原子模型。其中錯誤多多,而真正標準的原子模型,還有待我們去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第二節 只有太極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標準模型
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原子模型不完善,後來,被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所修正。再後來,隨著實驗的深入,發現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也不完善,又被玻爾原子模型所修正。現在,隨著當代物理實驗的進一步深入,又發現玻爾的原子模型,也是漏洞百出,根本就不是什麼標準的原子模型,也面臨著必須修改的局面。
那麼,什麼樣的原子模型才是標準的原子模型呢?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我認為,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最標準的原子模型。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如下圖:
之所以說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最標準的原子模型。其道理在於:
首先,太旋原子模型中的陰陽魚,更準確地反映出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的位置。其中,陽魚為質子,陰魚為中子。
其次,原子核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無論是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原子模型,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或是玻爾的原子模型,都未能反映原子核自旋的事實。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反映這個問題。
再次,從電子與原子核的動力關係來看,無論是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 原子模型,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或是玻爾的原子模型,都未能解決電子與原子核二者的動力關係。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解決這個問題。二者的關係是,根據牛頓定律,原子核本來是靜止不動的,是電子這個「外力」推動原子核轉動的。
第四,電子的轉動並不是固定的軌道,將電子的轉動看作是固定的軌道,是違反量子力學原理的。電子的轉動其實是一個域,這才符合量子力學原理。這一點,陰魚與陽魚準確地得到反映。
第五,電子在原子中既是吸收的,也是輻射的。玻爾的原子模型既認為電子在原子中不吸收,又不輻射,是嚴重違反光電效應原理和光輻射原理的。而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準確地說明電子在原子中既是吸收的,同時也是輻射的。陽魚是吸收的,而陰魚是輻射的。這也能說明電子為什麼沒有掉進核裡。
第六,陰陽魚各佔二分之一,符合實驗證明的粒子自旋向下正二分之一,向上負二分之一的實驗結果。
第七,原子核的運動為什麼不是直線的,而是旋轉的?這是因為,雖然,按照牛頓定律,原子核的引力運動應是直線向下的,但是,這裡遇到了光電子的橫向推動,於是,二者都改變了運動方向,原子核便旋轉起來。
第八,中子才是原子的中心,是電子推動質子繞中子自旋。魚眼就是中子,這是任何原子模型都未能認識到的。
由上可見,無論從那方面都可以說明,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能解釋所有的物理實驗結果,所以說,只有太旋原子模型,才是標準的原子模型。
第三節 認識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的意義
由於原子是宇宙自然最原始的單位,所以,認識並確立標準原子模型,對於物理學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認識並確立了正確的原子模型,就可以極大地促進物理學的整合。反之,如果認識並確立了錯誤的、不標準的原子模型,物理學就會處於極大的混亂。玻爾的原子模型,已經使當代物理學處於了極大的混亂。所以,認識並確立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對於當代物理學來說,既具有緊迫性,又具有扭轉物理學乾坤的意義:
研究物理學首先要確定研究的對象,如果對象確定不對,物理學勢必走許多彎路。反之,如果對象確定對了,就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現代物理學之所以象走進迷宮一樣,轉不出來,就是因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的出了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所以,越研究越找不著北。
現代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錯誤是過於寬泛,研究對象不明確、不規範。眾所周知,物理學教科書說的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宇宙間的一切存在的性質及其結構與運動規律。這樣的研究對象,只適合人類文明的初創時期,而根本不適合已經具有高度抽象思維的當代物理學研究。那麼,怎樣才能確定高度抽象的物理學研究對象呢?我認為,從原子中尋找答案是一條必經之路。這就涉及到原子模型本身正確還是不正確。如果原子模型正確,就可以找到研究的正確方向,反之,如果像現在一樣,原子模型本身不正確,就不可能找到研究的正確方向,亂摸一氣,最終自己也不知道該研究啥了。
認識並確立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物理學應當規範為統一物理學。所謂統一物理學,就是絕對力學與相對力學的統一。因為,從原子來看,除過原子核與電子,再沒有別的東西。原子核是有靜止質量的粒子,而電子是有運動能量的波動。有靜止質量的核粒子具有空間特徵,而有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具有時間特徵。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是原子磁場,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是原子電場。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表現的是引力,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表現的是斥力。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引力,表現的是強作用,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斥力表現的是弱作用。具有空間靜止質量的核粒子磁場強引力場是絕對場,而具有時間運動能量的電子波動電場弱斥力是相對場。「原子小宇宙,宇宙大原子」 的「宏---微」同性物理學原理,在這裡體現的完整而又嚴謹。由此可見,整個物理學就是絕對力學與相對力學的統一。統一力學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絕對力學,亦即修正了的牛頓力學;第二部分是相對力學,亦即修正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這裡也包括熱力學和光學及統計力學;第三部分是統一力學,亦即修正了的電磁學與宇宙學。這就是物理學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