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2020-12-14 人民法院報

  [案情]

  王某與邱某原系夫妻,後經法院判決予以離婚。雙方婚後共同財產中有房屋一套,系邱某婚後操作購買,故房權證記載所有權人僅為邱某,無其他共有人。2007年底,孫某在某信息部看到邱某出售房屋的信息後,遂電話聯繫邱某,雙方在2008年9月份最終商定房價30萬元。後孫某付清30萬元,並向房管部門提出過戶申請。2008年9月21日,孫某取得房屋的新房權證。2009年12月,王某在起訴離婚後方知房屋被邱某出賣,遂訴至法院,請求確認邱某與孫某之間的房屋買賣行為無效。本案在審理過程中,經王某申請,法院委託有資質的評估鑑定所進行評估鑑定,確定訟爭房屋的市場交易價為389251.2元。

  [分歧]

  審理中,本案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訟爭房屋系王某與邱某的夫妻共同財產,而非邱某的個人財產。未經王某同意,邱某與孫某之間的買賣行為無效。

  第二種意見認為,孫某購買房屋是善意的,且購買價格並不明顯低於市場價格,該買賣行為應當合法有效。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善意取得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目的在於保護物權變動的公信力,鼓勵交易,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這是我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第一次明確地確認善意取得制度。

  2007年10月1日物權法施行後,對無權處分人處分財產後受讓人是否取得財產所有權進行了明確規定。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為:出讓人無處分權;受讓人為善意;合理價格有償轉讓;依照法律規定已經辦理物權變動登記。故對孫某取得房屋是否構成善意是本案的關鍵。在審判實踐和理論研討中,多結合具體案情,採用推定方法,即由原權利人對受讓人是否具有惡意進行舉證;如果不能證明受讓人為惡意,則推定受讓人為善意。

  本案訟爭房屋在轉讓時,其房權證中的權利人僅登記為邱某一人,而無其他共有人。根據房權證的物權法定和公示原則,孫某有理由相信其為邱某的個人財產。加上孫某是在看到某信息部的轉讓信息後才聯繫購買的訟爭房屋,即使該房屋有其他共有人,孫某也有理由相信系其他共有人同意轉讓。而王某除了個人懷疑,並無充分證據證明孫某在交易時具有惡意,故本案應認定孫某系善意購買。

  此外,我國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對於何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九條規定,「對於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明顯不合理的低價』,人民法院應當以交易當地一般經營者的判斷,並參考交易當時交易地的物價部門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結合其他相關因素綜合考慮予以確認。轉讓價格達不到交易時交易地的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70%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經評估鑑定,本案訟爭房屋整套市場交易價為389251.2元,而邱某與孫某買賣時的實際交易價30萬元,達到了市場交易價的77.1%(300000÷389251.2),故可以認定孫某約定和實際交付的房款30萬元是合理的。

  綜上所述,本案中,孫某取得訟爭房屋應認定構成善意取得,且訟爭房屋已經辦理了過戶登記,故應駁回王某的訴訟請求。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不動產善意取得與中國法治
    ,但對不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還存在各種爭議。筆者認為對不動產實行善意取得制度從理論上分析是行的通的,在司法實踐中也有對此項制度潛在的需要。同時,確立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將對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會帶動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論不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
    【關鍵詞】不動產 善意取得 善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3月16日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並於2007年10月1日施行。該項法律的第一百零六條,明確規定了不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完善我國原有的物權法制度。
  • 論我國不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
    本文在對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的概念界定及其歷史沿革和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的價值及依據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及法律後果,最後對我國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制度作了一些思考,以期完善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
  • 如何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標準
    [問題探討] 200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執行過程中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淺析
    本案的房產屬於不動產,關於不動產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根據法理和相關法律規定試作如下分析:  第一、否定本案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至於不動產,應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交易中不致誤認佔有人為所有人,因為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建立,第三人若再以不知不動產之權利狀態為理由予以抗辯已不可能。故在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後,善意取得的原理以及規則在不動產領域已經無法適用。 即使存在不動產準用動產善意取得的必要,也僅在違章建築等極少數未進行保存登記的不動產之上。
  • 第三人能否就無權處分的不動產善意取得
    【分歧】  對於劉某能否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權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權。《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共同取得的財產,原則上屬於夫妻共同共有」。《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除非另有約定,處分共同共有財產的,須經共同共有人一致同意,處分行為才能對全部共有人發生效力」。
  • 認定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應進行綜合性判斷
    文《法人》特約撰稿 朱晉華善意取得制度是關於物權變動的重要規則,用以維護交易安全。我國現行法確立了不動產抵押和動產抵押雙重抵押體系,在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的判斷中,由於不動產登記的公示力和公信力,在通常情形下,受讓人具有信賴登記內容的合理性,受讓人基於對登記內容的信賴就應為善意的。但實踐中,對於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認定仍是一個綜合判斷的過程。
  • 檢察官:不動產善意取得須同時具備三要件
    魏某認為,崔某自願賣房,自己出於善意,以合理價格購買房產,且崔某已將房產實際交付,產權證書也已交付,只是沒有過戶,自己依法應當取得房產所有權,法院判決房產歸崔某夫婦所有是錯誤的,遂於2012年6月11日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檢察機關審查後,認為法院判決正確,魏某應服判息訴。  首先,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效力待定。無處分權人是指沒有取得財產合法處分權的人。
  • 論善意取得
    其中第一百零六條規定:  「無處分全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認定
    涉案房屋系李某甲出資購買,在房屋出售時李某乙尚在外地上學,且已經電話告知李某乙並徵得了她的同意,李某甲作為其父親有權代為出售房屋,張某的行為構成善意相對人。評析筆者贊成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首先,善意取得在學理上也被稱為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
  • 表見代理與善意取得
    三、善意取得構成要件及缺陷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按照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學者們對善意取得的定義也不相同:  1、一部分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只適用動產,即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範圍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這種交易的行為就叫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受法律保護的。【善意取得】一、什麼是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合理對價+公示),則第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現實生活中,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
  • 每日一講 | 善意取得
    點擊「 張家港法院 」關注公眾號 今天由我院金港人民法庭法官鹹玉寶,為大家講解民法典中有關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定。
  • 論善意取得制度
    [11]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如下:  (一)、須讓與標的物為動產  所謂動產,指不動產之外的物。依據我國《擔保法》第92條規定,不動產係指土地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動產物權的存在,以佔有為其公示方法,以佔有之變動為其變更的公示方法,而不動產物權的存在與變更則以登記及登記之變更作為公示方法。
  • 贓物,到底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民法典編纂中,希望有所涉及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者錯誤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或者為善意第三人設定他物權,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善意第三人依據法律的規定取得動產或者不動產所有或者他物權的制度。
  • 法考必考知識點之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踐應用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定義及歷史發展  善意取得,亦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財產佔有人,將其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則受讓人依法取得對該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的制度。有(1)瞬時時效說。該說將其本質理解為取得時效的一種特殊形態,佔有的瞬間因時效屆滿而即時取得權利。(2)權利外像說。
  • 淺析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