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何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

2020-12-11 弦中子

原子模型的發展史我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直奔主題吧。

既然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我們也可以用電磁波來構建原子模型。

根據E=HV=MC^2,我們很容易算出質子(中子)能量與γ射線相對,電子能量與X射線相對,電子外面還存在大量的電磁波,否則失去電子的原子核不就會「裸奔」了。

物質就是能量場,越到核心能量場越強,時空越扭曲。內層是γ射線波段,次層是X射線波段,再往外電磁波頻率越來越低,整個原子相當於把電磁光譜摺疊起來。

根據能量與物質轉換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頻率的電磁波對應著一個基本粒子,即基本粒子有無數種,根據電磁波的精細結構,駐波可以生成複合粒子,也就是波長是整數倍的電磁波可以疊加成穩定的複合電磁波生成複合粒子,如此,複合粒子也有無數種。

在原子裡電子並不對應著某一固定頻率的X射線,同理,質子(中子)也不對應某一固定γ射線,它們對著一段頻率,也就是說原子內部的粒子(電子,質子,中子)能量(質量)並不是一樣的,只有當它們能量達到某個閾值時才會脫離出來,此時你測得的質量基本一致。射線振動傳播還有方向,也就是有些駐波向左運動,有些向右運動,導致電子同時自旋向上又自旋向下。

γ射線(質子,中子)的能量傳遞(力的作用)是通過X射線(電子)來傳遞的,X射線(電子)的能量傳遞是通過更低頻率電磁波來傳遞的。電磁波會分解出比自己頻率低的電磁波作為能量傳遞的介子,γ射線就可以產生膠子並通過膠子傳遞能量。X射線也可以分解出比自己頻率低電磁波用來傳遞能量。

當然電磁波也可以吸收電磁波,必須要是駐波。

電子是費米子,光是波色子,而且電子帶電,在電磁場中偏轉,而光不帶電,也不受電磁場作用……等等還有其它量子數也不同,怎麼說電子是X射線呢?

電子與光可以互相轉換已經在實驗中觀測到了,電子和光唯一不同的是運動狀態,光是能量態,電子是物質態,光是直波,電子是環形駐波,兩者產生的時空效應不同,表現出一個帶電,與電磁場作用,一個不帶電,與電磁場不發生作用。

質子(中子)不是是夸克組成嗎?

至今無人觀測到夸克,當然搞出了個夸克禁閉,後解釋為色禁閉,還出現分量電荷。你只要繼續問一層:為何會色禁閉呀?他們又蒙圈了。

從來沒有一個直接證據證明夸克存在,因為不需要,γ射線在原子核內形成環形駐波,沒人規定它得是單一波呀,它也可以是複合駐波呀,由多條Y射線複合而成呀。

而且根據我的模型和公式計算,核內Y射線(質子)是通過X射線(電子)相聯,由於是高能電子所以被定性成膠子。核內只是質子和電子,平時在核內質子都共用電子,當它們被撞出原子核時,誰得到電子誰就是中子(此過程忽略中微子)。

還有量子壽命問題,我們規定微觀粒子發生衰變就算死了,那為何它們的壽命都那麼短?中子在原子核內壽命是10^33年,比宇宙年齡還長,出了原子核不到15分鐘就「死了」?

我們把太陽系看作一個原子,我們突然把太陽拿走,地球是不是八分鐘後才飛出太陽系?失去太陽,地月系統是不是也受到影響,地月系統是不是也可能崩潰?

中子在核內並不存在,它只是和其它質子共用電子的質子,只有它得到電子飛出原子核後才叫中子,很明顯這個「地月系統」遲早也得崩潰。

這個模型並不說所有原子都具有所有波段的電磁波,相反,不同原子只擁有相應波段的電磁波,比如氫只有一段Y電磁波,一段X電磁波。而氦裡面有4段不同頻率的Y電磁波和兩段X電磁波。另外我們能看見物體應該是原子的可見波段發出來的光。

本模型可以看出你用不同波長電磁波測量原子太小是不同的,你用Y射線頻率段,會得到原子只有原子核那麼大,你用x射線頻率段,會得到電子層大小的原子,你用可見波段得到的原子半徑更大,當然這是單個原子自由態的時候。

單個原子體積理論上無限大,多個原子就看空間分布和互相作用關係。當原子之間距離到Y射線層就是中子星,理論上原子可以無限靠近成為黑洞,因為這個原子模型並無界限,可以到無窮大,自然可以無窮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來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吧!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Dirac三偏振片實驗的經典波和經典粒子的解釋都是錯的,只有明明是粒子但是數學用的波的量子解釋才是對的。當然,也有人就簡單放過了這個問題,說,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你看,有的時候像粒子(展示光電效應的時候),有的時候像波(幹涉效應的時候)。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光既是粒子,也是波,任何時候都是!光子就是那個可以用波的數學來描述的粒子。
  • 科學家同時觀察到光的波粒二象性
    實驗中用以檢測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光子晶片。單光子通過光纖進入環路,在輸出端被極其敏感的探測器檢測到。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稱為「光子」的粒子組成,藉此解釋了光電效應。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的發現對物理學影響深遠,並為後來量子力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量子力學在對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為預測上,具有驚人的準確性。然而,這些預測非常違反直覺。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
  • 不是波粒二象,而是波粒意三象
    >                 (圖片來自於網絡)1、波粒二象   量子力學揭示了所有的量子態都呈現波粒二象性的特徵。粒也無處不在,人們用靜止質量、量子場、自旋、動量、彎曲時空、要素結構、耦合關係、功能等來描述它。  波與粒都可以體現能量、傳遞能量。波的能量用E=hν來表示,而粒的靜止能量用E=MC^2來表示,還可以用做功、動量等來表示。   核裂變與核聚變,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正反粒子可以甑滅為能量。四種相互作用,都與波粒有關。波粒二象似乎構成了人們所在的世界的一切。
  • 試用宗教和哲學理念解讀波粒二象性
    而在量子力學中,「波粒二象性」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描述了微觀粒子在不同條件下會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特性,有時像波,有時又像單個粒子,這種量子行為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自然科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探究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構建一個符合邏輯的模型,由此來理解自然,並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微觀世界中,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基本的量子性質。粒子的波長隨著能量的增加而變短。這正是引入加速器的原因:產生一束更高能量的光束,其解析度足以探測微小的基本粒子世界。沒有顯微鏡中複雜的透鏡陣列,人們就永遠不會直接從光束中看到細胞。同樣,如果沒有一組複雜的探測器,人們就無法看到加速器發出的光束照亮了什麼。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在其名著《費曼物理學講義》的序言[2]中就表達了還原論思想對於物理學的重要性:「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詞彙來傳達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這句話是原子的假設……」。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其實也是人類不斷深入探索物質基本組成的過程。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揭示了物質的形態與物質的實在性是意識的變現。哲學上,人生意義的剖析揭示了人類創造就是意識創造,人生需求就是意識需求。意識決定了物質,意識也決定了生命。所以,一切物質也都是意識思維的載體,而意識思維正是一切物質所存在的現象,什麼樣的物質就有什麼樣的形態和性質,那麼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意識思維。原始電磁波以電磁風暴的形式構建起質子和中子「星球」,質子、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構成了原子,電子在運動中發送光子,實際上微觀的原子結構就如一個宏觀的宇宙模型。
  • 恐怖的雙縫實驗和波粒二象性?
    同時,在雙縫的入口處安防高清攝像頭來記錄電子的運動軌跡。然後,實驗結果卻發生了令人無法解釋的現象。當開啟攝像頭的情況下,科學家一個個的發射電子,探測屏上面顯示的是平行的、和雙縫所對應的亮紋。但是將攝像頭關閉時,探測屏上面卻顯示了許多相互幹涉的條紋。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新聞...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只有宏觀物體,我們才能夠看到相對的靜止,比如一棟房子或者一張桌子,我們看到的可能是靜止畫面,但從微觀世界來說,所有的物體內部深層次的分子、原子、亞原子粒子都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這種靜中有動的運動,主要方式就是振動。分子振動近似於簡諧振動。
  • 王霆:問世間「光」為何物 ——光的行為與三次波粒戰爭(下)【雲裡·悟理-第18課】
    在光電實驗中,他提出了光其實是一種粒子,這個粒子叫做光子,光子帶有普朗克所說的等均分的粒子能量,這就是光子的能量,同時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光電能量公式:E=hυ。因為它如果不是光子的話,那麼它無法激發這些粒子以及不同其他波長的光子。此時粒子軍團和波動軍團處在僵持階段,直到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認為所有物質的動量、能量和它的位置是不能同時可測準的,也就是說當位置可測準的時候,動量一定不可測準,動量可測準,那位置不可測準,所測的位置越精準,動量的可測性也就越差,這個建立了波粒二象性的基礎。
  • 通過一個公式可以計算出任何物質的波長,包括你的波長!
    波粒二象性,這是一個聽上去很簡單,但是想要真正理解卻很複雜的物理性質,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這兩種特性,這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宏觀世界中,我們還沒有見過同一種物質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微觀粒子的粒子性很好理解,而且我們在初中學習向分子、原子、電子這類微觀粒子的時候,也是從微觀粒子的粒子性角度進行徹入,所以我們一提到微觀粒子,腦海中展現的就是一個體積很小的球體畫面,但是關於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我們很少提及,而且從直觀感受上來講,我們也很難理解為何一個球狀的粒子會出現詭異波動性,粒子的波性如何而來,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德布羅意:放著官二代不做,反而去研究波粒二象性
  • 什麼實驗可以證明光是粒子?
    粒子學家們看什麼都是粒子,當然不可能稱為波。現在的標準答案是,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是嗎?我們知道,託馬斯—楊的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果真的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可以說光在穿過兩條狹縫時光是波呀?
  • 讓無數物理學家頭疼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波粒二象性具體意味著什麼。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第一批試圖研究光的本性的人,是那些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臘和印度哲學家,他們認為光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一股粒子流。更有趣的是,這兩個文明中的哲學家完全獨立地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然而,這些結論完全不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方法上的,它們受到哲學和形上學思想的推動。
  • 基本粒子有多小?
    (© NASA & Wikimedia Commons)當你取任何數量的物質時,不管它多大或多小,構成它的只有兩個選項:要麼它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物質,要麼它是真正基本且不可分割的。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認為原子是基本的,最小的實體,原子的希臘語是「ἄτομος」,譯為「不可切分的」。
  • 這很物理,既然不確定,為什麼還說量子力學是精確的?
    量子力學是對物質行為包括行為細節描述的一種物理學理論,尤其是對發生在原子尺度上的事件的精確描述。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不確定的,怎麼量子力學卻是精確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物理學家們是如何對微觀粒子進行測量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